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本文利用电子束诱变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比较不同诱变剂量对白僵菌产几丁质酶的影响。实验结果,在诱变剂量为0.04×106rad时,发生正变的机率较高,部分菌株几丁质酶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1.28倍。  相似文献   

2.
球孢白僵菌几丁质酶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酶解球孢白僵菌菌丝细胞壁以获得原生质体,用超声破碎器破碎细胞,并用差速离心等方法,对此丝状病原真菌细胞中几丁质酶的定位进行了研究.采用球孢白僵菌 Eu-120株,分别用几丁质酶、蜗牛酶和纤维素酶,以不同比例混合进行脱壁处理.通过测定培养物上清液及原生质体溶解物的几丁质酶活性,发现此培养物上清液中的酶活性占其总酶活性的81.46%,而原生质体溶解物中酶活性极少.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几丁质酶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周质空间,并在菌生长过程中通过细胞壁分泌至细胞外.  相似文献   

3.
球孢白僵菌产几丁质酶液态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球孢白僵菌Bb174产几丁质酶的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选择麸皮和蚕蛹粉作为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以不同比例的麸皮和蚕蛹粉进行试验,结果显示:麸皮和蚕蛹粉分别为5%,培养温度28℃,接种量10%,装液量10mL,起始pH6.0,添加0.3%NaNO_3对产儿丁质酶有利,最高酶活力为4664U/mL。  相似文献   

4.
外界条件对球孢白僵菌几丁质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培养条件——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培养时间等对产几丁质酶的影响;探讨了几丁质酶活性与几丁质浓度、粒子大小、酶解温度、pH值的关系;从而获得了高活性几丁质酶的培养条件及生物转化几丁质废物的适宜环境.  相似文献   

5.
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诱变选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紫外线、亚硝酸及紫外线一亚硝酸复合诱变绿色木霉菌株,选育出菌落小、透明纤维素水解圈大的高产纤维素酶变异菌株.用DNS法测定该变异菌株.结果表明,其纤维素酶活性比出发菌株明显提高.且产酶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6.
以皮状丝孢酵母GIM 2.68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线(UV)进行诱变,以筛选高产油脂突变菌株.通过测定吸光度和致死率绘制出发菌株的生长曲线与致死曲线,根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观察对菌种进行初筛,根据生物量和油脂产量检测对菌种进行复筛.研究结果表明:出发菌株生长周期为36 h,培养12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利用25W紫外灯,在照射距离为36 cm条件下,照射时间为50 s,可以筛选出生物量为1.047 g/(100 mL)、油脂产量为0.374 8g/(100 mL)的突变菌株Tc3,油脂得率为35.8%,与出发菌株相比,生物量提高38.81%,油脂产量提高86.10%,油脂得率提高34.09%.  相似文献   

7.
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地衣状芽孢杆菌53-A6为出发菌株,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在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53-A6菌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达99.7%和30.9%,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了原生质体形成再生和原生质体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8.
点青霉高产葡萄糖氧化酶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产葡萄糖氧化酶的点青霉(Penicilium notatum)No.831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对单菌落进行摇瓶选育,在193个突变株中初筛选定3株.进一步对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试验,复筛得到了一株(No.T111)高产葡萄糖氧化酶的菌株,连续12次对其传代试验,该突变株遗传性状稳定,摇瓶产酶水平达到55.7U/mL,比出发株(36.2U/mL)提高了53.9%.  相似文献   

9.
高产纤溶酶的脉孢霉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脉孢霉,选用制霉素抗性作筛选标记,抗性突变率为2.308×10~(-6),采用固态发酵法筛选纤溶酶高产突变株,正突变率为2.307×10~(-7)。获得较出发株产酶活性提高95.1%,82.71%和424.30%的三个正突变株。产酶稳定性考察表明,一突变株的产酶量较出发株提高70%以上,且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以红霉素链霉菌为出发菌株进行诱变、选育高产菌株.探讨了氯化锂、紫外、微波3种诱变方式对红霉素链霉菌的影响,根据后代的存活率和突变率选定合适的诱变条件.结果表明,将这3种诱变方式结合起来可获得较高的正突变率,达到了40.6%.筛选得到诱变菌株W-12,该菌株效价比初始菌株提高了11%,达到了良好的筛选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松墨天牛优良白僵菌菌株筛选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从浙江省松墨天牛1松毛虫等不同寄主上采集了6个球孢白僵菌自然菌株,并从日本及国内主要生产厂家收集6个菌株,共计12个菌株。经过对其营养生长、产孢量、孢子活力、孢子耐热能力、孢子抗紫外线能力和室内对松墨天牛幼虫毒力等指标的研究,结果发现采自象山松墨天牛幼虫的菌株Bxs和来自日本松墨天牛的菌株F-263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最强,并且上述各指标均表现优良。尤其是Bxs菌株,其产孢量和抗紫外线能力大大高于  相似文献   

