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地铁列车的进站、出站过程进行了瞬态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地铁车站内的气流场分布,分析了列车的运行对车站内流场的影响,并讨论了活塞效应在车站自然通风中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列车运行形成的活塞风对车站内的气流组织影响显著,同时也起到了通风换气的作用.站端设置活塞风井能够有效加强车站的自然通风,并降低站内的气流速度.  相似文献   

2.
场地条件和地震动特性对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深软场地地铁地下车站结构近、远场地震反应特性,以苏州地铁一号线星海站为工程背景,基于苏州地震构造环境,建立深软地基-地铁车站结构二维非线性静动力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深软场地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在近场中强震和远场强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2种地震动作用下车站结构加速度、变形、应力反应规律和损伤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羡彬 《甘肃科技》2011,27(1):117-119,108
对于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来说,地铁车站的公共区是与乘客有着最直接联系的场所,所以,地铁车站公共区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就此对地铁车站公共区中其中几点设计要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和研究,选择合理的布置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地铁车站公共区的规模,也能使乘客的流线在公共区内清晰快速,同时公共区发挥了交通建筑的集散功能,也兼顾了商业价值,使地铁车站公共区更合理地发挥了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武汉长江一级阶地岩溶塌陷区或类似地质条件下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设计问题,通过分析长江一级阶地岩溶地质特征以及溶洞分布规律,提炼岩溶塌陷区地铁车站分析模型要点,利用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地铁车站两种基底岩溶处治方案进行了详细模拟分析,包括旋喷格栅加固、格构式地连墙方案,得到加固前后车站结构受力及变形规律,及其对岩溶塌陷的控制作用,并进行经济性比较,为此类地质条件下地铁车站设计及选择合适的岩溶处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发生火灾时为乘客营造安全的撤离路径是地铁车站环控系统的重要任务.针对地铁车站环境控制系统设计中常用的两种紧急通风模式,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采用重正化群(RNG)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分别对地铁车站内列车头部、中部和尾部3个不同火源位置的列车火灾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通风模式下的烟气浓度分布.通过分析和比较,认为在列车头部发生火灾时,仅依靠事故风机难以提供足够的能见度,应同时打开站台下排风系统和车行顶道排风系统辅助排烟,其效果在列车中部火灾模拟中得到了验证.列车尾部发生火灾时,推挽式通风模式的效果稍好于全排风通风模式,但也不够理想.文章为地铁车站环控设计中紧急通风模式的选型提供了参考,并对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铁车站环控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璐  赵全超 《甘肃科技》2010,26(13):135-136
结合深圳地铁三号线华新车站的设计,介绍明挖顺作法在地铁车站施工中的应用。地铁车站的施工对该区的影响极大。本站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在保证路面交通、施工安全、车站功能、工程质量以及施工工期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并且土建投资得到有效地控制。盖挖路面系应围绕路面车辆通行能力、施工工序以及临时路面结构受力体系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7.
日益复杂的地铁建设外部条件使得常规的地铁车站结构型式在工程应用中遇到挑战,结合近年来参与的地铁车站结构方案设计研究成果,介绍了复杂外部条件下的地铁车站结构方案及工程应用.主要包括:基于双线盾构隧道扩挖建造的地铁车站、基于大直径盾构隧道扩挖建造的地铁车站、穿越桥区分离式车站、穿越铁路站场和城市重要交通干道道口的组合式车站,以及预制装配式车站.适用于存在车站与区间隧道协调困难、车站赋存的外部条件复杂等问题的地铁车站结构型式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孙紫强 《科技资讯》2010,(32):219-219
文章通过分析论述地铁车站的作用,指出了在地铁建筑的色彩处理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了色彩对建筑空间的影响。以此来提醒建筑师在进行地铁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色彩的各个方面,合理地应用色彩,是地铁更方便为人所使用,也使人们得到愉悦的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对区间隧道通风系统、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也称大系统)、设备用房通风空调系统(也称小系统)、空调水系统的监控要求,通过优化控制实现地铁的安全高效运行,提高地铁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介绍天津地铁2号线李明庄站的建筑设计实例以及设计经验的总结,较具体地分析及讨论了地铁地面车站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同时也从中探讨了在充分发挥地铁车站功能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地铁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也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展开。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构成要素——地下车站的设计与施工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相比其他建筑物,地下车站埋深一般较深,防水与排水形式便成为了地下车站的设计重点,而很多实际运营状况也证明了这方面的重要性。在这里,主要讲的是地下车站建筑排水设计方面的研究。在参考了南昌地铁1至3号线建设成果,以及借鉴济南、深圳等地地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几种地下车站建筑排水设计形式进行分析对比与研究,总结出了建筑排水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一些优化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预测地铁车站的空调负荷,首先通过地铁车站能耗监测平台的历史数据分析,识别得到客流量和室外气象参数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利用车站CO2体积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建立客流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与闸机数据对比,预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可达0.87.以客流量预测为基础,建立了车站空调负荷预测模型,并比较了不同时间尺度训练数据下...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乘客流量、车站公共广播等因素对广州地铁一、二号线的车站环境噪声和列车车厢内部噪声的影响,探讨了车站环境噪声的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地铁列车高速运行是地铁车站环境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地铁车站环境噪声还与车站的广播次数、广播音量、客流量、车流量等因素有关;地铁列车车厢内噪声除了与地铁线路质量、列车运行速度及地铁列车结构有关外,还与车厢内广播次数、广播音量有密切联系;屏蔽门能有效降低噪声;地铁噪声的频率特性是以中高频噪声为主,属宽频带噪声。  相似文献   

