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就这方面来说,在唐代诗家中仅次于白居易。灯烛意象对李商隐影响深刻,而唐代的经济基础、政治气候、文化氛围也影响到了李诗对灯烛意象的运用。李商隐扩大了灯烛意象的表现力、内蕴力,创造出具有多方面文化意蕴的经典灯烛意象。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极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对楚辞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借"香草美人"意象,寄遥情于婉娈。屈骚中的"香草美人"主要表达政治之恋,李商隐的诗歌亦如此,精神上直承屈骚,但诗意朦胧;其二,叙"高唐"故事,寓感伤于艳情。李商隐的身世遭际、性格气质与宋玉相似,故有宋玉式的文学选择:"感伤与艳情",但李商隐显得从容不迫,而更加细致入微地观照现实的悲剧与心灵的优美,从而展现出晚唐诗歌典型的"绮怨"之美。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深邃,词语隽永,忽断忽续,或彼或此,具有一种朦胧美。李商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中爱不得其所爱和得而复失,再加上他善于学习前人雕章琢句的典丽文风,这就形成了他爱情诗的特有的朦胧风格。本文对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从意象、词语、章法上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晓琴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09-110,117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意象的生成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于瞬间所达到的契合;就其构成时的特征而言,它受诗歌整体内在结构的支配。意象的种类按其性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创造的、虚构的等四大类;从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说,它可以分为单一意象和多个意象;从其与诗歌的鉴赏关系来说,它是进入诗歌鉴赏的一个必经之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闺情诗与山水诗的角度,探讨王维追求高洁的审美理想在其诗中的体现。文章提出,王维的诗,注重塑造高雅清丽之境,他的闺情诗芬芳雅正;山水田因诗多采用淡雅的雨雪意象寄寓孤高雅洁之情怀,以审美化倾向代替了以往诗歌雨雪意象的忧郁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作者认为这一独特视角主要来自王维作为画家的审美眼光。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和朱淑真是中国文学史两位著名的爱情诗人,他们的诗歌以抒发柔婉细腻的感情为主,选取了纤细、感伤的意象,共同体现了浓郁的词体的特点,分别揭橥了晚唐词从诗分化出来,南宋初诗词合流的文学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精心锤炼诗歌结尾,往往以议论和唱叹结尾表达情思;用疑问、反诘、感叹结尾宣泄情感;借典型细节描写结尾表达主旨;用白描造境结尾抒写襟抱。这四点共同构成李商隐诗歌独特的结尾艺术。把握结尾艺术、从末句入手是解读李商隐诗歌,准确理解其诗歌主旨和情思的捷径。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诗歌以幽怨感伤、哀感顽艳的风格闻名于世,究其原因是李商隐的悲剧性精神品格使然.这种悲剧性精神品格和心态的形成包蕴着时代之悲,命运之痛,家世之感,身世之慨.  相似文献   

11.
狄金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创造凝练、奇特和新颖的意象。而这种美学意象的运用,使她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从狄金森诗歌意象表现的主题以及诗歌美学意象的应用两个方面,探讨狄金森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精心锤炼诗歌结尾,往往以议论和唱叹结尾表达情思;用疑问、反诘、感叹结尾宣泄情感;借典型细节描写结尾表达主旨;用白描造境结尾抒写襟抱.这四点共同构成李商隐诗歌独特的结尾艺术.把握结尾艺术、从末句入手是解读李商隐诗歌,准确理解其诗歌主旨和情思的捷径.  相似文献   

13.
从翻译审美移情论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意象再现的困难,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审美移情论指导下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4.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从宋代开始至清代出现的以李商隐诗为西昆体的错误,重申西昆体始自杨亿、刘筠而非晚唐李商隐,昆体之名出自<西昆酬唱集>,乃取"玉山"、"策府"之名.宋初诗歌"三体"中,西昆体是唯一具有明确的创作宗旨和美学追求的.它的产生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美学趣尚的变化以及杨亿等人有意识的倡导等诸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诗歌史上唯一可同华尔特·惠特曼相媲美的伟大诗人,狄金森的诗歌以想象丰富,意象奇特、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著称。从狄金森诗歌意象涉及最多的自然、情感、宗教入手,寻找其诗歌灵魂的吉光片羽,探寻这个敏感与敏锐的女诗人之魂。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诗歌充满了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表现为以主体自觉理性思索和真切情感体验为基础,以咏物、咏史为寄托,在物我融合中体认人生短暂悲剧、社会忧患中追求个体生命理想和意象非逻辑组接中生发无穷多义,用融入个体生命的诗歌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才情才力和幻灭中追求生命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诗歌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篇形式,阅读诗歌涉及认知因素。诗人通过赋予普通自然事物或身体感受以深层的含义来传达感情,读者则通过诗歌的语言来激活大脑中原有的意象,以便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通过对认知理论基础的分析,运用认知文体学中的图形一背景理论,对李商隐《无题》进行剖析,以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并尝试拓宽该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之所以具有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正与其意象艺术直接相关。华兹华斯不仅讲究一切的感觉、感情与思想都以意象出之,并且讲究对意象本身的艺术化处理,让意象呈现出流动性、整体性、繁富性和连绵性,并以此开创出英国诗歌意象艺术的新格局。意象正是华兹华斯诗歌艺术的核心环节,也是毕其一生的其诗性、诗心、诗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的许多诗,由于诗意蕴藉,境象迷茫,脉络婉曲,语言隐秀,因而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古来诗论家以朦胧美评诗者甚鲜。本文拟就境象和脉络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意象是经过诗人主观色彩的加工,渗入诗人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物象,或者说是“意化了的物象”。它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对客观事物进行感染点化而成的。这种感染和点化必须通过特定的事物及其概念(词藻)为媒介。因此诗歌意象选取什么事物,运用什么词藻,是诗歌风格特征的重要标志。由于李商隐的思想、经历和审美情趣的与众不同,他的诗往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