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在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研究汉英语言中“辣”味觉的概念隐喻。经过研究发现: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辣”味觉隐喻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从而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汉英“辣”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域大体相同,主要包括:听觉/视觉域,性格/方式域,情感域,性质域,但在隐喻意义上,二者呈现出诸多差异,这是由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以女性特有的视觉,在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叙事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象似符来体现小说主题。用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的社会符号学的隐喻象似性对《最蓝的眼睛》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隐喻:秀兰邓波儿、眼睛、房子、金盏花和蒲公英、四季颠倒进行修辞层面的分析,意在揭示小说中凸显的隐喻象似性对《最蓝的眼睛》的主题和意义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探索出托尼·莫里森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言中吃/eat的隐喻意义都利用了人体是容器这一概念隐喻,研究发现,吃/eat这一基本体验影响着主体对其他高级领域的认知和体验,这是两种语言体现的人的认知共性,其不同在于二者的数量、侧重、联觉和主体体验性等方面。“吃”和“eat”形成了不同隐喻链,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吃的认知和价值赋予以及在这种不同之上所建立的不同隐喻模式。  相似文献   

5.
“鞋”意象在《金瓶梅》小说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首先,“鞋”是小说行文的重要标记性意象,直接与人物性格产生联系,鞋的样式转变也与小说情节的炎凉转换相关联;其次,“做鞋脚”是女性世界的度量衡,鞋既是私密的闺阁社交针线,也是女性地位和人格的外在表现,小说的叙事节奏与循环往复的做鞋过程紧密相关。对鞋的关注,体现了一种普遍的对女性身体的理解方式,“鞋”意象与女性角色的生命建立了一种映射关系。小说的叙事围绕着中心意象“鞋”展开,在鞋的制作、交换与失而复得中循环前进。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小说独特的历史叙事方式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同时又表现了作家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表达了她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和她对人性的期盼。严歌苓的历史题材小说,向内寻求叙事规律,向外诉诸历史示范。其创作目的是要定位于人性本体的思考,回归对现实世界的体认,营建精神家园。借用“元小说”中“戏拟”概念,可以揭示严歌苓历史题材作品中历史背后的异常特性和隐藏于细节中的人性。  相似文献   

7.
从转喻与隐喻的叙事形态角度考察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将其分为四个时期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小说应在转喻与隐喻的适度融合中兼顾写实与象征,以诗意内涵提升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隐喻本身是文学的一个内在特性,因此隐喻式的叙事是文化诗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隐喻存在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之中,而这些也表现出了米兰·昆德拉人生观念和思考态度。本文对其小说文本作了详尽的分析,并且从深层意义上论述了米兰·昆德拉的隐喻式叙事。  相似文献   

9.
隐喻理论是解释语言词汇层面的理据性、系统性的最重要理论之一。运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分析探讨英语词汇的隐喻化现象和过程,研究发现:英语词汇层面普遍存在着隐喻化现象;对于相当多的词汇而言,其语义的产生是通过隐喻思维认知方式构建起来的;当词汇语义以隐喻认知方式延伸时,词汇的本义和它的延伸义之间的主要关系特征是“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朱霞 《科技信息》2007,(22):108
《人面桃花》是格非小说创作的又一次超越。小说中的空缺叙事和对填补的追逐是其基本组织结构,但这结构又常常是隐蔽的。同时小说中大量的零散的隐喻的运用在全局笼罩上实现了对现实的因果关系的颠覆和消解。叙述技巧上的空缺和修辞手法上的隐喻的无所不在形成了《人面桃花》独特、完美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英、汉语中都存在着大量与食物有关的隐喻性语言。以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实例对比分析英汉食物隐喻异同,有助于深化对隐喻的认识、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内涵以及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几乎都带有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她的“革命+恋爱”题材的小说、与恋爱无关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和表现工农大众题材的小说中,丁玲依循革命叙事模式,在理性层面人为地建构起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潜意识层面却不自觉地保留着固有的个性化立场,并在“革命”叙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自己的个性话语,从而导致了文本的叙事结构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缝。  相似文献   

13.
王和玉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121-123
传统的时态理论局限在时间的平面考察英语时制,无法解释实际英语使用中英语的时与自然时间不对应的问题。如果引入隐喻视角,将英语现在时的意义拓展化过程理解为人们将两点重合关系的意象图式,投射到事件或事物的真值域,再投射到情感域之上的隐喻拓展过程,可以使现在时的语法意义呈开放灵活的状态,容纳更多的延伸性用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量的语料分析,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颜色词“红”在英汉语中存在共性与个性。共性有:受欢迎、革命、共产主义、成功、旺盛、害羞、救助、色情、危险、生气等。英语特有的概念隐喻投射有负债、被抓现行等三种情况,汉语特有的概念隐喻投射有红利、婚礼、美貌的女子等五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特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历史叙事针对女性的“大德”、“大恶”的美学模武强烈制约着演义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使文学叙事丧失了自辟蹊径的能力而沦为史学叙事模武制约下的工具。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成为被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双重扭曲的镜像。  相似文献   

16.
历年来对孙犁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研究的成果颇丰,但在现有研究中,杨卯儿这个“小人物”以及通过他而延伸出去的“次要人物群像”一直被学界忽略。其实,次要人物在小说叙事功能和审美意蕴方面蕴含着作者的巨大心力,对小说叙事维度的扩充和作家创作动机的呈现也大有裨益。对次要人物进行重新把握和阐释,不但可以体味《铁木前传》叙事的“芜杂性”,而且可以感受孙犁在叙事罅隙中对个人生命体验的思索与叩问。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小说婚恋叙事中,“第三者”意象发挥着政治意识形态赋予的功能:帮助完成显在主题的完满叙事,“第三者”意象的象征结构在此发挥了“助手”或“反助手”的潜在运作机制,帮助完成或反衬选择主体的最终抉择。人性化的叙述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中,也使得小说呈现叙事的完满或裂隙。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小说婚恋叙事中,“第三者”意象发挥着政治意识形态赋予的功能:帮助完成显在主题的完满叙事,“第三者”意象的象征结构在此发挥了“助手”或“反助手”的潜在运作机制,帮助完成或反衬选择主体的最终抉择。人性化的叙述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中,也使得小说呈现叙事的完满或裂隙。  相似文献   

19.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叙事学角度来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中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是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