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苏州市评选综合实力百强村中,吴江市同里镇栅桥村榜上有名。1993年全村完成工业产值5149万元,实现利税114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602元。去年完成工业产值1亿元,实现利税超千万元。促发展面向市场农村奔小康,出路在哪里?近十年来,村党支部不断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狠抓了村办工业的发展。1984年依靠群众的集资创办了吴江轻型材料厂,主要产品是玻璃钢制品,由于产品不对路,亏损4万多元。面对困境,党支部"一班人"认真进行了反思,一致感到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于是,他们就进行市场调研,发现笔芯色原——油墨,市场有销路,在兄弟单位的支持下,通过产品  相似文献   

2.
吴江市申丰绢纺联营厂是八都镇建丰村村办企业,也是吴江发展绢纺生产的创始企业。十多年来曾对绢纺业的崛起和八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领头羊的作用。随着市场的变化,绢纺一度出现滑坡,1995年中该企业跌入低谷,一度出现了亏损,1995年10月,镇党委把太湖绢纺集团副总经理曹金根调到建丰村任党支部书记和申丰厂厂长,他走马上任后,团结全体干部职工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从强化企业管理入手,当年就控制了企业滑坡。又经过了一年的努力,1996年度完成工业产值6070万元,营业收入3380万元,创利税372.34万  相似文献   

3.
1983年,吴江市南麻镇组建了一家只有三十人左右的福利厂,周顺荣受命担任厂长。当时政府只给他一顶"厂长"帽子,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他向银行货款十万元,经过二年的奋力拼搏,1985年已经发展到拥有织机80台,在以后二三年中开发了省优产品涤麻呢和市优产品高尔夫,小厂发展为南麻镇的骨干企业,连续十年被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工业明星企业"。周顺荣办厂成功的一大特点,在于他勇于改革、勇于开拓。1994年达到6835万元,实现利润506万元,  相似文献   

4.
吴江市八都镇23个行政村中有永联、花木、陶安渠等三个村被列为市级经济薄弱村。这三个村在1993年末固定资产都不足50万元,负债率都超过50%;村办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永联村办企业仅有一个小五金零件加工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末的吴江市菀坪镇,村办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经过这几年努力,村办工业这条"短腿"已明显拉长,并且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去年实现产值2亿元,利润800多万元,目前拥有固定资产2300万元,产值、利润和固定资产分别比1989年增长22倍、44倍和13倍。他们的主要经验是:一、依托镇办骨干企业,以大带小,积极引导,逐步纳轨。菀坪镇利用镇办工业实力相对雄厚,特别是缝纫机生产已形成一定产业优势的有利条件,以"大哥哥"带"小弟弟",既激活了村办工业的"一池春水",又扩大了镇办企业的产业优势。具体做法是:一"联",镇办企业与村联合办企业。安湖村是全市69个经济薄弱村之一,93年经过镇牵线、市行管局扶持,与菀坪缝纫机厂联合办起了菀坪缝纫机一分厂,94年8月份正式投产,发展势头较好,二"扶",在技术、资金上扶一把。他们利  相似文献   

6.
吴江市黎里镇的黎锋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某,村级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集体积累从70年代末的不足2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超过二千万元,村民的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一跃成为黎里镇的首富村。该村经济快发展,给我们以下启示:发展村级经济必须有个好支部作为基层党的组织,其中心任务就是要推进农业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化,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多年来,村党支部坚持党  相似文献   

