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骅盆地孔西构造带的构造几何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和钻井资料揭露的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潜山的地质特征可以归纳为:构造带总体上不对称;构造带内部有地层重复现象;石炭—二叠系地层的位置明显高于两侧的同一地层的高度。用由3~4条向东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的叠瓦扇构造模式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上述地质特征。该带向东倾斜的逆冲叠瓦状断层组主要影响前侏罗系地层,侏罗—白垩系与卷入逆冲构造变形的古生界地层之间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但是部分地段的逆冲断层前锋也已切割到侏罗—白垩系底部,表明在侏罗-白垩系发育初期仍有逆冲作用。沿着潜山构造带走向,逆冲构造样式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莱芜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水文地质特征的影响,利用平衡剖面原理结合资料分析对莱芜盆地伸展速率、主要断裂活动速率进行计算,恢复了盆地构造演化史。利用96口钻孔及饮水井调查数据,将盆地岩溶水系统模式划分为"顺置式"和"逆置式"两种,并从构造位置、含水岩组类型、岩溶地下水补排条件及水化学性质对比分析其特征;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研究了枣园、吴小庄-双泉村2处受燕山期岩浆侵入影响形成的岩溶地下水富集带的水文地质特征;钻探结果,盆地部分地区古近系地层发育半固结砂砾岩,含水岩组兼具孔隙水及裂隙水特征,富水性好。  相似文献   

3.
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按照几何守衡原则而建立的地质剖面正演方法,是一种构造变形恢复的重要手段。研究中采用了Geosec软件对焉耆盆地9条构造剖面进行了复原和地层伸缩量计算。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焉耆盆地处于弱挤压状态,构造变形量相对较小,而主要的变形量集中于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并且喜山期变形稍弱于燕山晚期。平面上盆地西部变形量较大,东部变形量较小。盆地中、新生代的演化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燕山早期弱挤压与同生变形阶段,燕山晚期强烈挤压阶段,喜山期对冲挤压阶段。  相似文献   

4.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经过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2条地质剖面进行构造复原,利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中的2口井做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为三叠纪末期发生构造抬升形成古隆起构造,之后的侏罗纪未发生构造沉降,一直处于沉积间断状态,白垩纪早中期发生构造沉降,白垩纪末期库车拗陷整体发生抬升剥蚀,古近纪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的喜马拉雅早期构造运动强度较弱,苏维依组-康村组沉积期的喜马拉雅中期构造运动强度逐渐增大,到库车组沉积期-第四纪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活动最强烈。盐层的滑脱作用使得盐上、盐下地层变形极不协调,盐上地层缩短量明显大于盐下地层,表现出明显的盐上、盐下分层缩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黄超  余朝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079-4085
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结合区域板块运动和应力背景,对B盆地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恢复。恢复结果表明B盆地经历了前白垩纪的盆地基底形成期、白垩纪断陷期、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的构造反转期和始新世至今的整体坳陷期四个演化阶段。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的聚集成藏密切相关。断陷期沉积的大量物质为油气的生成聚集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储集空间,断陷期长期活动的断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反转期的构造反转提供了圈闭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浅层油气藏的破坏,坳陷期的稳定构造环境为油气的最终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海拉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分为断陷和坳陷两个时期。断陷期又可分为5个阶段:孕育阶段、强烈拉张阶段、快速沉降阶段、稳定拉张阶段和萎缩阶段。坳陷期拉张减弱,有扭性作用,盆地变浅。因此,海拉尔盆地为一“断陷-坳陷”转化型盆地。  相似文献   

7.
平庄盆地为受控于东、西两缘北北东向展布的美丽河-八里罕和黑水-汐子断裂的晚中生代断陷盆地。褶皱、断裂均较发育,盆地内外褶皱按轴向分为四组,形成顺序为:东西向-北西西向-北北东向-北北西向;断层按走向有东西向、北北东向、北西西向、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5组,一般均经历多期活动,根据盆地构造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得出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曾发生多次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与拉伸的转化,在挤压背景下,盆地所在区上升,沉积间断,产生角度不整合,拉伸背景下,盆地所在区下降,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二坳陷的典型测线进行构造演化史恢复,计算不同构造时期的拉张速率及沉积速率等参数,总结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二坳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裂陷期和拗陷期两个发育阶段;23 Ma之前为裂陷期,伸展作用十分强烈,主要断裂构造发育;23 Ma后为裂后的拗陷期,伸展作用减弱;坳陷新生代拉张系数为1.15~1.35,不同凹陷在拉张作用、沉积速率和断裂发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陆相断陷湖相和水下三角洲沉积,拗陷期发育深水扇和深海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9.
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勘探潜力巨大,构造演化特征相对独特。依据野外地质踏勘资料,对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平衡剖面回剥方法,定量分析典型剖面的运动学参数。在研究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基础上,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演化过程,从而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沁水盆地东部依次经历了弱挤压-强挤压-弱伸展-强伸展的演化过程,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板块拼合盖层沉积(J_1前)、陆内强烈挤压变形(J_2~J_3)、微弱伸展活化(K-E)和陆内伸展裂谷(N-Q)4个阶段。此构造演化对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的聚集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重大转变。早侏罗世以前,板块碰撞拼合及印支运动的辐射将沁水盆地东部置于NNW-SSE向挤压应力场;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开始出现重要构造分异与转折,整体转向NW-SE向强挤压应力场,逆冲断裂雏形在此阶段形成;白垩纪-古近纪,区域应力场由NW-SE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伸展应力场,研究区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折;21世纪以来,研究区进入陆内伸展改造,构造格局至此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经历了早第三纪裂陷沉降和晚期第三纪-第四纪后裂陷热沉降两个阶段。基本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裂陷作用旋回。早第三纪裂陷作用包括三个裂陷伸展期,它们分别相当于孔店级-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等三套地层的发育时期,各裂陷伸展期的构造运动学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反映在伸展构造样式的变化上,大致可归纳为由多米诺式正断层系统向铲式正断层系统、坡坪式正断层系统的演化序列及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系统向铲式正断层系统、坡坪式正断层系统的演化序列两个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断裂、褶皱形成机制、构造样式分布平面分布和垂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将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样式的演化归为6种序列和3个演化阶段。构造样式演化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在断裂带东西两侧表现为相似性,中间则呈明显不同。3个演化阶段是指二叠纪前展式强烈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三叠纪—侏罗纪后展式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和白垩纪—第三纪局部伸展构造样式发育阶段,而且构造样式的发育具有继承性和同沉积性。控制乌夏断裂带断层规律性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构造环境、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和岩石力学性质等。  相似文献   

