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港式饮茶具有香港人身份认同的社会作用 ,它是香港人社会关系得以强化以及建构身份认同的文化领域。以饮茶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消费行为是都市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式饮茶在香港表现出自助、自动和自由选拔的意识 ,成为官方文化和普及文化一致接受的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港式茶餐厅——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文化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 2 0世纪下半叶崛起的人类学支派 ,饮食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在国内有待进一步介绍。港式茶餐厅象征着香港的文化参与了全球化的进程 ,它源自对欧式户外饮食方式的模仿 ,随着饮食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变化 ,港式茶餐逐渐具有了代表香港大众文化传统的深层意蕴 ,成为香港人对香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文学香港"与都市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香港"这个论题的提出,是想探究"文学"在形成"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中究竟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特别在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规划单位的现代,香港作为一个大都市,它是否有可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从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以及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都市文化认同的建构当然不能依赖于刻板的想象方式,"文学"为香港文化身份的获得提供了不同的想象和理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区分对文化国家的归属性认同和对政治国家的赞同性认同有助于我们明晰有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困惑,也为当前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国家认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文化国家认同教育的维度,而是同时推进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教育。以公民身份为制度与价值平台,在公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建立起动态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认同基于公民身份这一制度与价值平台得以整合。教育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应明确两种类型国家认同的区别,通过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具有一种能包容分歧与冲突的能力,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香港是一个跑满奔驰宝马的地方, 但是让所有香港人都认同的,却是有轨电车。的确,比起中银大厦等著名的高楼和景点,香港有轨电车的名气要小得多,普通旅游者也很少知道。但有轨电车却是真正的“香港之车”,因为它一直伴随着香港从幼年走向壮年, 可以说就是香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更不必说它还是世界上唯一还在运营的双层有轨电车。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学角度透视旅游业——以香港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香港为例,对文化旅游业研究进行了回顾,对其代表性景点的文化和历史建构进行了审视,试图以此探讨香港政府与原住民间的冲突,归纳总结了诸如权力关系、民族认同、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变迁及文化的意义的重要性,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香港回归与文化引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香港回归,祖国大陆与香港间架设“一国两制”条件下的文化引桥,应从实际出发,实行以我为主,借鉴香港,加强交流,取优去劣,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原则,以爱国主义为旗帜,承认不同社会制度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用中华优秀文化去促进香港同胞的文化认同,充分发挥文化自身的功能,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得以实施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但它还有另一面,即阻碍欧洲一体化深化和扩大的负效应。而欧洲一体化的精英决策者们往往忽略了后一点,因而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文化认同是一体化的基本前提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尽管在对文化认同的内涵认识上还有差别,但几乎所有试图在本地区仿效欧盟实现一体化的各界精英,都在极力挖掘和宣扬本地区的文化认同(主张建立东亚共同体的人也是如此)。虽然没有明确的权威界定,但欧洲一体化赖以生存的文化认同,似乎可以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向度和强度体现,蕴含着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活力,显示着人与社会精神品格。文化自信的生成由多种力量聚合而成,其中文化的制度性认同构成文化自信的内在约束力,实践性认同是文化自信的依靠力量,而话语性认同则是文化自信的凸显窗口,只有积极地推进制度建设、共有社会实践与语言的表达和交往等文化实践,才能形成自信的社会人格与个体人格,使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10.
香港的七百多万人口中绝大部分为华人,且是在香港被英国割占之后的一百多年殖民统治时期,因中国内地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等原因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移居而来的。历史原因造成了香港民众对内地缺乏足够的政治认同,但却具有相当深重的国家认同感,也因此从不具备分离主义的条件。"一国两制"建构了一个强调国家认同、淡化政治认同的制度框架,是对香港历史与现实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企业社会责任在法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香港亦然。从内地与香港两地的现状看,实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内地与香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迫在眉睫。目前,两地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实现机制,号召社会各个层次共同参与,促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与复杂的跨国网络与跨界互动相比,公民身份却划分了清晰的边界。香港回归中国主权后,对其公民身份的类别划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依照香港基本法中对居留权的定义,很大一部分——近一百六十七万人——可以享有这个权利,反映出香港与内地的跨界社会关系有着复杂历史。尽管香港与内地的社会和经济高度统一,但其边界仍然严格限制了人口从内地向香港流动。这种既统一又分离的状况导致了一种复杂的对立,部分地反映在关于居留权的争论。即使那些已经成功移民香港的内地居民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最严峻的是怎样在香港这样一个住房价格最高的城市中获得可以负担的住所。因为新移民无法申请公营房屋,但这些房屋却占香港房屋总数的一半。而其私人住房的价格又是世界上最贵的。  相似文献   

13.
香港因殖民地统治,形成了与内地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港式中文"就是这种文化背景的的产物。与内地相比,香港语文教学的理念不同,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强调创造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教学文字不同,香港的课堂语言是粤语,使用繁体字;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聆听、说话和思维等语文能力,重在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文化的认识。香港所使用的教材、采用的教学方法、考试范围等也与内地不同。香港的教师和学生与内地相比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香港中文大学一个重要特色是其自创校之日起就奉行的“中英并重”的双语教学理念,按照这一理念,中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两文三语”双语教学模式。依据这一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内地普通高校应探索一条有别于香港高校及内地重点大学的适合自己的双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龙母传说与龙母信仰紧密相连,在粤港澳有着深广的群众基础。其信仰经历了由图腾崇拜向水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发展的历程,而其信仰的基点则是祖先崇拜和寻根意识,因而龙母传说及其信仰对粤港澳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侯桂新的《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以"从香港想象中国"为切入点,返回并重构了1937—1949年间香港"南来作家"群体"香港书写"发生的历史现场,围绕文学运动、现代媒体和作家个案的梳理和论述三个层面,将客体实践、中介实践和主体实践贯穿于中国现代作家在其"香港书写"中展现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为"南来作家"群体拟定了基于文化生态和文学史转折的全新经纬。  相似文献   

17.
《素叶文学》坚持文学的严肃性和文学性,再现香港人由于中英谈判而显得相对复杂的心情,香港经济腾飞后香港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以及严肃文学在香港的尴尬处境。香港的殖民地身份让作家们在描写香港的时候无法视而不见,隐隐在文章中透露出殖民统治的"后遗症"。本文以《素叶文学》前期的小说为切入点,阐述英帝国在香港实行的文化殖民政策对香港的文学、香港人的生活价值观和面对回归时的情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为了探讨内地游客对香港旅游感知及评价,利用内容分析法,以去哪儿网上114篇有关香港的网络游记为研究样本,借助Rost-CM6进行文本分析,从区划名称、旅游景点、交通、住宿、美食及购物等方面,对赴港内地游客的旅游感知进行分析,探讨其对香港旅游的情感评价;研究发现:内地游客对香港旅游感知,主要是香港城市旅游景区,其次是行政区划,而后依次是交通、美食、住宿及购物,且对香港具有丰富且积极的情感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