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安忆、张梅是执于探询城市精神的两位作家。她们90年代以来创作的反映都市女性生存状态的小说,集中体现了其在这一领域的思考和努力。两人在创作主题、叙事方式和女性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相通相异之处,分别体现了她们对现代都市与女性生存这一命题怕不同诠释、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女性的物质及精神生存状态的精神关怀和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2.
中国女性解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作者,他们的笔下都勾勒出沉睡之中和惊醒之后这两种女性形象,他们的"女性书写"显示出"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差异。对于沉睡之中女性的书写,鲁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她们所遭受的压迫,凌叔华则揭露女性灵魂的孱弱程度,庐隐主要描写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助感;对于惊醒后女性的书写,鲁迅是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期待她们自立,凌叔华描写女性的生存智慧,庐隐则着力剖析女性的情智冲突。他们的"女性书写"代表了"五四"时期对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时代的高度,并窥破了隐藏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女性将要面临的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女性特点以及民族气息,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回族女作家的笔下,一方面,对各自民族女性命运的关注成为她们共同的特征,在对历史传统进行反思的同时她们跨出了更具有意义的一步——尝试着去探索女性摆脱传统陈规束缚后该如何书写自己的生命轨迹;另一方面,虽然各自的民族历史以及习俗不同,但是在她们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的是她们各自的民族审美心理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独特的民族性使她们的文学作品更具有了跨地域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福克纳创作的规模宏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数目极多的女性形象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来自广泛的社会阶层,个性鲜明,命运多舛。这些特征使得这些女性构成了一个极富特色的女性王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从福克纳的生活经历入手,探讨福克纳生命中的重要女性对他女性书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铁凝在长篇小说《大浴女》中采用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对文革历史进行独特的书写,对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历程进行理性描绘,试图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从而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历史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6.
对于一种书写的方式,对于一个作家的写作,视角的选择往往能透视出其创作的风格,在很多小说中,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男性作家所选择的主流视角,作为他们反映社会的一个主要对象——城市,常常是以一种雄性的面貌和动荡的姿态出现,上海也不例外,这种主流书写方式抓住了历史变迁中"大上海"的时代特征,但它在把握城市大背景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绵延不断的上海日常城市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与审视,而女性上海书写就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用一种边缘化的眼光来审视她们所体验的上海,展示了其独特的创作魅力。  相似文献   

7.
从家庭环境、性格、爱情和命运方面比较了《静静的顿河》中阿克西尼亚和娜塔丽亚两个女性形象的异同,分析她们身上所散发的"女性的魅力"、完满的人性和悲剧性的结局,并以此窥视哥萨克女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8.
奥斯丁与张爱玲这两位作家是女性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隐秘地包蕴在表面的顺从姿态之下。在本创作中,大致相似的顺从姿态又呈现出一为欣悦,一为荒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独特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女性成长小说呈现出的多维度构建方式和鲜明的时代感,体现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社会的不断认识和把握,同时也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社会定位和伦理价值影响。《小妇人》和《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们因为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氛围,而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成长路径和成长追求。她们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伦理价值观因为社会发展而进步,同时也受到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有收获,也有失去。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闪烁着独特光彩。其方式之一是塑造独特的女性形象。同样是写女性一生摆脱不了的情和爱,却把她们紧紧地镶嵌在人情世故和社会风俗这一大柜架中去描绘。有悠悠的情,绵绵的爱,更多的还是普通生命本身负载着的深刻的人性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革"时期的水墨人物画在艺术表现上,笔墨越来越依附于对结构的表达,并成为一种新的造型因素;色彩也越来越光滑红润,突破了以往文人画的创作模式,扩大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范围。同时,画家为适应时代主题,以新的表现因素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强调线条对质感、量感、立体感、空间感的表达,注重对整个画面情节的描叙。  相似文献   

12.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历史时期,而作为"75整顿"的领导人邓小平为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制止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从哲学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为最终结束"文化大革命"打开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绝大多数作家都热衷于从权威的政治视角出发,批判"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叙述范式较为单一.阎连科在他的近作<坚硬如水>中提供了另一种审美表现方式,作品摆脱了以往道德审判的惯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文革"那场动乱的原因,也为小说的文革叙述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作品消弭了早期文革题材作品的悲痛,消弭了小说叙述者过多的情绪,进入到一种智者的叙述、理性的思索和历史哲学式的观照中.  相似文献   

14.
对“文化大革命”分期问题的探讨是对“文革”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三十年来,间或有学者对此发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对“文革”下限的阐释上。从当前学界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来看,两年“徘徊”时期似应划归“文革”时期。  相似文献   

15.
"文革"时期的文学思潮首先是与"批判"有关的的文学思潮,包含在"文革"中创作的"批判的文学"和受到批判的文学。这两类文学所表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之所以有着不同的命运,在于前者领会了"文革"的根本精神(夺权)且多是"三结合"创作的产物,而后者未能吃透"文革"的精神且多是个人创作,因此它们的命运只能归于殊途。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共中央主办的一份政治理论性刊物,《红旗》杂志在推动文革爆发、宣传论证文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文革寻找理论依据等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对文革的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文革的宣传工具和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7.
阿城的《棋王》和茨威格《象棋的故事》都是优秀的关于象棋的故事,都对各自所不得不面对的"文革"和"二战"的"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但在"事件哲学"视域下,我们发现两者在相似的外表下却完成了迥异的历史书写:《棋王》对"事件"的反思灵逸飘忽,《象棋的故事》则凌厉深刻.二者的异同折射出面对"事件"不同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8.
西藏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当时国家从内地委派了援藏美术教师,在西藏开始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西藏学生又陆续考入内地大学学习美术,80年代开始还有部分西藏画家到国外进行学习和交流,这些艺术家返藏后继续进行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等工作。与此同时,西藏传统美术教育纳入到了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中,使西藏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较完善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但是,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西藏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解决,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为案例,对西藏美术高等美术教育的历史沿革,学科建设情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对“文革”中的年轻知识分子沉痛荒诞命运的反省,不仅看到了懿翎的敏感与真诚、激情与忧伤,更看到了她面对“昨天的历史”时沉思与正视的勇气。在她的“记忆就是责任”的历史观照里,抒写出了一段历史与生命的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