7.
出生于吴江市铜罗镇后练村的钱阿根,自1962年在里泽农校初中毕业后,从事了18年的企业经济工作,他做过企业主办会计、企业党支部书记、公司副经理,1990年调任铜罗缫丝厂副厂长,两年后,担任了厂长。他在长期的企业经济工作中,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创出了辉煌。特别是他担任缫丝厂厂长后,作出了更大业绩。目前,企业已拥有固定资产1032万元,1994年完成产值3570万元,利税310万元,白厂丝质量达3A50,成为省定点出口产品。企业荣获苏州市及吴江市文明单位称号,他被评为镇"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8.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双泾村,八十年代初是一个以种田为主的经济薄弱村,1988年靠自筹资金2000元起家,办了一个村办毛巾小厂,如今已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4650万元,中外合资企业7个,其它村办企业5个。人均分配水平从1983年的362元增加到4400多元。1995年产值1.92亿元,四项效益1410万元,出口创汇136万美元,被誉为苏州工业园区第一村。双泾的变化,关键何在?关键在与村支部一级基层领导的工作作风,尤其是党支部一把手、双泾村农工商实业公司总经理领导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9.
吴江市入都镇的村办企业,起步于绢纺,困扰于绢坊。建丰村是城镇发展绢防的先行村,九三年、九四年绢纺生产红火,实现利润400多万元,九五年迅速跌入低谷,亏损93万元。面对市场大潮对绢纺行业的冲击,眼看着十多年来的心血正逐渐被吞噬,该村新任书记曹金根对本村二个绢纺企业进行了调查,眼睛向内,依托管理,再创佳绩。首先,加强技改投入,启动存量资产。该村申丰绢坊厂产品质量差,成本高,已停产半年多,曹金根上任后,面对这家有500多万元资产的企业,他考虑到,如果简单地拆借投入流动资金,上马生产很可能会重蹈亏损巨大、被迫停产的履辙。于是,决定以技改启动存量资产,请来高级工程师投  相似文献   

10.
吴江市横扇缫丝厂于1970年筹建创办,当时徐大健同志作为首批76名初创者之一踏进厂门。从一名普通的保全工干起,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副厂长,1992年出任厂长、厂党支部书记。他所在的企业也由创办时的9万元资金、24台机器,逐步发展到一个拥有固定资产2300万元,集缫丝、印染、漂染等  相似文献   

11.
一个只有5名职工,靠投资250元起家的村办昆山市周庄镇云南印刷厂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如今已拥有固定资产210万元,年创利润超百万元。云南印刷厂所在的云南村,长期以来,靠的是"一熟水稻、一熟麦、再加一块泥坯"过日子,人均集体分配不足百元。那时候的云南,不要说外人瞧不起,就是白己也瞧不起自己。当时,他们也想治穷,可又谈何容易。1974年7月,村党支部一班人,个人集资250元,从上海新光印刷厂买来一台破旧园盘印刷机,把自己的一台轧面机改装成轧布机,安置在一间10平方米的旧办公室里,在当年九月云南印利厂就这样上马了。可群众对办厂怕"浪费了功夫又化了钱"。党支部一班人冒着风险,硬是把这家不象样企业撑了下来,当年就获利近千元,但步子是艰难的。送货到上海,要乘船到青浦后,再用扁担挑去。扁担挑出了惊人的业绩,到1978年底,固定资产达到50万元,年销售能力60万元,年创利润15万元。  相似文献   

12.
李梅同志是吴江市菀坪第二零件厂的一名会计。这是一家村办企业,创建于1985年,当时只有17名职工,主要为乡办缝纫机厂加工零件,但由于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不高,造成企业连年亏损,已面临倒闭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这个厂切实加强了企业管理,狠抓了产品质量,使企业走出了困境。1993年完成工业产值1600万元,实现利税225万元,一跃成为菀坪乡村办企业的佼佼者。干部职工异口同声地说:"企业的变化与李梅同志致力于集体、奉献于事业的精神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创办于1984年的吴江市黎里镇一家乡镇企业——吴江啤酒厂,通过搞横联和合资兴办苏州天鹅啤酒有限公司,使企业从困境走向发展。1993年实现销售2800万元,利税280万元。今年1-7月销售2289.97万元,利税628.2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65%和259.3%。吴江啤酒厂生产的"白天鹅"啤酒曾有过可人的时期,但随着消费者日益强烈的名牌意识,对刚刚起飞的"白天鹅"冲击很大,1990年全厂产销全面滑坡,亏损63万元。在严峻的情况下,厂领导不气馁,实施搞横联、借名牌的经营战略,挂上了有很大市场的"天鹅"牌上海啤酒厂。上啤厂提供技术,提供商标,产品自销。挂上了名牌,企业"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年产量比  相似文献   

14.
位于江、浙、沪交界地带的吴江市盛泽镇盛虹印染有限公司创办于1992年5月,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村办企业共投资才100万元创办起的乡镇小厂,经过了六年艰苦努力,已拥有资产达2.1亿元,并成为纺织同行业的“小巨人”。昔日在市场浪潮中颠簸的“小舢板”如今已成  相似文献   

