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矿山测量中,给定井下巷道中线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由于井下现场条件的限制,实际给出的中线和设计中线往往不重合,两者之间的间距称"偏中值".测量人员在测设巷道实际中线后应计算此偏中值及偏离方向,以便及时调整中线或将这些资料以联系书形式通知施工队以确保井巷工程按设计施工.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了解井巷工程破坏变形的发展过程和规律,采用基于超声测距的自动检测技术,获取巷道围岩变形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形成不同时刻巷道断面数据,存于海量存储器或发往监控中心,以便有效预防和治理.结果表明: 通过使用巷道围岩变形自动监测系统,可以提高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基建速度,减少用于大量返修工作的生产成本.由于系统采用了温度补偿单元和风速补偿单元,使测量精度达到毫米级.与其他系统相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深部软岩巷道大变形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工程试验等手段从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探讨围岩控制原理.研究发现:深部高地应力软岩巷道塑性区轴比与应力集中之间的恶性循环,造成巷道围岩非均匀大变形,这是导致巷道失稳的主要原因.控制巷道塑性区最大半径方向上的围岩变形,这是关键,提出了"强化最大破坏深度围岩强度,强力控制关键区域巷道表面变形,支护结构协同控制,支护-围岩协同变形"的"两强两协同"围岩控制原理.基于该原理,设计以"可缩性桁架锚索+锚杆(索)"为核心的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协同控制方案,经工程试验表明该方案可有效地改善巷道围岩的大变形.  相似文献   

4.
以平煤六矿戊二轨道上山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对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特征展开深入研究,阐明了巷道围岩蝶形破坏机理:受工作面开采扰动的影响,临近巷道的围岩应力场重新分布,围岩主应力方向旋转使蝶形塑性区的方向发生改变,致使巷道顶底板和两帮中部塑性区的深度增加,极易发生"蝶叶"型冒顶、片帮和底鼓等灾害.基于蝶形破坏机理,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支护方案,通过对比,在支护效果上,新支护方案比原支护方案有了明显的提升,基本满足巷道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5.
以桃园矿II1044风巷为工程背景,针对大倾角煤层沿空掘巷巷道的支护难题,在分析巷道变形破坏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三维立体注浆"为核心的大倾角煤层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即在掘巷前通过超前注浆对巷道梯形尖角处围岩进行预加固,巷道掘出后,采用"锚网索喷注"联合支护技术对巷道进行整体加固.现场观测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大倾角煤层沿空巷道的变形破坏,维持了巷道的长期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屯兰煤矿12501工作面回采巷道为工程背景,运用实验室试验、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巷道顶板岩性及掘巷期间围岩变形规律,并对比分析"锚杆+锚索"和"锚杆+长锚杆"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应力场及塑性区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大跨度含夹层软岩巷道顶板岩层岩性和强度较弱,巷道围岩在掘进期间顶底板变形量明显大于两帮移近量,"锚杆+长锚杆"联合支护可以取得明显的维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金厂沟梁金矿18#急倾斜薄矿脉开展高效采矿技术研究,完成了4种采矿方法的经济技术比较,优选深孔爆破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进行开采.提出薄矿脉深孔爆破高效采矿技术成功实施的两个关键问题:脉外采准工程稳定性和薄矿脉爆破夹制作用.设计采用"之字形"和"梅花形"两种布孔方式来克服爆破的夹制作用.依据库兹涅佐夫公式、坎宁安爆破指数计算了相应爆破设计参数的罗辛-拉姆勒(R-R)块度分布,预测爆破后的平均块度约为10 cm.基于FLAC3D分析了分段运输巷道等脉外采准工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脉外运输巷道位于凿岩巷道6 m之外即可保证采准工程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巷道耦合支护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改进型空心包体应变计,对平顶山八矿进行了地应力的实际测量,并得到矿区地应力测试结果和分布规律;得出了计算区域初始地应力场相应的应力回归公式,并且分析了矿井地应力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用有限元法经过对比分析,对平顶山八矿"二水平戊二回风上山"通风巷道进行了优化分析和耦合设计,并对优化前后巷道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已知地应力基础上对巷道的优化设计可以到达令人满意的效果,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
基于云南观音山煤矿已有的煤层地质条件,针对位于泥质松软岩层中的二井+1100m水平运输大巷破坏严重,原软岩巷道支护设计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重新优化了支护参数,并进行模拟分析。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建立了原支护巷道工程地质力学模型,分析巷道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巷道周围形成"两侧"应力集中,常常造成巷道两边剪坏,无锚索支护时,巷道拱顶应力集中程度较高。根据结果重新进行了锚网索支护参数设计,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增加了锚网索支护后,剪应力分布较为均匀,使巷道深部岩体也承担了浅部围岩的支护荷载,从而减小了巷道的变形量,通过锚索的作用,调动了巷道深部围岩的强度,从到了对巷道浅部围岩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煤矿复杂巷道(曲线巷道、交汇巷道、变断面巷道)建模是巷道三维建模的难点.现有方法在基于导线测量数据重建复杂巷道网络、尤其是矿山常见的曲线交汇巷道仍存在不足.提出了一种巷道组件式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针对煤矿巷道典型导线测量数据,通过巷道中心线建模、巷道双边线建模、巷道组件三维建模三个步骤,自动构建复杂巷道网络三维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鲁棒性好,建模时间随数据量增长呈线性稳定增长.建立的巷道网络三维模型可为智慧矿山建设中的空间、几何、力学等多种分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煤矿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控制方法,分析了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变形特征和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工程条件,对高应力软岩巷道实行"对症下药"的锚、网、索、喷联合支护方式是控制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对吕家坨矿深部采区巷道的现场工程实践,验证了这种联合支护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王西恒 《科技信息》2010,(21):J0181-J0181
由于采深的增加,巷道围岩对巷道压力增大,从而使导线点移动,造成测量精度降低,为解决此问题,我们采用并改进了全站仪和光电测距仪的使用,既降低了劳动又增加了测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为安全高效回采冬瓜山铜矿盘区隔离矿柱,在充分利用矿山已有巷道工程的前提下,仍需在盘区采场充填体下开挖新的出矿巷道.基于松动圈理论,利用单孔声波检测仪测量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为确定充填体下开挖巷道的顶板安全厚度、选择巷道支护方式提供依据.现场测试表明,冬瓜山铜矿-760和-790m巷道的围岩松动圈为0.8~1.3m.根据圣维南局部效应原理,结合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经验,最终确定采场充填体下新开挖出矿巷道的顶板安全厚度为4m.此外,通过松动圈测定和工程借鉴,确定新开挖巷道支护采用喷锚支护,局部破碎地方采用喷锚网联合支护,经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总结出新开挖出矿巷道顶板锚杆长度选取2.2m、锚杆网度选取1.0m×1.0m时,能够安全经济地控制巷道松动圈.  相似文献   