14.
陈传峰 《科技资讯》2014,12(20):206-206
本文对地铁车站客流组织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期述了客流激增对地铁运营、设备设施、乘车安全等带来的影响和压力.针对深圳地铁车站的客流组织方法,简析了地铁车站应对大客流时应采取的组织措施.  相似文献   

15.
马龙 《科技信息》2012,(10):319-319,312
根据对广州地铁3号线、天津地铁1号线的列车车厢内部噪声水平的调查,本文探讨了列车车厢以及车站内环境噪声的来源。结果表明:地铁列车高速运行是地铁车站环境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地铁列车车厢内噪声除了与地铁线路质量、列车运行速度及地铁列车结构有关外,还与地铁列车内广播、乘客人数多少有关;车站屏蔽门能有效降低噪声。  相似文献   

16.
杨琳 《科技信息》2010,(28):122-123
本文介绍了地铁车站大客流的分类,分析了影响地铁车站大客流组织的因素,结合深圳地铁1号线客流组织实例,简析了车站在应对大客流时采取的组织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地铁线网也在不断地深化,地铁车站的数量与日俱增,因此,该文以上海地铁14号线与15号线换乘车站-铜川路站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为例,介绍了换乘车站围护结构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铁换乘站系统评价难题,建立了地铁换乘站交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各项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与评分标准,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并探讨了权重系数,应用南京地铁7个换乘站开展算例研究,验证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与实用价值。结果表明:建立的地铁换乘站交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能准确反映车站的现状问题,根据指标评分相似度可对车站进行归类,同类车站的共同特征表征明显;采用判断矩阵确定的指标权重系数满足一致性检验,得到的一级指标评分及总评分能够实现对车站整体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最后以柳洲东路站为例对车站评价结果提出方案优化建议,证实了成果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浅谈明挖法地铁车站的设计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志宏 《甘肃科技》2010,26(9):118-120,184
明挖法具有施工简单、快捷、安全、经济的优点,是世界各国地铁车站施工的首选方法,在地铁施工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明挖法地铁车站结构的形成需经历开挖→加撑→回筑→拆撑等多个步序,受力转换复杂。分析了明挖法地铁车站设计中两大组成部分围护结构、主体结构的设计方案选择,探讨了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二者之间的组合方式,对国内工程界广泛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明挖法地铁车站结构全过程设计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军 《科技信息》2008,(11):143-143
介绍了修建地铁车站各主要施工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的车站形式。根据西安地铁2号线地下车站施工进度以及施工对环境、投资、工期等的影响,进行了地下车站施工方法的比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