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法桐种子粒小,萌芽力弱,育苗技术不易掌握。用塑料拱棚进行法桐种子育苗,不但省工省力,而且可保证苗全、苗旺,简单易行。 ①种子处理:将球果捣碎,搓去绒毛,将种子筛出,倒入30~10℃的温水中,边倒种子边搅拌,浸泡2小时后捞出,与2倍湿沙混合搅拌均匀,放在20℃的环境中催芽。催芽过程中每天翻动1~2次.当有1/3露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解决川续断人工种植过程中种子发芽率低,出苗不整齐的问题。方法:使用常温清水;40℃、45℃、50℃、55℃、60℃的温水浸种进行人工催芽试验。结果:40~60℃水温浸泡种子,不同程度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而常温水浸种催芽川续断种子发芽率达85%以上,高于其它水温处理。建议:川续断人工种植宜采用集中育苗后移栽,可解决生产中种子直播受自然因素影响,种子发芽率低,出苗不整齐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1.种子催不出芽或出芽率低。黄瓜种子在播种前先进行烫种消毒和浸种,然后催芽。在催芽过程中种子不发芽,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种子超过存放年限,虫蛀和变质,失效,失去生活能力,或种子收获。后在水泥地板及柏油地面上晒,高温炽伤了胚芽等原因。二是催芽方法不当,烫种温度超过55℃,催芽温度超过40℃,影响催芽;催芽时水分过大,种子处于水浸状态,使种子腐烂,或种子量大,袋子小,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野生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将浓硫酸浸泡处理和砂磨处理过的种子置温度5、10、15、20、25、30、35℃恒温及25/15℃(昼/夜)变温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各温度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种子的适宜萌发温度为15-30℃,浓硫酸浸泡最佳处理时间为40min.  相似文献   

5.
以西荞4号种子为对象,研究浸泡pH、浸泡时间、萌发温度、萌发时间对西荞4号种子萌发的影响,以种子萌发率和总黄酮含量作为衡量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苦荞种子浸泡12 h后,在25℃条件下萌发56 h,所得种子的萌发率为90%,总黄酮质量分数可达到1.89%。  相似文献   

6.
沼气液是一种有机物质,富含营养。用沼液浸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种子发芽率和产量,还可以抑制病虫害。浸种技术要点:晒种、清理沼气液水压间浮渣和杂物,浸种时要将种子装入编织袋内浸泡,注意掌握浸种时间,浸后要洗净种子再催芽播种。  相似文献   

7.
珙桐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珙桐种子休眠期长,导致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成功率均低.通过比较机械破损、化学试剂处理、人畜尿液浸泡及湿沙层积等多种种子催芽方法,研究发现以长时间湿沙层积种子最好,既能解处坚硬内果皮对种子萌发的机械阻力,又能完成种子的后熟作用,既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又能提高发芽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的方法,研究栝楼种子吸胀前期、吸胀期、萌动期、胚根伸长期、萌芽期及幼苗期6个时期的总黄酮含量及变化规律。各萌发阶段的栝楼种子经石油醚脱脂后,以体积分数70%乙醇溶液为溶剂,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总黄酮,以芦丁为标准品,采用比色法测定各萌发阶段栝楼种子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栝楼种子中总黄酮含量较低,约为1 mg/g,整个萌发阶段总黄酮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至幼苗期总黄酮含量已达2.7 mg/g。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及开发利用栝楼种子提供了参考,为人工调控栝楼种子中总黄酮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冬末春初时节,由于兔的青鲜饲料欠缺,影响养兔业的发展.生麦芽喂兔是弥补青饲料不足的一种简单方法,并能提高产毛量.选择颗粒饱满、无虫蛀的小麦,用30℃的热水浸泡12小时左右,然后装入筐内盖上毛巾催芽.待小麦嘴露白后装筛  相似文献   

10.
自一九七○年来,舟山地区农科所开展了电子流诱变育种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选育出水稻、大麦的一些新品种和新品系。高能电子流是利用感应圈(现成的物理教育仪器)获得的。设备简单,价格低廉。在用电子流处理稻、麦种子前,先将种子用薄水浸种催芽30小时(在28℃),使种子萌动露白。小型的感应圈一般一次可处理稻、麦种子15~20粒,一次处理的时间在4~15秒不等。处理后将种子放在培养皿里,在28℃下长出胚芽、胚根后移至秧田,成苗后栽插到大田,扶苗成穗。  相似文献   

11.
毛白蜡种子药剂浸种催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白蜡(FraxinuspennsylvanicaMarsh.)种子进行药剂浸种催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0℃始温温水浸种24h后,用吲哚乙酸(IAA)浸种3h和2×10-4赤霉素(GA3)浸种24h置育苗盆催芽25~27天,发芽率分别达到64%和62%,与层积催芽法发芽率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2.
不同温度对夏枯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置5种温度对夏枯草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根据不同温度下的发芽率、发芽势、最初萌发时间等指标,探讨夏枯草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结果表明,温度对夏枯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有显著影响,种子的发芽最初萌发时间随温度的升高先缩短而后又延长,发芽势在21℃培养温度下达最高值为39.0%,夏枯草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1℃.  相似文献   

13.
在人工气候箱中,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10、15、20、25、30℃)牛膝菊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萌发率、日相对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研究不同温度对牛膝菊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膝菊种子在10℃条件下未萌发.25℃是牛膝菊种子萌发最适宜温度,其发芽率为94.67%,发芽势为84%,发芽指数为22.68,均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牛膝菊种子在20℃和25℃萌发速度最快,初始萌发时间为1d,当天就达到种子萌发高峰期.较低温度(15℃)在一定程度上推迟种子的萌发高峰期,但并没有显著降低种子的最终萌发率.较高温度(30℃)不仅推迟种子萌发高峰期,而且也显著降低种子的最终萌发率.牛膝菊具有较强的繁殖特性,对种子萌发温度要求较低,在恒温条件下的适宜发芽温度范围为15~25℃.  相似文献   

