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主旨演讲中的主要概念隐喻类别和隐喻映射机制发现,习近平对外演讲中的概念隐喻数量众多,涉及领域广泛,"接地气",且经常引用中外典故和谚语等.习近平的隐喻话语运用策略强化了受众对抽象政治概念的理解,易于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有助于我国争取国际话语权,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当前解释隐喻工作机制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结合韩愈《晚春》诗中的意境,对隐喻的认知运作机制进行阐释,能够更深刻地认识隐喻语言即时在线意义建构过程,也证明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诗歌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3.
高巍 《科技信息》2011,(24):I0141-I014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由于英汉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及体验的不同,对于事物的认识及其隐喻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以白色和white为例,探讨其概念隐喻在中英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隐喻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整个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具有隐喻性的,简单来说就是隐喻无处不在.标题是一则新闻的精华部分,也是其点睛之笔.以China Daily的141条新闻标题为考察对象,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报纸新闻标题中的三种隐喻类型及其在新闻标题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DESIRE IS HUNGER概念隐喻为例,通过对中英文语料库中相关例句的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由于文化的不同,说英语和说汉语的人有关饥饿的身体体验会有一些不同,但总体来说是有显著的规律性并且高度一致的。而且人们对于饥饿的身体体验与人们对于抽象概念欲望的描述是成系统性的对等映射,与人们感受饥饿时高度相关的身体体验在用来描述人们的欲望时也是最被接受的。这一研究以实证的方式证明了隐喻身体体验性的本质特征,为其理论阐述做了强有力的支撑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田瑞君 《科技信息》2011,(3):I0183-I0184
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现代隐喻观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隐喻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以及描述事物的重要手段。隐喻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用一种体验去映射、重构另一种经验,使其更加生动更为直观。隐喻可以将事物通俗化、生动化、形象化,也能使读者产生联想从而留下深刻印象并形成储量丰富的思想宝库。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用心智空间的跨空间投射视角探讨了隐喻的形成过程,并将隐喻形成的原理应用到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中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概念隐喻成为《红楼梦》诗词的思想脉络,它在指导《红楼梦》诗词理解方面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涵盖了西方近代概念隐喻的基本理念,使系统性、相似性、整体相合性这些概念隐喻的基本理念在认知理解中得以体现,形成《红楼梦》诗词的隐喻解读,这是除了从认知发展角度理解"《红楼梦》诗词"外的又一个理解"《红楼梦》诗词"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隐喻在经济语篇中极为普遍,经济领域里的抽象概念往往通过隐喻概念来再现。经济隐喻的种类很多,主要结合所收集到的语料,对英语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金融危机概念隐喻进行调查,揭示自然灾害、疾病、战争和意外事故等四个领域与金融危机之间的相似性与认知关系,并从批评的角度探讨金融危机隐喻作为概念隐喻在新闻报道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英汉民族"马"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理解英汉语"马"概念隐喻奠定了认知基础。通过隐喻认知,"马"实现了从特定的具体概念向多个抽象概念的转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对比分析英汉语中的"马"概念隐喻投射,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共享大多数"马"概念隐喻投射,但是英汉语各自特有的"马"概念隐喻投射分布不均衡。进而也证明了认知的重合性决定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偶合;认知的差异性导致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失配;认知的趋同性推动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政治语篇一直被认为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烙印,因此非常抽象、很难理解。语言是意识表达和权力实施的主要媒介,而概念隐喻更是一种有力的语言工具。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政治语篇: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进行概念隐喻分析。政治语篇中大量运用隐喻来表达政治家的政治思想和立场,通过人们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政治概念,从而更易说服、感染和激励民众。  相似文献   

11.
刘昂 《科技信息》2011,(12):I0170-I0170,I017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映射过程。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翻译研究带来诸多启示,尤其是诗歌隐喻翻译。诗歌隐喻翻译对译者来说是重点之一,因为诗歌中无处不存在着隐喻。本文以Lakoff的概念隐喻为基础,通过对"旅夜书怀"两个译文的对比分析,试图探讨原著与两个译本反应的心理映射是否一致,为隐喻翻译的策略和评价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话语中,隐喻是将观念和意识形态传播与表达的重要方式。文章以莱考夫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对《西藏日报》半个多世纪以来元旦社论中的隐喻进行了梳理,旨在通过分析《西藏日报》元旦社论中隐喻模式的运用情况,揭示出西藏社会政治话语的变迁轨迹,为当下西藏社会的政治话语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黄慧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4):105-106
成功的字幕翻译不仅使得影视的观看效果不受影响,而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观众就能够做到字幕的认读。以《乱世佳人》为例,从表达、内容、语境和文化四个层面来阐述多模态话语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也是组织人类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概念隐喻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可以构建认知框架,组织语篇结构,在语篇的连贯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为具体语料,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讨了隐喻在语篇连贯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隐喻以单个及多个结构映射的认知机制在属于政治语篇范畴的演讲辞中对语言连贯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增强了说服力,实现了特定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5.
廉政建设中蕴含着廉政传播,在廉政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发挥编辑出版媒体的作用,通过编辑出版可以使廉政文化的传播亘古不休、源远流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编辑出版已经成为廉政传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廉政传播期刊(<中国监察>和<廉政瞭望>)的诞生,有力地发挥了编辑出版媒体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教育、警示、揭露、监督功能以及在廉政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中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翻译作品,其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地误译现象。本文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通过列举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误译现象来分析产生误译的原因,进而对翻译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由于受特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隐含着媒体的特定立场和态度,对公众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本文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从语料库的高频词、索引行、搭配词表、词簇等四个方面功能入手,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词汇分类系统和情态系统这两个维度对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新闻话语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并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研究发现中美媒体的报道在报道角度、转述语以及报道的词汇选取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纽约时报》更加注重疫情的灾难性和给中国带来的压力,为西方受众营造了一个负面的国家形象,《中国日报》侧重于报道对肺炎疫情的治理和信心.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电影批评理论,对于揭示由大众文化所负载的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保持着现实的活力。影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受益于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阿甘正传》这部既在美国国内又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影片正好是进行意识形态批评的恰当文本。从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阿甘正传》进行分析,可知该影片反映了两种意识形态,一是种族问题及和解;二是性别、文化间的冲突与和解。  相似文献   

19.
张立 《科技咨询导报》2011,(20):180-180
在刚刚走过的20世纪,流亡与流浪的冲击波在小说家及其作品中蔓延,产生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流浪者群体。高行健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主要分析了高行健作品《灵山》中的政治流亡话语。  相似文献   

20.
革命话语形态下,《解放日报》副刊作为传播媒介,不断调适自身并致力于实现受众完成政治启蒙、思想启蒙和科学启蒙的时代任务。丁玲任主编时期,《解放日报·文艺》在一定程度上使延安成为知识分子众声高唱的“公共领域”,带动了延安地区文学艺术的繁荣。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因政治形势和战时条件的影响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解放日报·文艺》专栏的发展轨迹不仅反映出党的文艺政策对文学发展走向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延安文学的面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