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耶稣会的中介作用不可忽视。从西学东渐的角度看,耶稣会士虽未能把西方宗教强加给中国人,却通过文化交流开阔了中国学者的视野,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风尚。从东学西披的角度看,耶稣会士输入的中国文化在欧洲产生巨大反响,激发了启蒙运动重要思想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何谐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4(2):52-54,47
16世纪以后,带着对古老中国文明的憧憬,大批西方传教士离别故土,踏上了寻找中国的旅程。这些来华传教士成为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交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17—18世纪间,法国耶稣会士成为在华传教的主角。他们致力于对中国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进而引发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本文从法国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发展进程入手,论证了法国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即刺激了欧洲本土对中国的研究,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在法国汉学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奠定了19世纪西方汉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浅论明清时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明清时代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认为中国人对基督教文化的吸收存在大量的误读现象,导致了中西文化撞击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景观。同时本文探究了产生误读的原因,认为与中国的传统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文化是历史上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发生广泛交流的重要时期之一。中西文化间的冲突体现在了文化交流的各个层面,并且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冲突也在逐渐深入。但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并没有动摇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引发文化心理层面的全面崩溃。尽管如此,在大规模的文化冲突中,中西文化相互融合,并最终超越了中国的固有文化,形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马丁·德·拉达是首位到访中国的欧洲传教士,这位伟大的宇宙学家、科学家、数学家及基督教修士在中国旅行所撰写的《中国札记》对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源自马丁·德·拉达的《中国札记》及所购书籍中记载的中国文化.笔者简要梳理了这段历史,并评述马丁·德·拉达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其次进行"学术传教",通过翻译、编著中文期刊和书籍等介绍西学,同时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经典;最后通过推行"以学辅教"策略兴办教会学校,意图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基督教在华传播。传教士的活动造就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既融入了殖民主义的宗教文化,又渗透了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实际上是语言的交融及文化整合过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减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解,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从风俗习惯差异、价值观差异、成语表达差异、称谓用语文化差异、独特的文化等方面解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于1582年到达澳门,在中国传教达28年,其足迹遍及肇庆、韶关、南昌、南京和北京,他是17~18世纪沟通东西方文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钱伟红 《科技信息》2006,(11):374-375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本文从中西方的地理、宗教、历史、生活习俗各方面着手,论述其文化差异,同时指出这些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充分发挥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影响了彼此之间的正常交往,这就需要我们多去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尽量去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陶瓷输出与世界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的陶瓷输出与宋元时期相比,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向亚洲、欧洲、非洲的输出几乎全面展开,美洲、澳洲的市场也已经打开。这时期的陶瓷输出,其主流以民窑产品为主,有相当数量是应对方要求制作的订单产品,官窑产品的输出主要是作为对外国“入贡”而回赠的礼品。一些国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输入中国的陶瓷制品,与陶瓷相关的人才技术引进和情报搜集也成为他们对中国陶瓷输入的方式。中国陶瓷在输出的同时,也从国外获得了一定的艺术借鉴和物质帮助。  相似文献   

12.
石成蓉 《科技信息》2007,(17):152-153
Cultural difference can be found in many aspect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advertisements. Advertis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fe. Advertisements in a certain country attract certain consumers, so they reflect the unique culture in the given country.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four aspects to illustrat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ound in advertising creation and advertising language aimed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cultural difference in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3.
晚明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对等、正常、互利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中国有仅不会落后于西方,而且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萌芽针最终冲垮封建主义的大厦,满清政权入主中原,采用了极其落后残忍的统治手段与方法,激化了民族矛盾,扼杀了新的生产关系,把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推向了极端,康熙帝虽曾一度热心于“西学”,但最终下令驱逐西方传教士,关闭了国门。此后,中西差距日渐扩大,最终酿成了近代  相似文献   

14.
广西文化区域的形成肇始于唐宋,确立于明清,在地形、移民和政区等因素作用下,广西总体上形成了东部的汉语区与汉族风俗区以及西部的壮语区与壮族风俗区,其中东部汉语区从方言上可分为东北部的官话亚区和东南部及南部的粤语亚区,从风俗上可分为桂柳平、梧郁浔南和钦廉三个亚区。可以说,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区域奠定了今天广西文化版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时期,广西文化与中原文化就开始有了一定的交流。灵渠开凿之后,对广西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广泛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交流、商业文化交流和教育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双方的交流中广西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16.
提出我国古代陶瓷的输出很可能在汉代就已出现,指出景德镇在晚唐五代及宋初时瓷器的外销就可能已十分火爆且影响很大等猜想。根据已发现的资料指出元代的瓷器已经远销到西北非而非学界所说的非洲东海岸。论证了我国宋元以前的陶瓷输出与世界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陕西刻书与陕西文教事业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陕西各地刻书业之间,无论是刻书机构或所刻书籍,均具地域特征,大致可分为关中、陕南、陕北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18.
高密单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化世家。明末,这个家族以科举起家,此后200余年保持门第不坠,涌现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他们在诗歌、古文、经学及书法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促进了明清时期齐鲁文化的繁荣。高密单氏家族独特而出色的家族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史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纲,以翔实的汉藏历史资料为依据,提纲挈领简述了自远古以来,历经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藏族与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经济化的交流史。重点分析和阐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民族关系的历史演进以及西藏地区和藏族在中华大一统历史演进中的地位,论证了汉藏民族“两个离不开”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赣东北各县在府城、省城和京城购置了不少试馆和会馆,以解决士子们的考试寓所问题;清嘉庆、道光朝,赣东北地区还兴起了资助士子卷资、旅费的宾兴组织,地方士绅在科举会社的设立和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赣东北地方志中有不少科举会社资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方式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