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WDXRF),分析了繁昌窑青白瓷胎、釉的化学组成,结合显微结构分析,并辅助以往的研究资料,与唐至五代时期北方邢窑、定窑、巩义窑白瓷和南方越窑青瓷胎、釉化学组成及配方工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对比,对繁昌窑青白瓷的制瓷工艺来源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研究显示,繁昌窑受北方定窑白瓷的影响较大,其最初的生产意图是白瓷;釉料配方工艺则延续了南方越窑系的高钙釉传统;繁昌窑青白瓷的生产体现了南北方制瓷工艺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北京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来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测试了10个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化学组成,并和浙江南宋时期龙泉大窑青瓷、寺龙口越窑仿官瓷数据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可能来自于南宋龙泉大窑区,少数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可能来自于浙江龙泉其他窑区.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胎、釉料来源和南宋寺龙口越窑仿官瓷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RF)检测了北京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8种化学组成,和南宋时期的浙江龙泉大窑青瓷、寺龙口越窑仿官瓷等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从中选择能够表征这些青瓷来源的特征指纹化学组分进行了散布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可能来自于南宋时期的浙江龙泉大窑,少数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可能来自于浙江龙泉其他窑口.分析结果可以为深入研究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来源以及陶瓷航运的历史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凡 《科技信息》2011,(14):I0376-I0376,I0379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西方人对中国最初的认识就是从瓷器开始的。中国的英文表述China,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即为瓷器。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瓷器即代表中国。在中世纪的欧洲宫廷,瓷器就已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尔后长盛不衰。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学报告的显示,我国最古老的瓷器起源于商周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在东汉时期发展日臻成熟。而在唐朝,瓷器开始大量外销。在唐朝外销瓷中,呈现了越窑青瓷,定窑白瓷和长沙窑瓷的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5.
鲁迅精神范式的形成,与其勇于接纳外来文化思潮密切相关,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也不能低估.鲁迅的原初文化接受源应是越文化传统,这可以从其对越地前贤的歆羡与推崇以及越文化精神中的启蒙传统、"浙东硬气"文化人格等方面的自觉承传,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制备ZnO压敏电阻,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其显微组织和相成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保温时间对氧化锌压敏电阻电性能和显微组织影响机理.保温时间的变化对压敏瓷的相成分基本没有影响.适当的延长保温时间,压敏瓷的晶粒发育越好,晶粒尺寸越大越均匀;过长的保温时间会导致压敏瓷的晶粒粗大.保温时间的延长,压敏瓷的漏电流变化不大,致密度和电位梯度逐渐减小.研究结果表明:当保温时间为2 h时,压敏瓷具有较为理想的综合电性能,其电位梯度为332 V/mm,非线性系数为30,漏电流为0.1 μA.  相似文献   

7.
浙东学派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爱国爱乡、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品格的人物.浙东学派治学的目的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学以致用,为现实服务.浙东学派在治学的态度和方法上,一方面强调博通,注意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又善于创新,无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8.
试析秦汉以来浙东文化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秦汉以来浙东文化的特色,认为“博纳兼容、兼综整合”是浙东文化的主体品格;“经世致用、注重实功”是浙东文化的学术精髓;“主体自觉、民主启蒙”是浙东文化开启近代理性的灵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浙东文化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9.
杨霏 《科技咨询导报》2012,(35):254-254
说起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恐怕就要算瓷器了,China—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称谓和界定,也蕴含中国人对自己千年瓷文化的诠释和骄傲。瓷器作为中国的代表和文化符号,千百年来用其独特的色彩和烤制工艺诠释着文化与美。该文主要阐述了我国瓷器的起源和历史进程,并主要针对越窑、汝窑、龙泉窑青瓷釉色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掺杂的BaTiO3基陶瓷的电性能、界面形态、氧元素分布特点以及电畴结构等进行研究发现:瓷体半导化速度很快,烧成温度是影响瓷体半导化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氧在晶粒晶界的偏析,并且对势垒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样品掺杂的元素不同,电畴结构会发生一定变化,畴结构和电阻起跳性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提出我国古代陶瓷的输出很可能在汉代就已出现,指出景德镇在晚唐五代及宋初时瓷器的外销就可能已十分火爆且影响很大等猜想。根据已发现的资料指出元代的瓷器已经远销到西北非而非学界所说的非洲东海岸。论证了我国宋元以前的陶瓷输出与世界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2.
占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越春秋》这部汉代著作在抄录前人史书的同时,加入了很多占卜方面的描写,使原本就不乏此内容的史书进一步增加了神秘的色彩,由此也奠定。了其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些占卜的方式受到汉代阴阳五行的影响,以及从春秋到汉代这段时间内南北文化的交互影响,但带有明显的吴越地区民风和民俗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吴越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代是吴越文化民族性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由越人变为汉人 ,使吴越地区的文化面貌发生激变 ,此后二千多年吴越地区的文化个性 ,在汉代已基本形成。汉语代替越语 ,尚武变为崇文 ,文艺与科技发达 ,养生与隐逸盛行等等 ,是汉代吴越文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南越国的内外关系及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越国是秦末汉初存在于岭南地区的重要地方政权。前人对南越国做过不少研究,但全面阐述南越国内外关系的论著似未见。文章分为南越国与西汉王朝的关系、南越国与内外地方势力的关系、南越国内部汉族与越族的关系等三个部分,就南越国处理内外关系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并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5.
越文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越人文化落后,没有文字,所以早期的越史和越文化多存留于先秦的汉人文献中。这些文献很有价值,但也有不少错误的传说。唯一一种由先秦越地越人写作的是《越绝书》,此书经过东汉初人的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价值甚高。此外,东汉初人研究越文化的著作还有《吴越春秋》和《论衡》,也都有重要价值。东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越文化的研究者和成果很少。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若干学者以新的思维和方法研究越文化,其中顾颉刚的研究成果具有创见。最近20年来,越文化研究出现高潮,许多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的关于"古代越文化传播分布地域实勘研究",通过对古代越人流散地区的实地踏勘,对古代越文化进行追踪研究,收获不小,其成果即将以论文集形式出版,对古代越文化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秦代时江西地区只有县置,无郡府,西汉时始设豫章郡,下设18个县,至东汉末期又增设鄱阳郡。历秦汉,江西地区的诸越大都成为统一王朝的编户齐民,基本上融合为汉民。秦汉时期是江西地区诸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汉末扬州的山越人主要是秦汉时期南方越人的后裔。孙权对之施以安抚为主、辅以武功的民族政策,先以守而安之为主,对降附的山民,强者补兵,羸者补户,政权强大后,对山越由守转攻。孙权的安抚政策是很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诗文风格以善为哀诔而著称。潘岳悼亡诗现存仅四首,然而单凭这四篇诗歌,潘岳就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别——悼亡诗。总览后世论家在历代诗话中对其悼亡诗的接受,主要体现出其感情深挚、延续汉魏风及嫌其繁冗费词等方面的评价。然对于其悼亡诗以其情深取胜这一点,自古以来没有异议,并籍此一点对后世悼亡类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时期,吴越经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学在吴越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地方官学、私学和出外求学等。仕进制度的导引,长官对儒家礼教的倡导以及避世高士的影响等,是导致吴越经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与传统经学相比,吴越经学具有不重师法家法、尚博学、重谶纬之学等特点。在经学影响下,吴越名儒辈出,著述风气盛行,社会风气充满儒家礼教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