15.
紧依京杭运河的吴江市八坼镇一个人口不到一千、面积不满一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友谊村,这几年村办工业发展较快,1993年三业产值达2千多万元,利税超100万。友谊人用特有的友谊招来四方客商,友谊村从一个不景气村一跃而进入吴江市先行村行列,连续四年被吴江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连续六年被苏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大胆转产为集体企业更兴旺10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宋维贤接管了连年亏损的友谊村丝织厂,一些"好心人"劝他别去收拾这个烂摊子,要干就干个体的,一二年定能挣个好几万。宋维贤却说:"人活着不能只为了钱"。为了使这个亏损企业扭转局势,宋维贤马不停蹄,找门路,寻客户,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  相似文献   

16.
小李港村地处通州市西部长江边。去年实现工业产值2962万元,人均39000元,实现税利242万元,人均3176元,出口创汇200万美元。全村人均纯收入2565元,占总户数的38%装上了程控电话机,50%的农户住上新楼,70%的农户饮上自来水,文化、教育、交通、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及村办企业曾经先后获得江苏省扶贫先进单位、南通市先进党支部、通州市明星企业、税利大户等10多个荣誉称号。昔日一穷二白的小李港村靠什么展翅腾飞的?艰苦创业是传家宝。  相似文献   

17.
吴江市"高档丝绸系列产品"1992年12月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八五"期间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区城性支柱产业,这对这个市丝绸行业是一个有力促进,也是一个重要机遇。通过丝绸星火密集区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这个市丝绸行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了新的飞跃。到1993年底,吴江市工业企业2542个,其中乡镇和村办企业2338个,400余家丝绸生产企业中,乡镇企业有380多家,占80%以上。乡镇企业拥有丝织机12800台,占77.1%,职工人数50300人,占71%;生产的白厂丝、丝绸、印染各类丝绸、加工各类丝绸服装均占70-80%;1993年产值达104.85亿元,占整个丝绸行业产值的81.6%,其中有年产值突破15.33亿元,名列全国十大乡镇企业前列的吴江印染总厂,有号称全国"仿真丝大王"的吴江工艺织造厂,有年产丝绸服装335万件套的东方制衣集团公司等丝绸产业集团。对吴江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起到明显示范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加快科技进步,努力建设好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吴江市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一)瞄准国际做好"八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根据国家、省科委的要求,1993年2月吴江市在"吴  相似文献   

18.
吴江市八都镇南港村,是村级工业经济中新近跃出的一只虎。一九八五年前后仅有一爿小炼件厂,年利润多年徘徊在十多万元左右。之后这个村在庄瑞菊书记带领下,扩大了炼铁厂,兴办了射频电缆厂和化工厂、酒厂。目前全村已形成一千四百六十万元的固定资产。一九九三年全村完成工业产值三千四百零三万元,销售收入三千二百八十万元,实现利润五百十六点二四万元,分别比一九九二年增长百分之一百○七点五,百分之一百○七点六和百分之一百八十二,被吴江市委市政府授于"十面红旗"奖。南港村从后进村到红旗村的历程,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吴江市桃源染料厂是一家办厂仅二年多的镇办小厂,面对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染料市场,主动适应,迎难而上,迅速崛起。1993年,全厂实现产值3500万元,销售2500万元,创利318万元,成为全国染料行业一颗耀眼的新星。今年以来,在宏观调控、市场多变的困境中又有了新发展,预计全年实现产值、销售、利润可达4000万元、3500万元和400万元。这家厂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20.
"实施名牌战略,企业闯声了新天地"。南通华宇印涂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经理沈宾义一语道出了公可发展的奥妙。不错,华宇印涂设备集团公司的前身,南通印铁烘房制造厂是通州市袁灶乡袁南村的一家村办少半,五年前,产值、利税分别只有700万二元和80万元,如今,年创产值和利税分别达到6300万元和1110万元,还联合十多家企业组建了印涂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印铁制罐行业8家重点骨于企业之一。名牌意识与名牌产品华宇人的名牌意识是在办厂实践中逐步确立的。当初,沈宾仪带着他的一班工人在"白铁车间"里敲敲打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