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产杂交水稻的穗粒性状、产量构成成分和谷粒产量优势与植株吸收~(32)P、~(14)C和~(35)S 的优势有密切关系,也与C~(14)同化产物从叶片的输出率和分配到穗粒和茎秆的百分比成正比例关系。高产杂交水稻的茎叶器官干物重和鞘叶比增加。而不育系开花后至灌浆期穗粒中的~(32)P、~(14)C 和~(35)S 的代谢受到障碍,输入和分配量少。同化~(32)P、~(14)C 和~(35)S 具有生理生化优势的杂交水稻汕优2号、汕优6号、汕优36、汕优(桂)33、汕优63和威优64的谷粒产量比其亲本和高产常规品种“双桂36”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优质稻施肥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稻田中,亩施纯氮12.4kg、P_2O_5kg、k_2O9kg时,优质稻的产量最高;合理施肥对产量效应作用主要是大穗和增德同时进行,关键在于促大穗增实粒.在上述水平下施肥,稻株体内各生育期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较为合理,有利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3.
试验杂交水稻的分蘖数量除L301A×R29比不育系和常规高产品种“双桂36”较少外,D优63、D优64、青优中、协优64、威优64、威优35和华优63分别比其亲本和对照品种多,表现正显性超亲优势.青优中、协优64、威优64、威优35、华优63和D优63的分蘖数与~(32)P在分蘖中的分布(%)呈正相关.D优64、L301A×R29不呈正相关.D优63、D优64、协优64的分蘖数与~(14)C—同化物在化分蘖的分布(%)呈正相关,青优中、威优64、威优35华优63和L301A×R29不呈正相关.D优63、D优64、协优64和华优63的单苗干物重高于它们的亲本和对照品种.青优中、协优64、华优63、D优63、D优64的苗高也分别比其亲本和对照品种高.本文还讨论了杂交稻苗期生长优势、~(32)P和~(14)C在分蘖中的分布(%)与谷粒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的产量随着播种期的延迟而递减,适期晚播减产幅度不大,播种过晚产量明显下降。早、中播小麦冬前分蘖比例大,单株成穗多;晚播麦春季分蘖为主,分蘖成穗少。适期晚播主要使幼穗伸长、单棱和二棱三个分化期落后于早播。播期(除土里捂)对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似乎不大。  相似文献   

5.
水稻的产量和稻米的品质主要由品种的遗传特性控制。同时,又受到光、热、肥、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栽培技术的显著影响。目前临翔区示范推广的优质稻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相对普通稻要差些,这主要是由于品种特性所决定的。长期以来,稻谷生产以高产为主攻目标,优质稻生产较为滞后。尤其是产量与品质常处在相互矛盾之中。因此,在当今的优质稻(米)生产上,必须着重协调好高产与优质的关系。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和比较了大粒稻和小粒稻在植物学性状和谷物生产效率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谷粒产量构成因素等经济性状方面的差异.小粒稻具有株矮,茎硬,分蘖力强、有效穗多和结实率高等优点,产量比大粒稻高12.6%.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V_(20)A×IR_(54))几个生理性状优势和谷粒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杂交水稻F_1(V_(20)A×IR_(54))的根长、叶面积、绿叶重、茎秆、叶片含氮量、光合强度和由开花至谷粒黄熟期稻穗增重,主要来源于叶片所制造的光合产物以及谷粒产量等方面都比保持系V_(20)B 和恢复系IR_(54)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同时,杂交水稻还不会过早动用茎秆的贮藏物质,直到谷粒黄熟至成熟期间茎秆贮藏物质才大量被调运往稻穗以供谷粒增重从而使谷粒充实,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个新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与对照品种在分蘖和产量性状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品种9的分蘖能力强,产量高,具有超高产潜力;品种1的结实率高,分蘖能力强,具有高产潜力;品种2,品种3,品种4的分蘖能力和产量性状较相似;对照种品种(粳籼89)的产量潜力有限,产量不高,分蘖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9.
优质稻最佳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稻的播期是影响优质稻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区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较快,从1999年开始种植到2003年已发展到39660亩。为了促进我区优质稻的发展。使其产量、品质、效益达到最佳,寻找最佳播期已迫在眉睫。通过五个品种三个播种期试验,得出3月26日至4月11日这段时间播种优质稻其产量、品质、效益最佳;不但比3月11日缩短生育期12-14天,而且亩产值比汕优63增加50-80元。  相似文献   

10.
普通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份皖北小麦主栽品种进行遗传性状分析,以探讨品种产量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千粒重,小穗数,小穗粒数,粒宽,小穗密度,粒长,穗长,株高,分蘖数和护颖长短。其中千粒重、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是制约产量的最大因素;粒宽、小穗密度、粒长、穗长、株高、分蘖数和护颖长对产量制约力依次变小。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1.
水稻幼穗第一苞分化期或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向土壤施速效氮肥、叶面喷施GA_35ppm加根外追肥(1%尿素)等,能明显地增加第二次枝梗和颖花数量,减少颖花和枝梗的退化,增加有效穗和每穗結实粒数,达到提高單位面积产量的目的。采用这几种控制措施所获得的增产效果与其所引起的生理效应相一致,它能促进植株在幼穗整个发育期的叶片含氮量增加,茎秆和叶鞘的淀粉和糖含量增加,植株各器官积累和分配光合产物C~(14)和P~(32)吸收量增多,尤以输送和分配到穗中部和穗下部的C~(14)和P~(32)的比例增加,幼穗呼吸强度增强,代謝旺盛,这些良好的生理性狀表現是揭发幼穗发育控制处理措施达到提高水稻單位面积产量的內部規律性的証据之一。本文还从采用幼穗发育控制所引起的这些良好的生理性狀效应出发,论定水稻生育中期施肥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当前生产上提供的可能条件。  相似文献   