14.
变温对毛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变温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竹类植物种子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萌发特性,以及幼苗1~5片叶展叶时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竹类植物实生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采集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境乡的毛竹种子,在实验室培养箱中育苗,设定7个变温处理[24 h内设置2个不同的昼夜温度(时长为12 h/12 h)组合 ]:29 ℃/15 ℃(T1),28 ℃/16 ℃(T2),27 ℃/17 ℃(T3),26 ℃/18 ℃(T4),25 ℃/19 ℃(T5),24 ℃/20 ℃(T6),23 ℃/21 ℃(T7)和1个恒温处理22 ℃/22 ℃(T8)。每隔12 h详细观测每个变温处理下每粒种子萌发时间、1~5片真叶展叶时间和叶下高,并测量叶片面积、地上部和地下部鲜(干)质量、根系形态、叶表面微形态、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结果】①在不同变温处理下,毛竹种子的萌发率均在50%以上;结合毛竹种子萌发的发芽势,发现T4—T7的种子发芽势高于30%;从T1—T8,毛竹种子的平均萌发时间逐渐缩短。②不同变温处理下的毛竹幼苗从第1片叶到第5片叶展叶时间逐渐延长;T6—T8处理下幼苗展叶时间和展叶数量都相对集中;同一培养处理下的毛竹幼苗从第1片叶至第5片叶的叶下高和展叶面积逐渐增加,温差越大毛竹幼苗叶下高越高;第3片叶后叶片的发育速率趋于稳定;温差越大,毛竹幼苗生物量也越大;根系在T3—T6处理下发育更好。③随着温差减小,毛竹叶片下表皮乳突和表皮毛数量逐渐变多,同一处理下的第1片叶到第5片叶,下表皮的乳突和表皮毛数量也逐渐变多;从T1—T8,毛竹幼苗叶下表皮气孔呈列排布,气孔表观形态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气孔密度最高值主要集中在T5。【结论】26 ℃/18 ℃(T4),25 ℃/19 ℃(T5),24 ℃/20 ℃(T6)变温处理更利于促进毛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提高,综合幼苗的叶下高、叶片面积、发育速率、生物量、根系和气孔密度等各项指标,这3个组合变温处理更适宜幼苗总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甜菜种子萌发速率和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甜菜种子萌发速率和线粒体活性的影响。在 7,14和 2 0℃中甜菜种子萌发 5 0 %需要的时间分别是 7,3和 2 3d ;萌发 5 0 %的热时间大约是 46℃·d。在 7,14和 2 0℃萌发的种子和幼苗的线粒体中 ,总蛋白含量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 (CCO)和苹果酸脱氢酶 (MDH)的活性随着萌发进程增加 ;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 1880 0 ,35 0 0 0和 36 0 0 0的蛋白质随着萌发进程降低 ;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 2 2 0 0 0的蛋白质在 7℃中逐渐增加 ,在 14和 2 0℃中则先少量增加然后下降。 2 0℃中萌发的种子和幼苗的线粒体的CCO和MDH的比活性和总活性比在 7和 14℃中高。这些结果表明 ,萌发温度显著地影响种子的萌发速率、线粒体的CCO和MDH活性以及较小相对分子质量热休克蛋白 2 2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温州特色蔬菜温州盘菜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 :温州盘菜种子属脂肪类种子 ,最适浸种时间为 6小时 ,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 5℃~ 30℃之间的恒温 ,发芽床以 6 0 %~ 80 %含水量的砂床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人工老化方法获得的不同生活力大豆种子为材料,采用3次多项式回归方法拟合其在20 ℃时无光照条件下的萌发进程,并对萌发进程曲线进行求导,从而建立了实时萌发速率曲线.对不同生活力大豆种子所拟合的2种曲线所包含的萌发起点、转折点、萌发速率顶点和对称轴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并与传统生活力评价进行比较,采用多项式回归方法评价种子生活力所含有用信息多,对评价种子生活力的下降更加灵敏和精确.  相似文献   

18.
磁化水对棉花幼苗生理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种子、幼苗经磁化水处理,子叶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叶绿素、可溶性糖及真叶中脯氨酸含量提高,但种子发芽率显著下降。幼苗经低温处理(3℃),电导率降低。结果表明:磁化水具有促进幼苗进行氮代谢、光合作用和提高其抗冷性的效应,但对种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沙棘“实优一号”品种的种子作为外植体,经过前期的消毒处理后分别接种在MS、1/2 MS、1/4 MS培养基中,在11 ℃培养10 d后移入25 ℃中培养,接种培养30 d后观察统计种子在不同基本培养基中的萌发率、萌发时间以及胚根生长状况,从而确定沙棘种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类型。结果显示:在相同培养条件下,1/2 MS培养基中的沙棘种子在培养7 d后最先萌发,培养30 d后其萌发率最高(16.67 %),胚根分化出2~4个分支且生长状况最佳;1/4 MS培养基次之;MS培养基最差。因此,1/2 MS培养基为沙棘“实优一号”品种种子萌发的最佳基础培养基。  相似文献   

20.
水杨酸对豌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食荚菜豌豆——青荷1号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浸种12h,观察种子萌发及萌发过程中体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及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用较低浓度的水杨酸(10mg/L、50mg/L)浸种,对豌豆种子萌发无显著抑制作用,但可提高发芽指数,使种子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并对豌豆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用较高浓度的水杨酸(100mg/L、150mg/L、200mg/L)浸种,对豌豆种子的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但种子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并对豌豆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