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考察单尾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对不同数量比的两个刺激鱼群的偏好以及该偏好是否受群体密度的影响。【方法】利用该鱼倾向加入较大群体的行为习性,采用自行设计的鱼类行为观测装置,通过改变仪器两端的刺激鱼群(Stimulus shoal)的数量以及密度大小,进行二元选择(Binary choice test)实验,计算目标实验鱼对两刺激鱼群的选择率。【结果】在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当数量比为12︰12,12︰6或6︰6时,目标实验鱼对两刺激鱼群的偏好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密度不同的条件下,当数量比为12︰12和12︰6时,目标实验鱼偏好高密度刺激鱼群;然而当数量比为6︰6时,目标实验鱼对两刺激鱼群的偏好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中华倒刺鲃不能单独通过离散型数量信息(刺激鱼群的个体数)辨别鱼群的大小;当刺激鱼群的个体数较少而实验装置的刺激区空间较大时,两刺激鱼群之间的密度差异可能达不到中华倒刺鲃连续型数量信息(密度)辨别的阈值;中华倒刺鲃幼鱼可能采取了模拟数量的机制处理大数量信息而使用了对象文件系统机制处理小数量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群体大小对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幼鱼集群特征的影响,在(25±1)℃水温下对分别由1,2,4,8,16尾实验鱼组成的5个群体(每群体8个重复)进行视频拍摄及轨迹分析,计算和分析了游泳速度及群体中不同个体空间分布的相关数据,据此得到群体的凝聚力和协调性。结果显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介于3~6cm(1~2倍体长)之间,且2个体组显著大于4,8,16个体组(p0.05);群体排列的极性随群体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麦穗鱼自发游泳速度多为0~10cm·s~(-1),且随着群体的增大有下降的趋势;群体中不同个体间游泳速度的同步性随着群体的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随群体增大而下降,即凝聚力增加,从而显示出该鱼具有典型的集群行为;随着群体增大,群体游泳速度同步性和极性的下降则说明该鱼协调性随群体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不同饥饿时间对鲤(Cyprinuscarpio )幼鱼体型特征的影响,将大小相当的 50 尾体质量为( 21.50±0.41 ) g 、体长为(9.42±0.08 ) cm 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4 个饥饿组,分别饥饿处理 0 , 7 , 14 , 28 , 56d ;随后测量并计算各组实验鱼的形态特征参数。结果显示:7d 饥饿组的所有体型参数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14d 饥饿组的体高、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 ),头高/体高、尾柄下部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 28d 饥饿组的体高和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5 ),头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 56d 饥饿组的体高、鱼体侧面积、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5 ),头长、头长/体长、头高/体高、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研究结果提示饥饿胁迫对鲤幼鱼体型特征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饥饿程度相关;饥饿使鲤幼鱼体型变得更加“细长”,相对臀鳍和尾柄面积增大,这可能有利于减少游泳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噪声对鱼类的不同影响,为噪声对鱼类的影响提供较为系统的信息资料。【方法】在文献调查基础上,综述了不同类型噪声对鱼类听觉、行为和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水体中常见的噪声来源有打桩、船舶、声呐/水下地震勘探等。噪声不但会对鱼类造成暂时性阈移或永久性阈移,而且还会使鱼类的集群行为、逃避行为以及捕食行为发生变化。可通过统计分析鱼类的死亡率和捕捞率来研究噪声对鱼类种群参数的影响。【结论】目前关于噪声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还十分缺乏且有较大局限性,应加强研究野生环境下噪声对鱼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短期的捕食胁迫能否引起鱼类形态改变并考察该胁迫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方法】在(25±1)℃水温条件下对鲤(Cyprinuscarpio)幼鱼进行了为期30d的捕食者暴露(捕食组,以乌鳢(Ophiocephalusargus)为捕食者),并同时将无任何捕食处理的幼鱼设置为对照组。驯化结束后测量两组实验鱼体质量、体长等生长参数,随后将实验鱼麻醉致死进行形态学测量和分析。【结果】捕食组较对照组在体质量、体长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降低(p<0.05);两组实验鱼在头高、体高等身体距离参数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捕食组较对照组在尾柄侧面积和尾鳍表面积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p<0.05)。