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可降解聚醚酯弹性体PTCG的合成及初步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熔融缩聚法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b-聚乙二醇(PTCG)聚醚酯弹性体.按照ISO 10993标准,采用L929小鼠成纤细胞对其进行体外细胞毒性测试;以狗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SMCs)为模板细胞,测试细胞在材料表面的贴附性能.采用旋转成型/粒子洗出法制备三维血管支架,接种SMCs后在生物反应器上进行动态培养,探索PTCG作为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合成的PTCG聚醚酯弹性体无细胞毒性;SMCs在PTCG薄膜表面贴附生长良好;所制备支架的孔径、孔隙率和力学性能等满足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要求;体外培养3 d后,大量SMCs长入血管支架并开始分化.  相似文献   

2.
探讨脱细胞牛松质骨(Acellular Bovince Cancellous Bone,ABcB)生物衍生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骨缺损提供依据。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ABCB复合并体外培养,然后进行形态学、细胞增殖、蛋白质含量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贴附在ABCB孔隙内生长,细胞生长及蛋白合成功能不受ABCB的影响。ABCB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BMSCs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探讨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优化方法,为进一步探讨其生物特征、生殖干细胞移植及生殖损伤及药物保护等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制备骨髓基质饲养层,将生后5 d~7 d雄性小鼠生精细胞接种在饲养层上,并于IMDM培养基及37 ℃下共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行为,并对培养后的细胞进行组织学、细胞化学、免疫组化、遗传学鉴定.精原干细胞能在以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上进行增殖和生长,且增殖后的表现出呈簇、团状生长,细胞间可表现出明显的胞质间桥,细胞核大,核/质比高,碱性磷酸酶及C-KIT受体阳性,染色体核型为20对(40条)等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原代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作饲养层具有取材及制作简便等优点,且能在不添加外源性生长因子的前提下能通过自分泌足够的细胞生长因子,满足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和抑制分化的需要,是精原干细胞培养的一种良好的饲养层.IMDM培养基、血清及适宜的环境温度是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自制的附载转化生长因子-β1(rhTGF-β1)的D,L-乳酸-CO-乙醇酸(PLGA)体外缓释生物支架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细胞形态的影响,制备了附载rhTGF-β1的PLGA生物支架,并检测了在PLGA的降解过程中rhTGF-β1的释药规律;同时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后分别接种于附载和未附载rhTGF-β1的PLGA支架上.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段MSC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rhTGF-β1能被包裹进PLGA支架中,而且可在PLGA支架降解过程中持续释放出来.通过扫描电镜还观察到实验组支架上细胞呈多角或梭形,且有较多基质分泌,而对照组细胞较少.因此附载转化生长因子-β1的PLGA复合载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生物支架.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可获得性、可扩增性和可多向分化性,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用于构建工程组织。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在于如何在体外模拟生理环境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此,研究并改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三维培养至关重要。对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培养方式、培养系统以及培养中的环境因素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益智仁中提取的原儿茶酸对人脂肪干细胞(hADSCs)体外迁移的影响.实验采用明胶包被的Transwell细胞培养池,观察到适宜浓度的原儿茶酸可显著促进人脂肪干细胞体外迁移,其作用呈现明显剂量依赖性.同时,1.5 mmol/L原儿茶酸促进hADSCs迁移的作用最强且呈现时间依赖性.RT-PCR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经原儿茶酸处理后,人脂肪干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的表达明显升高.酶谱分析发现,经原儿茶酸处理后,干细胞的活性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增加.抗体阻断实验显示,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强与MT1-MMP的表达升高和MMP-2的活化增强有关.最后,人脂肪干细胞鉴定结果表明,经原儿茶酸处理后的人脂肪干细胞仍保持间充质干细胞多分化潜能的特性.因此,原儿茶酸有可能在脂肪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潜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基质细胞(BMSCs)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HSC)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研究发现其具有贴壁生长的特性、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骨髓基质细胞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样,来源于中胚层的脂肪,亦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其内含有大量能自我更新和向多系分化潜能的细胞群称为脂肪来源干细胞。其取材方便,来源丰富,可在体外稳定增殖传代。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相似的多向分化表面标志CD105、STRO-1以及CD166受体。研究发现它具有向多系分化潜能,除可以分化为间充质来源的脂肪、骨、软骨、脂肪以及骨骼肌、心肌等细胞,在特殊的环境条件诱导下,可向神经细胞分化,用以修复骨、软骨、心肌、骨骼肌、血管以及神经等组织。因而,脂肪来源干细胞有望成为组织工程、细胞治疗以及基因转染良好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技术将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全骨髓法分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传代后分别在成骨、成脂诱导条件下继续培养,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骨及成脂分化结果.结果第2代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诱导9 d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细胞,连续诱导14 d后可见矿化结节形成,成脂诱导14 d后可见脂肪细胞形成.结论随着诱导条件的不同,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可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10.
用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新西兰兔颅骨来源的成骨细胞复合到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上,在新型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内三维构建组织工程骨,同时与静态培养环境中构建的结果进行比较.每12 h取样一次,培养至1周后结束.分别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代谢产物等分析.结果显示反应器中以两种密度接种和构建的组织生长良好,细胞仍保持正常的染色体形态,并且反应器中构建物的细胞扩增是静态培养的5倍.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反应器内部流体对流所产生的应力刺激及其提供的三维培养环境,可提高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表达,从而完成成骨细胞的快速增殖与分化并缩短工程化组织的构建时间.本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骨组织工程产业化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生物反应器用于组织工程细胞的培养目前已经应用的比较广泛.为了构建与在体组织的结构和力学性能相同的工程组织,人们开始尝试使用一定的机械刺激添加到生物反应器中,这不仅对于人工组织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加深人们对组织和细胞本身性质的了解.综述了国内外一些文献对于生物反应器中机械刺激添加的原理和具体方法的报道,并分析了有刺激添加的反应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患者自体来源的皮肤细胞,在经过短时间的体外培养后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并对其移植后的转归进行动物实验观察.分离培养头皮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及创面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并在体外进行传代扩增.利用三维立体培养系统构建复合细胞膜片,移植于裸鼠背部全层缺损创面,以单层细胞膜片为对照,对其转归进行大体及病理学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皮肤细胞在体外扩增2周后即可用于构建复合细胞膜片,在移植覆盖裸鼠全层皮肤创面后,伤口愈合良好,移植2月后的病理结果显示皮肤结构明显优于单层膜片移植.证明利用患者自体来源的皮肤细胞可快速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有望成为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研究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用改进的方法分离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通过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相关表面标记的表达、RT-PCR对干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并对分离得到的细胞向脂肪、软骨、骨及心肌细胞诱导,观察其多向分化能力.结果显示:采用改进的方法,从400~600 mg脂肪组织可收获约5×105个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并且细胞可以重叠生长1个月以上,期间细胞表现出几个对数增殖期;所有增殖的细胞其干细胞相关表面标记都呈阳性表达;转录因子Nanog、Oct-4、Sox-2和Rex-1也呈强阳性表达;ADSCs向脂肪、骨、软骨和心肌细胞诱导分化后能够分别表达脂滴、碱性磷酸酶和矿化结节、富含黏多糖的软骨细胞外基质,以及少量心肌特异性连接蛋白Connexin-43,表明ADSCs具有向多个胚层细胞分化的能力.此外,为获得更多具有强增殖能力的细胞,根据生长曲线,对细胞进行每14 d传代而非传统的5 d传代,发现所得到的细胞仍保持强的增殖能力、干细胞表型以及更强的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Chitosan, the partially N-deacetylated form of chitin, is the second most abundant biomaterial after cellulose. Due to its biocompatibility, biodegradability, and bio- activity, chitosan and its derivant complexes have been studied in various…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聚焦超声消融肝脏肿瘤时,大血管存在于肿瘤附近不同位置对温度分布以及热剂量分布的影响.建立基于大血管对流效应的生物传热模型,基于不同的加热方案进行3-D温度瞬态仿真.仿真针对四种情况进行计算:模型中无血管,血管分别距离肿瘤1mm、2mm、3mm.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聚焦超声进行快速加热可以使能量集中在目标治疗区域.但是当肿瘤组织的近距离内(1mm)存在大血管且加热时间较长时(〉2s),肿瘤组织靠近血管的边界部分仍然会受到大血管冷却效应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导致肿瘤治疗不彻底.当肿瘤距离大血管3ram以上时,大血管在聚焦超声治疗中的冷却效应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骨骼肌和气动肌腱的力学特点,确定以能模拟肌肉运动的气动肌腱作为肌腱生物反应器的动力元件,并开发肌腱生物反应器的控制系统和测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细胞培养室及换液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肌腱生物反应器系统。采用鸡的趾深屈肌腱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肌腱。通过工程化肌腱的构建实验表明:整个肌腱生物反应器系统运行良好,并能成功培养组织工程肌腱达12周。  相似文献   