12.
应用微机分析了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1985~1987年水稻冀粳8号高产示范、试验田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亩穗数(X_1)、穗粒数(X_2)、空秕率(X_3)、千粒重(X_4)的关系,建立了产量数学模型:y=-264.5932-0.5743X_1~2+O.5257X_1X_2+1.2553X_1X_4-0.0365X_2~2并用通径分析法计算了各个因素对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冀粳8号高产应以增加亩穗数为主。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亩产1400斤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指标,进而提出“主攻穗数、兼顾大穗、争取粒重”的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不同小麦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密度过大,套作群体内透光率低,群体质量差,虽然以穗多可获得较高小麦产量,但玉米单产低,致使套作群体产量偏低.小麦密度低,通风透光好,以争取较多分蘖、穗大、粒多也能获取高产,并且还有利于玉米生长,套作群体产量较高.行数不同播种量一致的处理在4行150万/hm2的田间配置下,套作群体质量优,产量较高;行数和播种量均不同处理中以3行90万/hm2的田间配置较好.相关分析表明麦/玉套作群体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14.
刘荐  唐玲  史彩芳 《科技信息》2010,(3):377-377,379
经过对冬麦基追肥比例的初步研究得出结论;在总纯氮量为18公斤、五氧化二磷量为10公斤且磷素全部基施的栽培措施下,以。基追比为5:5和6:4的产量较高,且以6:4的比例为最高,其分蘖成穗率较高,群体结构合理,个体发育较好,产量构成要素协调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用100-300ppm强苯赛浸种和喷洒水稻幼苗,不同程度地促进幼苗茎基生长和分蘖较大幅度地提高有效穗数,以200ppm强苯赛+500ppm尿素处理的效果最佳,提高秧田分蘖率28.9%,大田提高苗数40.7%,增加有效穗数9.0%,提高稻谷产量10.1%。  相似文献   

16.
“龙坪一号”是湖北省广济县龙坪公社农科所贫农社员朱大海同志于1966年从“矮陆早”中选出来的。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各地试种,表现抗渍耐涝能抗病,耐肥穗大产量高。最高的1.4亩,单产达1070斤,突破了千斤大关。“龙坪一号”的特点:分蘖强,一般单个分蘖在20根左右,最多可达25根;穗子大,最多可达180粒,最少在120粒,平均150粒左右;适应性广,早插能高产,迟插能丰收。可以翻秋早晚连作;出米多,谷粒长椭圆形,着粒密,不易掉粒,但好脱粒。出米率可达70%以  相似文献   

17.
对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水稻的32个品系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的分蘖成穗率、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7个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0.0,3.0,5.0g/L的NaCl胁迫下,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偏回归关系均达到显著,而其它4个产量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偏回归关系则未达到显著。7个产量构成因素对单株籽粒产量的直接效应大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采用通辽地区沙地水稻生产上常用的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单穴产量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空粒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性状呈不显著负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实粒数、千粒重对产量具有正向效应,而生育期、株高、分蘖数却对水稻的单穴产量具有负向效应。在沙地衬膜条件下,应选择穗长、生育期适中、千粒重大、分蘖数较少、实粒数多、株高适中的品种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对于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试验于1973年进行。采用品种:早造用“珍珠矮”,晚造用“广华”。1.在水稻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期(广华)和第一枝梗原基分化期(珍珠矮)施用氮素肥料,能增加有效穗数、第二枝梗数和谷粒数,但千粒重稍有下降。2.晚造“广华”在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期喷施赤霉素(5ppm.),并不增加有效穗,但可显著增加第二枝梗;喷施NAA(250ppm.),虽可增加有效穗,但第二枝梗和谷粒数下降,因此,这两种激素单独使用时增产并不显著,只有配合使用氮肥,才有显著的增产效应。早造“珍珠矮”在始穗期喷施赤霉素(10ppm.)或赤霉素加矮壮素(0.5%)增产效应明显。3.增产灵30ppm.在幼穗分化期和始穗期施用有增产作用,而以20ppm.在幼穗分化始期使用,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油菜秸秆覆盖还田及磷肥调控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油菜秸秆覆盖还田和磷肥调控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索了适宜的磷肥调控措施.试验设置了4个油菜秸秆覆盖水平和4个磷肥施用水平,采用条区设计,共16个处理,观测了不同处理下水稻分蘖动态、地上部分鲜重、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油菜秸秆覆盖还田可以促进水稻分蘖和产量增加,水稻分蘖可增加2.5%~11.4%,增产6.7%~28.2%.但过量还田导致稻田成穗率降低.(2)油菜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增施磷肥可促进水稻分蘖和产量增加,水稻最高分蘖可增加2.2%~32.8%,增产4.1%~40.3%.但磷肥增产效果和磷肥的利用效率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过量施磷会降低稻田成穗率,适施磷肥为45~90kg/hm~2.秸秆就地全量还田,施加磷肥45kg/hm~2,不仅有利于磷肥的高效利用,还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