【结论】捕食胁迫下鱼类生长能力的降低可能与觅食活跃性降低导致食物摄入量减少有关,此外激素、代谢水平提高导致鱼类能量消耗增加;短期的捕食胁迫处理即可引起鱼类形态的改变,而尾柄以及尾鳍表面积的增加则可能促进鱼类非持续游泳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鱼类在捕食胁迫下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温度驯化对秦岭细鳞鲑(Brachym 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热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升温胁迫下该物种的行为响应模式。【方法】将实验鱼于6,12,18℃下驯化28d;随后,以0.3℃·min-1的速率升温检测升温胁迫过程中实验鱼出现水面呼吸、跳跃逃逸、频繁逃逸、失去平衡等行为响应特征的温度值。【结果】出现水面呼吸、首次逃逸、频繁逃逸、末次逃逸、失去平衡等行为的温度值均随驯化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行为逃逸区与胁迫忍耐区负相关。【结论】秦岭细鳞鲑幼鱼对水温变化反应灵敏,并在升温胁迫下表现出3级行为响应模式;温度驯化显著影响升温胁迫下实验鱼的逃逸反应特征及其响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实地调研方法,主要从收入对农民旅游行为的影响这一角度,对重庆地域的6个区县8个镇的13个行政村的农民旅游行为作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农民的旅游认知渠道和旅游动机多样,且旅游需求旺盛;农民旅游消费行为层次分明,出游方式多样,旅游地多为重庆市内,对旅游的住宿要求不高,旅游消费比较理性,单次旅游消费总额及各消费段比例较为均衡,花费最贵的项目为餐饮住宿,其次为交通费用;农民的个人经济收入对旅游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农民群体的收入越高,旅游动机越是复杂,旅游消费层次也越高。研究呈现出的农民旅游的行为特征,为重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鱼类在自然生境中经常会遭遇环境温度变动状况,为考察温度对鱼类自发运动的影响,将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分别在3个恒温水体(15,20,25 ℃)和1个周期性变温水体((20±5) ℃)中驯化30 d后,对实验鱼的自发运动进行20 min的拍摄,然后对视频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包括运动时间、静止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时间比、实验水槽外周活动时间、中心活动时间等评价实验鱼自发运动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各处理组的外周活动时间均显著高于中心活动时间(p<0.05),并且静止时间也显著高于运动时间(p<0.05),但各温度处理组之间的各个自发运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与高温组相比,低温条件下鳊幼鱼运动时间比并未显著下降,这可能与鳊在低温下保持较高的稳定游泳能力和较高的活跃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考查食性和摄食对鱼类运动和行为的影响及两者交互作用,以肉食性鱼类乌鳢(Channa argus)幼鱼和草食性鱼类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在(25±1)℃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实验鱼的自发运动、快速启动能力和隐匿行为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乌鳢和鳊自发运动速度分别为(9.64±0.67)和(8.40±0.26)cm·s-1,用于运动的时间分别为(15.15±3.69)%和(13.39±3.50)%,均无显著差异;快速启动的最大线速度分别为(1.64±0.18)和(1.99±0.17)mm·ms-1,最大加速度分别为(0.21±0.03)和(0.31±0.03)mm·ms-2,鳊显著高于乌鳢(p<0.05);进入隐匿场所时间比分别为(2.81±0.91)%和(0.15±0.12)%,乌鳢显著高于鳊(p<0.05);摄食对乌鳢和鳊的自发运动水平和快速启动能力均无显著影响,仅导致乌鳢进入隐匿场所时间比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提示,乌鳢和鳊幼鱼均具有较低的自发运动水平、较高的快速启动能力和较低隐匿行为,这一方面与乌鳢幼鱼的捕食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也与鳊幼鱼的觅食和避敌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与行为学交叉研究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领域,随着二者的交叉互动,行为地理学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介绍了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从行为地理学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四方面着重分析。研究认为行为地理学主要分为行为过程和行为空间两部分,行为地理学涉及内容广泛,文章主要以消费行为地理学、交际行为地理学、旅游行为地理学三者的研究内容为讨论对象,分别对三者的研究背景、概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三者受环境、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认为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对学科创新,以及城市规划、民生建设、产业发展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低氧对鲫鱼幼鱼血液基础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查急性低氧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幼鱼血液基础指标的影响,将身体健康、体重为(267.26±13.93)g实验鱼12尾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置于水温20℃、溶氧浓度为(7.5±0.5) mg· L-1的水环境中,处理组置于相同水温但溶氧浓度为(1.0±0.2) mg· L-1的低氧水环境...  相似文献   

12.