17.
对鳃腺炎与腐皮病并发症的鳖的肝、脾、肾、肺、肠和精巢等6种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切片,并与健康鳖的相应器官组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病鳖的器官组织出血,组织细胞出现肿胀、坏死、崩解,最终造成全生组织损伤;血管腕扩大,血管壁严重受损,内皮细胞坏死脱落;血管内及血液中的大量红细胞变形、破裂、溶解。此外,还对病鳖的4种组织匀浆液初步进行了抑菌实验。  相似文献   

18.
19.
IntroductionThe hairy roots produced by Agrobacteriumrhizogenes infec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growth rate and genetic stability. Thesegenetically transformed roots can produce similarhigher level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an intactplants[1] ,so hairy root cultures are a promisingmethod for producing valuable secondarymetabolites of many plants.Recently,two kindsof 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s ( RIPs) [2 ] ,trichosanthin ( TCN ) [3 ] ,and TAP 2 9[4] wereidentified in Trichosanthes…  相似文献   

20.
Controlled growth factor release from synthetic extracellular matrices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ee KY  Peters MC  Anderson KW  Mooney DJ 《Nature》2000,408(6815):998-1000
Polymeric matrices can be used to grow new tissues and organs, and the delivery of growth factors from these matrices is one method to regenerate tissues. A problem with engineering tissues that exist in a mechanically dynamic environment, such as bone, muscle and blood vessels, is that most drug delivery systems have been designed to operate under static conditions. We thought that polymeric matrices, which release growth factors in response to mechanical signals, might provide a new approach to guide tissue formation in mechanically stressed environments. Critical design features for this type of system include the ability to undergo repeated deformation, and a reversible binding of the protein growth factors to polymeric matrices to allow for responses to repeated stimuli. Here we report a model delivery system that can respond to mechanical signalling and upregulate the release of a growth factor to promote blood vessel formation. This approach may find a number of applications, including regeneration and engineering of new tissues and more general drug-delivery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