12.
羊塔克构造带位于塔北隆起的西端 ,属于库车油气系统的前缘隆起带。邻区的油气勘探结果显示 ,早期属塔北隆起、后期属库车前陆盆地前缘张性隆起构造带的羊塔克、牙哈、玉东及英买 7等构造带具有陆相 (前渊凹陷的三叠侏罗系源岩 )和海相 (被动边缘的寒武奥陶系源岩 )双重油气来源 ,并具有上部碎屑岩 (构造 )和下部碳酸盐岩 (潜山 )含油气的特点。据推测 ,羊塔克构造带除已发现的白垩系下第三系构造油气藏外 ,尚有相应层系的地层油气藏和下部碳酸盐岩 (潜山 )油气聚集 ,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文章依据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茂汶─耿达推覆构造带、映秀—大宝山推覆构造带、彭灌推覆构造带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并对各级推覆构造带主滑面特征、推覆体内部构造特征、显微构造特征及变形性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在变形性质上依次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变形强度由强至弱,变形层次从深到浅,均经历了多次构造叠加复合作用。主要推覆期为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4.
平行或近平行分布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一个巨型构造混杂岩带,由变质表壳岩块、中深地壳变质块体、壳幔过渡带岩块和幔源岩块与糜棱岩和变晶糜棱岩基质共同组成。由构造混杂岩带内岩块和基质的变质变形特点、流变学性质、运动学标志、形成构造环境、动力学特征和时限,表明它们是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和分布其间的地体并置碰撞对挤逆冲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多阶段长时期发育而成。空间上构造混杂岩带内岩块成分的多样性,反映造山带内物质组成的非均一性,也说明地壳隆升剥露的不一致性。这些资料可为深入认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地壳组成、结构和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韦特尔茄尔斯地区海克拉霍克岩系褶皱构造的特征:早期是一系列不同级别的平卧褶皱,并伴生有轴面片理S_1;晚期褶皱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方向、不同类型的叠加褶皱,轴面近直立,有时伴有轴面劈理。叠加褶皱的类型有共轴和横轴重褶构造、两类不同横跨构造和被限制构造。该区经历了六个构造形变期,以相当于主加里东期的第二期(D_2)与喜马拉雅期的第五期(D_5)形变期最为重要。所有的构造形变均与基底断裂,尤其是与西侧滨外的斯匹茨卑尔根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龙门山造山带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航磁、重力、深部地壳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及地热流值估算等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提出了龙门山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结构模式,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结合地史资料对龙门山造山带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水城断陷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城断陷属滇黔桂裂谷的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在大地构造演化,岩相古地理,对菱铁矿及铅锌矿等矿产的成矿控制方面均具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城断陷在伸展期的显著特点是不对乐变形,垭都-蟒洞断裂始于都匀运动,其伸展模式是以该断层为主拆离断层的单剪模式,水城断陷的演化可分为早期断裂,中期强烈沉降,后期基性岩喷溢,晚期封闭消亡和燕山期构造反转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中生代构造演化型式与欧亚板块东部的伊佐奈畸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在构造类型上具有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之分,在形成方式上具有推覆和滑覆两大类型,在形成序次上具有前展式和后叠式的扩张方式,在组合形态或结构上具有推覆滑覆叠加样式,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推覆构造的普遍特征之一。在形成机制上与扬子地台、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是我国陆内造山带的典型推覆构造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着古地理演化特征,不同构造单元内沉积盆地的性质存在着显著差别。早三叠世的中下扬子混积盆地属克拉通边缘盆地,而上饶和明溪碎屑岩盆地则为大陆边缘断陷盆地。在整个三叠纪,区域性大断裂对沉积相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绍兴—宜春断裂作为构造分区的界限,控制了其两侧古地理的发展。古地理演化是构造运动的直观响应,中国南方三叠纪的地壳抬升、台地浅滩化、海水退出与印支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