将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20尾随机平均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在25℃水温下每天饱足投喂1次;其中训练组实验鱼持续2周进行强度为每天2次的力竭运动训练;随后分别测量实验鱼力竭运动后的耗氧率并计算过量耗氧(EPOC);待力竭运动恢复8 h后再分别取样测量肌乳酸、肝乳酸的含量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LDH)、柠檬酸合成酶(CS)的活性。研究发现,力竭运动训练组与对照组的EPOC分别为(166.2±7.2)、(108.0±6.2)mg.kg-1,训练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乳酸含量分别是(17.4±0.8)、(25.4±1.7)μmol.g-1,训练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实验鱼的肝乳酸含量、LDH和CS的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力竭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锦鲫幼鱼的无氧代谢能力;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可能与乳酸清除速率加快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20±1) ℃条件下测定短期饥饿和再投喂不同时间后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肝指数、肝糖原含量和血糖浓度的变化;以正常持续喂食实验鱼作为对照组,分别在饥饿处理0、1、4、7、12 d后以及饥饿12 d再恢复投喂1、4、7、15 d后取样.结果显示,实验鱼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肝指数和肝糖原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 05),饥饿4 d后分别为(1.34±0.05)、(10.53±4.18) mg·g-1,均显著低于初始水平(p<0.05),饥饿12 d后分别为(0 96±0.04)、(4.03±0.81) mg·g-1达到最低水平(p<0.05);再投喂后,上述两个指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 05),再投喂1 d后的肝糖原和15 d后的肝指数分别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实验鱼在饥饿处理和恢复投喂的过程中,与对照组比较血糖浓度没有出现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鳊鱼幼鱼在饥饿和恢复投喂的过程中,血糖浓度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而肝糖原含量变化速度快于和肝指数.由此推测鳊鱼幼鱼在饥饿过程中主要利用糖类来提供能量,且首先动用肝脏内的储能物质,肝糖原含量的变动与血糖浓度的稳定性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4.
运用淡水生态系统中TOP-DOWN效应等生态学原理,经宝钢工业配水池现场调查 及实验室试验,筛选出一种专一性取食底栖性丝状蓝藻的鱼类──麦穗鱼.对其进行生物学 特性、饥饿试验,清除丝状蓝藻效率比较及配水池现场初试等,进一步确证其对于宝钢工业配 水池壁藻类复合体的清除及抑制水体藻类污染是有效的,从而为宝钢水源污染和管道阻塞问 题的综合整治提供了可行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体型大小和营养状况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的群体选择偏好。【方法】将实验鱼分为大、小个体组以及摄食组和饥饿组(分别进行正常投喂和14 d的禁食处理)。测定目标实验鱼的游泳速度、移动总距离、运动时间比等游泳行为参数以及它对不同大小或营养状况鱼群的选择偏好。【结果】1)大个体组目标实验鱼在相对游泳速度中值和移动总距离值上均高于小个体的目标实验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目标实验鱼体型如何,它们均倾向于选择大个体的刺激鱼群,有关统计学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饥饿组和摄食组目标实验鱼的所有游泳行为参数及它们对饥饿和正常摄食鱼群的选择偏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在游泳能力方面强于小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个体大小中华倒刺鲃幼鱼均偏好选择大个体鱼组成的鱼群,这可能有利于降低自身被捕食的风险。短期的饥饿处理所产生的营养状况差异不足以使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游泳能力及对鱼群的选择偏好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集群生活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利用该鱼具有倾向加入较大群体的行为习性,采用自行设计的鱼类行为观测装置,通过改变仪器两端的刺激鱼群(Stimulus shoal)的数量大小,进行选择实验(Binary choice test)。实验结果发现,当以单尾目标(Focalfish)为选择主体时,实验鱼对12∶6和12∶7鱼群的选择正确率在60%以上,即偏向于较大鱼群;而对12∶8,12∶9,12∶10,12∶11和12∶12鱼群的选择不再具有偏向性;当以两尾目标鱼为选择主体时,实验鱼还能对12∶8和12∶9鱼群进行正确选择。以上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幼鱼具备数值辨别能力,单尾鱼的辨别阈值在3∶2附近(即12∶8);双尾鱼的辨别阈值可达4∶3以上,表明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数值敏锐性,其中机制可能与“错误稀释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饥饿胁迫对南方鲇幼鱼糖代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条件下,以饥饿0周作为对照,分别测定了饥饿处理0、1、2、4和8周后南方鲇(Silurus meridonalis)幼鱼的肝指数、糖原含量、血糖浓度及己糖激酶(HK)、葡萄糖激酶(GK)酶活性.结果显示,实验鱼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肝指数、糖原含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饥饿1周后的肝指数为(2.44±0.36)...  相似文献   

18.
运动锻炼对鲤鱼幼鱼形态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查运动锻炼对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形态特征的影响,在25℃条件下将60尾体长为(7.1±0.39)cm的实验鱼,以60%临界游泳速度(Ucrit)持续运动锻炼15 d,每天锻炼时间分别为6 h和12 h,对照组锻炼时间为每天0 h;随后分别进行有关形态特征图像及相关参数的测定.结果显示,6 h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