14.
王玮 《科技资讯》2023,(24):155-157
航道疏浚是确保航道通畅性与高质量作业的重要基础,开展对巷道疏浚工程所使用关键技术的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保证航道使用过程中的泄洪防水实际效果。从测量放样、细节施工、航道维护三个角度出发,介绍了航道疏浚工程建设与应用期间经常使用的关键技术,希望能够为航道疏浚工程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5.
郭涛 《科技信息》2010,(22):I0322-I0323
通过一个具体的工程,本文简述了大型贯通工程的测量作业流程。利用误差理论,对1252(1)工作面巷道进行贯通误差预计后得出合适的贯通地点。  相似文献   

16.
矿山测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贯通测量。在贯通工程中,为了加速矿井建设、确保生产接替、缩短矿井的建设周期和提高矿井的产量,在施工工程中经常会采用多头掘进或多井口掘进,这样就出现多井间的巷道贯通测量。文章介绍了贯通测量基本内容和测量技巧,并结合实际经验阐述了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巷道围岩进入了工程软岩状态后,巷道出现高地压、大变形、难支护的特点.本文对工程软岩特性、支护材料及支护工艺进行深入分析、论证,采用预应力锚索桁架支护系统控制工程软岩巷道围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各类隧道工程、煤矿巷道掘进过程中,矸石的挖掘及装载设备目前采用较多主要有耙斗式装岩机、立爪式装载机、侧卸式装载机、综掘机、煤矿用挖掘式装载机等.上述各类机型各有优缺点,其中煤矿用挖掘式装载机因其机动性较好的优点,正逐步在推广应用.此机型虽然优点众多,但在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缺陷:在带有坡度的隧道工程或煤矿巷道工作面上,无法工作,常因运输槽偏重或工作时挖斗承载的外力而出现滑移甚至倾翻现象;而隧道工程及煤矿巷道的实际工矿中,大部分都存着长距离的上下坡度,上述缺陷严重制约了该设备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以海石湾矿穿断层的回采巷道围岩控制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理论计算、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的方法研究深井穿断层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与对策.不同埋深条件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深井穿断层回采巷道顶板下沉量明显大于底鼓量,近断层巷帮变形量明显大于远断层巷帮变形,巷道变形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特点;巷道埋深增加,浅部围岩承载能力迅速减小,尤其是近断层侧;无论掘进时期还是回采时期,深井巷道围岩破碎区和塑性区范围较浅埋深巷道增大.针对性地提出了围岩稳定控制技术方案,即"工字钢架棚支护+围岩滞后注浆加固技术+锚杆二次支护"分步联合支护的围岩稳定控制技术.巷道支护效果分析表明:围岩整体稳定已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0.
文中根据井下大型贯通测量实践,综合采用了红外测距、三架法导线测量、激光指向、计算机处理数据等现代测量技术,实现了煤矿井下双高(高产高效)工作面巷道工程安全、准确贯通,保证了煤矿安全生产及正常接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