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从音系、句法、词语、章法和修辞标记等角度分析葛散文翻译的语言特征和风格。并从翻译风格论分析其重现原文风格的翻译策略,即对应式风格转换、重建式风格转换和淡化式风格转换,以期为国内散文翻译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语言风格的翻译是否成功是决定一部文学译著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对于风格翻译的二元争论有必要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本色"和翻译活动的性质重新从哲学层次上获得新认识。译者只有从哲学思辨充分认识到"自我"风格发挥的有度性,通过风格调整的翻译策略,"动态忠信"于原作语言风格,而不是肆意"对抗"或"反叛"原作的语言风格,才能在两者之间达到语言风格的"和谐翻译"。  相似文献   

3.
艾玉洁 《科技信息》2011,(11):168-168,144
风格是否可译一直是翻译家们争论的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家趋向于风格是可译的。这种可译性对翻译标准的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不同作品的风格是不同的,而风格又是可译的,因此我们的翻译标准也应该由于作品的不同而不同,翻译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在阐述风格起源及定义的基础上,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言语风格。运用风格的形式标记理论,具体分析了《红与黑》的风格,并选取典型例句从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三方面详细探讨了《红与黑》三个汉语译本在风格翻译上的得失。指出从风格的语言形式标记入手可以帮助译者有效地识别原文的风格特征,但要透彻理解并翻译原文的风格还必须关注风格的非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5.
许多译者常常认为翻译只是再现“语义”,但文学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只体现“语义”是不够完美的。风格的再现问题是翻译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译者必须把它考虑在内。本文试图从英语文体学、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翻译风格的特征及风格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6.
用功能文体学构建出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的一个模式和方法,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证明此模式应用于风格翻译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理论上,功能文体学的文体观非常全面(风格是前景化;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突出的功能当中;篇章是风格分析的单位等等),这有利于文学作品翻译者获得对原文风格更为充分的识别和理解,并通过在译文中做到功能对等而达到完美的风格对等。因此功能文体学是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研究的更为全面和有效的理论基础,并能为风格分析和翻译提供一个实际可行的模式。三个例子是对理论分析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过程中,译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处理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目前,在翻译界,大家一致认为要遵循“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原则,但真正忠实于原的翻译离不开对原语风格的再现。本从风格的要素入手,探讨了在翻译实践中再现原语风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重从语音标记的角度出发,通过实例来探讨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英语语音特点在汉语中的可翻译性,从而肯定语言风格是可以翻译的。  相似文献   

9.
何甫权 《科技信息》2009,(24):126-126,130
翻译中要“忠实”,要保留原作的风格是译界一个欲罢不能的话题。由于受到译者个人素质、价值取向、审美观、赞助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原作风格的再现显得尤为复杂和重要。从内容到形式,尽可能接近原作接近原作者是译者的天职。译者有义务表现原汁原味的,而不是易容后的风格。就影视剧字幕翻译而言,译者要在充分照顾译入语观众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的基础上兼顾体现电影以及导演、演员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呢?本文从中英语言差异出发,强调译者应理解原作,尽量使用原文结构,在翻译活动中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从意境、韵律、节奏和语言风格等层面对评弹唱词“姑苏水巷”的两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小说语言风格翻译的角度入手,结合刘宓庆先生的形式标记理论,评析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大家对David Copperfield这部小说语言风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翻译的原则和标准、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风格问题、音韵节奏问题几方面论述,认为诗是不可能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如果不能够充分体现原诗的意味与风格,在节奏与韵律等方面也不能与原诗对等,就不是对原诗的翻译,而只是根据原诗进行的再创作或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诗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4.
运用风格的形式标记理论,以词语标记为例,从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的翻译入手,分析《红与黑》三个汉译本词汇层面的风格翻译得失。指出翻译过程中若能成功使用词语标记,可以较好地保持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论风格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论文研究了文学作品中的风格可译性.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风格是作者的独特个性通过一定形式的自然表现.这些表现形式在两种语言中是有对等面可循的,即该表现形式所需表达的效果--深层含义.正是因为任何语言的深层含义是对等的,因此风格是可译的.交际翻译是风格可译性的一大理论支持,它侧重于接受者接受的信息尽可能接近于原著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信息.最后,本文作者提出了几种翻译风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敬爽 《科技资讯》2010,(7):233-233
文学作品的佳译赏析是翻译美学的一种实际运用。鉴赏者须从审美的观点出发,运用直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分析、观赏、品评、比较译作中美妙的音位、词素、单词、短语、句子、语段和篇章;鉴赏其是否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很难的,对于诗歌的翻译,把握好其感情基调是很重要的。本文结合原作比较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禾女》的5个不同的译本,探讨哪个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通过比较鉴赏,我认为所选译品各有特色,但在展现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方面都不是很完美。  相似文献   

18.
把握原文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忠实”的概念进行了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散文翻译为例,从原文风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握原文风格两方面来展开阐述,旨在强调只有对原文精神的忠实,译文才能达到“传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多译者参与翻译项目是翻译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翻译实践模式。本文笔者通过自己参予的翻译项目,说明多译者翻译项目译文风格统一的重要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翻译中的可译性极其限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可译性存在的根据以及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指出在学翻译中,译应注重把握原作的风格,充分发挥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