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道辉  三城 《科技潮》2012,(1):56-57
看惯了大街上呼来喝去的汽车,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设计一款心仪的汽车呢?2011年12月11日,在北京798艺术区亮相看的"大众自造"创意工坊热闹非凡,许多参观者亲自动手,设计自己心中理想的汽车。此"自造"非彼"制造",就是要让你自己动手。  相似文献   

2.
设计艺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设计艺术对科技、社会文化变革的适应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形成了其进步的要素与架构。同时,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也在摆脱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换来"群体人的标准化"行为,要建立"以人为本"、"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实现人性、和谐、平衡的发展观,承担起人类的延续和文明进程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张晓婷 《科技信息》2008,(21):209-209
设计艺术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设计观念的进化,推动设计文化的发展。本文以"长信宫灯"为例,从"长信宫灯"的功能和形式、科学与审美等方面论述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设计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设计管理     
宋颖 《科技信息》2009,(34):325-325
设计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学术界对其定义众说纷纭,人们也很难理解其真正涵义。因为该术语由两个涵义复杂的词"设计"与"管理"组成。基于两个词进行理解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到底是对"设计"进行管理还是对"管理"进行设计?而且,"设计"的类型多种多样,有艺术层面上的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等;不同的设计类型有不同的管理模式。所以要理解设计管理就必须在理解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旭鹤 《科技信息》2010,(35):J0230-J0230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两门造型基础课之一,本专业的新生在经过设计素描的学习,理解领会了"形"在设计艺术领域内的特点方向和训练方法之后,在设计色彩中,他们也将遇到相同的问题:什么是设计艺术中的色彩?它与绘画艺术中的色彩有什么不同?通过设计色彩的学习,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运用什么样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技术的一部分",设计是科学技术和艺术有机统一的交叉科学。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以及艺术在广告业中的具体体现,说明当代艺术设计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艺术与商业之间的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7.
王君洁 《科技信息》2008,(12):188-188
"点"在几何学中只表明位置并不具备面积和方向,表示一条线的开始和结束。而在平面构成中,"点"作为造型要素之一,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尽管在人类远古时期的手工制品表面装饰纹样中,"点"就已被大量应用。然而时至今日,当代的设计家依然运用着"点"的多种变异和排列组合,再现着"点"的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喻希 《科技资讯》2010,(25):211-211
音乐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传递艺术美并共同欣赏美的活动,音乐教学需要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当前"音乐教学"教学艺术存在着一些误区。了解"音乐教学"教学艺术的误区,有利于构想"音乐教学"教学艺术的策略,有利于对"音乐教学"教学艺术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它是"象"和"意"的有机结合,而"象"的具象可视与空间性以及"意象"本身"虚实"的空间性,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种空间(至少是偏向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李艳梅 《科技信息》2012,(5):241-241
整个现代设计史的发展,针对设计本身的问题就是在协调技术与装饰的关系,使之能否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和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装饰的对待,一直都是装饰在设计中是否可取的问题,那么即使对装饰的叙述,一般也都是重于形式的探讨。其实它不仅是"装饰性"的,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那么,作为一种艺术符号,"装饰"在未来的设计中也不会消失。它是艺术的符号,又是文化的符号。必须对装饰的价值给予重新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与以往研究卡夫卡《城堡》的作品不同,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欣赏《城堡》的内蕴,并不企图给《城堡》限定某一主题,以损伤其原有的丰富性。从城堡的“有”和“无”、环境的“显”与“隐”、生命的“虚无”与“本真”等三个方面略探其内蕴美。城堡通过“有”和“无”来显示其原始魅力;环境之“雪”和“夜”昭示了存在的“显”与“隐”;领略到了城堡及雪和夜的无穷魅力,支撑着主人公K在孤独、苦闷与虚无中,执着地演绎着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中兼具两个相反义的词很多,在这些词中,有一类兼具“授”、“受”两个相反义。“授”即“给予”、“交出”、“付给”;“受”即“索要”、“收取”、“接受”。这类词两个相反义的形成与古汉语中的词义引申有关。因为“授”、“受”是一个交接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可以相互引申。  相似文献   

13.
古代玺印文字在印谱和字书中多有不释、误释或“同文多释”的现象.现对“交仁”“可壬”释文提出看法,对“以”与“厶”,“[厶 心]”与“[糹厶 心]”,“百”与“全”“金”“世”,“朱”与“未”,“[疒壬]”与“壬”“壬”,“旨”与“[上日]”等几组字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4.
"让"的"致使-被动"演变发端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被动介词,"让"在北方方言中已为常见。与另一致使动词"教"相比,"让"的致变条件大致相同,但有自身的特点。"教"的"致使-被动"演变的条件主要是"让+N+V2"构式的V2部分的"非企盼"意义;而"让"的致变条件主要是句义中的"非企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本延伸必须展开叙述,而小说叙述视点又具有多样性与交错性:可以文本外"旁观者"视野叙述,也可以"局内人"修辞身份叙述。后者又包括"我"的一元叙述及文本内部人物间多元叙述。亦即叙述主体"我"分为"假我"、"真我"、"无我"或多元交错叙事模式。从M.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认为这几种"我式叙述"分别反映了文学话语在表达与接受过程中的"熟悉化"、"陌生化"、"狂欢化"修辞策略,同时显示出文本"独白"或"对话"性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16.
"哩"是丰城话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助词。本文拟对丰城话中助词"哩"的分析,得出"哩"总共有"哩1"、"哩2"、"哩3"、"哩4"和"哩5"五种用法。  相似文献   

17.
“天朝大国”形象陨落后,清政府在“中国”观念的调适中,一度重塑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但是伴随传统大一统外围屏障丢失和国家主权危机加深,这种努力收效甚微;随着“民族国家”话语霸权的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想出现了“汉民族”国家和“大民族”国家的分野。基于“大民族”国家观念,清政府在整合东北和藏区疆域过程中,重塑了近代中国整体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不休,"后实践美学"的批评矛头主要指向"前期实践美学",因此,有必要重审"前期实践美学"的核心要义,以客观对待"后实践美学"的质疑。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实践美学"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并在终极指向上与"后实践美学"趋向合流,最终形成"实践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中肯定式的测度问句“莫VP?”和否定式的测度问句“莫不VP?”句末均不排斥用否定词neg,“莫VP—neg?”、“莫不VP.neg?”句末的neg均是否定词,并未虚化为语气词。“莫VP.neg?”是测度问句“莫VP?”与正反问句“VP—neg?”糅合的产物,“莫不VP—neg?”是测度问句“莫不VP?”与正反问句“不VP—neg?”糅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的“聪明”和“糊涂”足做人处世的两种方法,各具有其特定的含义。郑板桥的“糊涂”观是富有“怪”味的“糊涂”观,是现实主义、保险主义的“糊涂”观,是克已利人的“糊涂”观,具有团结协作、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