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石油企业经历了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新增探明储量的难度加大,采出成本增加,石油企业面临多重困难,突破困难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各石油企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尤其是专业技术专家的培养,该校结合石油专业特色,总结多年来专业技术专家培训经验,总结提炼出油田企业专业技术专家"三段式"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人才跳槽、辞退、高薪招聘、高待遇经常成为社会棺⒌娜鹊慊疤?有的企业可能因为使用了好办法、恰当地使用了合适的人才,而较好地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但更多的企业却常常因为没有处理好人才管理工作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作为一个期望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企业来讲,如何处理好人才管理工作是当务之急,如何处理好人才的"留"与"流"显的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技术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技术与知识重要载体的人力资源将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企业人员综合素质的竞争,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强化人力资源建设。如何引进、培养和使用、管理好人才,为构建企业人才优势,培育企业内在的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服务,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有效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应该做到“六项注意”。注意培训计划的针对性人力资源建设必须满足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这就…  相似文献   

4.
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物探研究院,除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外,一流的技术人才十分重要,只有通过高科技人才掌握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才能从更高层次上促进企业的发展。文章介绍了目前物探研究院高技术人才的现状,根据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目标设想,探讨了怎样发现、培养和使用一流技术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外制造业向我国进行“梯次”转移已成定局。但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却相对短缺。据了解,目前我国企业持证高级工比重在4%左右。而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山东,每年第二产业约需补充技术工人40万人。虽然山东省企业持证高级工比重已由“八五”末的3%提高到目前的6.8%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但明确定位培养技术工人的只有技工学校,年培养不到10万人,高技能人才仍相对短缺。 作为目前企业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他们现在的生存状况又是怎样呢?记者日前专门对此在山东省部分制造类企业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孙林育 《甘肃科技》2004,20(2):32-33,43
人才资源匮乏,是煤炭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防止人才流失,留住人才,合理开发人才资源。发展企业人才效益,振兴企业发展,是煤炭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重视人才资源,抓好人才资源的引进、培育、开发和合理利用,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结合大同煤炭集团轩岗煤电公司的实践,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进行了阐述,包括合理制定人才管理方略、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宽松的人才使用环境、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企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等。  相似文献   

8.
"千人计划"     
中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知识产权战略,核心是人才问题.以留学人才为主体的海外人才是中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2008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的意见>,要求分层次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9.
安全技术人才紧缺是影响和制约当前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安全技术人才的匮乏,特别是高危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矛盾十分突出,人才紧缺已成为实现安全生产的瓶颈.要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的实用型安全技术人才.全面抓好安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如何构建"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技术院校“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教育,是培养出具备综合专业技术能力“精一会二”的人才。在学校边学边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能够达到就业标准。在企业“工学结合”促进专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一面提高素质,一面熟练掌握技术应用方法。如何构建“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