12.
柳杉毛虫高毒力白僵菌Bbd3菌株的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天然柳杉毛虫僵虫组织分离纯化,选取8株菌株在PDA 虫尸培养基上培养,在比较菌粉质量以及不同菌株室内外毒力测定试验基础上,筛选出菌丝生长快、产孢时间短、产孢量高、对柳杉毛虫毒力强的2株Bbd3和Bbd6高毒力白僵菌优良菌株,将具最优品质的Bbd3菌株大规模生产和大面积防治应用,菌粉平均含孢量达3.09×1010个/g,平均孢子萌发率达99.1%,平均防治效果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13.
利用紫外线对克雷伯杆菌进行诱变,筛选出耐高浓度甘油且1,3-丙二醇(1,3-PD)产量较高的突变株KpⅥ.实验结果表明,在距离34 cm,功率30 W的紫外灯垂直照射下,最佳紫外诱变时间为6 min,此时,致死率为90.9%.克雷伯杆菌经过紫外诱变后,菌落明显增大,是原始菌株的2~4倍;变异菌株KpⅥ经过6代遗传稳定性考察,甘油消耗率和1,3-PD产量稳定,且保持了较高水平.在甘油质量浓度为90 g.L-1的条件下,变异菌株KpⅥ的甘油消耗率为98.3%,甘油转化率为50.4%,1,3-PD产量为44.81 g.L-1,生产能力达到0.75 g.(L.h)-1.  相似文献   

14.
球孢白僵菌对烟蚜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球孢白僵菌兑成孢子悬浊液感染烟蚜的方法检测球孢白僵菌对烟蚜的致病力和防治效果.室内试验时所供测试的七个菌株均对烟蚜具有毒性,其中菌株C j4、Ly4、Sc145的感染致死力均达到100%,菌株Sc145在第6 d感染率就达到100%,表现最为突出;室外试验在第6 d时所有菌株对烟蚜的防治效果都大于85%,最高为菌株Sc145、C j4,达到93.4%和93.3%.从中有球孢白僵菌对烟蚜有较强的感染致死力,其中测试菌株Sc145、C j4室内感染致死力和室外防治烟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2种营养液、3种化学诱导物、6种基物以及微生态条件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僵菌分生孢子在0.01%YEM、1%1/4SDY培养基中附着胞形成率最高.在1×106 ~5×106 mL-1的孢子浓度下,接种4 mL 0.01%YEM,同时在(26±1) ℃、pH7.0、先黑暗后光照培养条件下最有利于附着胞形成.不饱和脂肪酸对附着胞的形成有诱导作用或抑制作用.基物的表面结构、疏水性以及硬度与附着胞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PHB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甲基营养菌查氏生丝微菌成都亚种8502-3菌株作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光诱变处理,并得到PHB产量较高的菌株.比较原有的3株菌,确定用8502-3作为实验用种.利用紫外光的高诱变能力,对之进行多次的诱变工作,通过反复筛选,最终得到含量为64%的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乳酸的高产菌株,以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的产乳酸芽孢杆菌Z-3-1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来选育乳酸高产菌株,紫外线诱变条件为30 W紫外灯,30 cm辐照距离,诱变时间为150 s.采用溶钙圈法对诱变后的菌株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在MRS-CaCO3培养基上产生透明圈直径较大的菌株19株.通过对菌株的发酵液进行乳酸...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0年7月15日至2010年11月15日共5个月中每天的太阳黑子群总数的数据和大理地区的紫外线强度的数据对太阳黑子活动与大理紫外线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了统计方便,规定紫外线强度"最弱、弱、中等、强、很强"分别用数字"1、2、3、4、5"代替。结果表明:黑子群总数是2时紫外线总是比较强,黑子群总数在一段时间(大约3 d以上)内持续为2时,之后总会出现紫外线极强的情况;当紫外线达到强或很强后会逐渐下降,此变化与黑子群总数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9.
实验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液,采用喂食和涂抹两种不同的感染方式,分别感染台湾乳白蚁群体,研究绿僵菌和白僵菌对台湾乳白蚁的致病力.初步结果表明:绿僵菌和白僵菌对台湾乳白蚁具有一定的致病力,但短时间内的致病力较低,可能是台湾乳白蚁群体内存在着控制真菌生长和扩散的社会行为,所以这两种病原性真菌作为潜在的白蚁生物防治剂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