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水合物分解条件下海底黏土质斜坡破坏机制认识不足的问题,采用通气的方式模拟水合物分解后气体对海底斜坡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土体强度、水合物埋深、气体流量及分解范围组合条件下的多组模型实验.结合图像测量技术,深入分析了坡面及坡体的变形演化过程,初步揭示了模拟水合物分解条件下海底黏土质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方法,建立了海底斜坡破坏时的临界气体压力解析式,从理论上解释了斜坡变形破坏过程中出现的临界气压值.研究结果表明:海底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气压累积、土体弹性压缩、斜坡破坏隆起和变形稳定4个阶段;气体临界压力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虽有偏差,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临界压力的真实水平.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水合物分解条件下海底黏土质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发展稳定性分析理论和评价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成都凤凰山滑坡为地质原型,通过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分析,再现了一个近水平层状的膨胀土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斜坡的失稳破坏主要受坡体内部发育的裂隙以及降雨入渗的影响,裂隙的发育使降雨入渗向坡体深部发展,并使土体的强度随降雨过程不断降低,而滑坡后缘裂隙的充水对坡体产生了较大的静水压力.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斜坡发生了类似于平推式滑坡的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3.
略阳狮子山滑坡二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斜坡土体内的剪应力达到或超过其最大抗剪强度时,岩土体将发生破坏,特别当坡体内形成一个不利的、连续贯通的破坏区域时,坡体将会产生滑动破坏从而形成灾害.本从陕西略阳县狮子山斜坡的工程地质背景出发,以滑坡工程地质特征为基础,在分析斜坡变形破坏的形成机制及模式的前提下,采用二维弹塑性有限元与刚体极限平衡法分别从两个方面分析和计算了该滑坡的稳定状态,得出该滑坡存在较多的破坏区,处于不稳定到基本稳定状态,需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4.
依据震后实地调查中竖向地震力作用十分明显的现象,突破传统斜坡动力反应分析中仅考虑水平地震力作用的局限,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北川王家岩斜坡体在具地域性和空间非均质性的地震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下产生崩滑破坏的动力全过程进行了模拟,确定了地震动力作用下该斜坡体崩滑破坏的形成机制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该斜坡体的初期崩滑破坏是受到纵波产生的水平和竖向拉裂耦合作用所致,且以水平拉裂作用占优,而后期的抛射及碎屑流动则是受到纵横波耦合作用所致;即纵波的个体作用是触发斜坡体产生初期崩滑破坏的主控因素,而斜坡体所处地形则是促使破坏后的斜坡体形成后续碰撞解体及碎屑流动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5.
同时考虑水平、竖向加速度和两者之间时差对斜坡体破坏作用的研究较少见.运用UDEC对青川东河口斜坡体在具地域性和空间非均质性的地震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下产生损伤和崩滑破坏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确定了该斜坡体在水平和竖向地震力作用下产生崩滑破坏的成灾机制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在输入地震动力条件7~10 s内,坡体后缘形成动力损...  相似文献   

6.
选择具有山区井工开采条件下代表性的斜坡-太原市古交风峁顶斜坡为典型实例,根据斜坡在井工开采下变形特征,和斜坡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并结合斜坡变形监测实测资料,进行了坡体不同部位下沉变形分析,得出了山区井工开采条件下斜坡变形破坏具有分带性的特征是:坡脚的水平-隆起变形带、坡腰的水平位移-下沉变形强烈带及坡顶的水平位移-下沉变形减弱带,可为类似地质环境条件及采矿条件下地下开挖引发斜坡变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鄂西北变质岩区不稳定斜坡滑崩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和生态治理模式,本文以三用塘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为研究对象,在查明灾害体地质与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与主要影响因素,深入探究了顺层变质岩坡渐进式变形破坏的成因机理。采用极限平衡等方法对不稳定斜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斜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基于地质灾害生态治理理念,提出了削方整形、护脚墙、格构锚固、截排水沟、生态绿化与监测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工程实施及效果监测表明:该治理方案不仅有效地消除了三用塘滑崩地质灾害安全问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绿化与美化效果。其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将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绿化融为一体的生态治理模式可为同类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的加固与坡面防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塞京水库在修建过程中,大坝右岸斜坡发生较大变形,对大坝安全构成危害。在野外地质调查、勘察资料、监测资料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大坝右岸斜坡的岩土体结构及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坝右岸斜坡位于板内向斜南翼复向斜构造内部的那忠向斜、那忠背斜处,背向斜产状变化控制着大坝右岸斜坡的演化;大坝右岸斜坡岩体内部存在大量层间剪切带,后期卸荷风化作用下局部泥化,形成后期变形破坏的滑动面,岩体结构整体表现为全-强风化基岩与泥化夹层共同构成层状碎裂结构岩体;大坝右岸斜坡变形破坏是由于坝基开挖导致阻滑段消失,右岸斜坡在顺层结构单元产生切层滑动,切层部位为岩层产状缓-陡的改变部位,具有推移式斜坡动力学特征;HP1滑坡为表层残坡积物失稳形成的局部堆积型滑坡;大坝右岸斜坡变形依据监测资料可以划分为3个区:微变形区,裂缝LF1南部区域;主变形区,位于裂缝LF1与裂缝LF2、LF3之间的区域,宏观变形特征明显;浅层局部变形区,位于永久公路以下,表层残坡积局部变形甚至破坏,形成局部表层滑坡。  相似文献   

9.
花岗岩残积土是一种特殊土,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诱发地质灾害。以广东省龙川县贝岭地区群发性滑坡为背景,采用物理模拟手段探究了典型滑坡的形成机理,获得如下结论:①滑坡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降雨强度、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斜坡结构;②降雨并未引起坡体内部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数值出现异常增减,说明坡体破坏仅限与坡表及坡脚局部的破坏,未有整体变形破坏趋势;③斜坡变形破坏在坡表表现为降雨造成的坡面侵蚀,坡脚表现为临空面的垮塌及潜蚀现象,总体上表现出“逐级后退、依次破坏”破坏特征;④滑坡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原始斜坡演化阶段、土壤颗粒运移阶段、坡表局部破坏阶段、整体失稳阶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斜坡变形破坏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工程建设中斜坡变形破坏的预测及防护。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该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认为该边坡在自重应力、卸荷变形、降雨、地下水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斜坡土体前缘崩塌滑移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发生破坏变形,尤其是暴雨饱水条件下,随着软弱结构面抗剪强度降低和自重应力增加,导致边坡失稳破坏。通过参数反演,对坡体3条剖面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为边坡治理设计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探讨西南河谷地区堆积层斜坡变形预测与预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在掌握某堆积层斜坡变形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力学-变形模型,运用强度折减有限差分计算和优化位移切线角法预测该变形体破坏时的临界位移和临滑变形速率,并结合斜坡的时间-空间演化规律,得到其预警综合判据。结果表明,该变形体后缘和前缘的临界位移值分别为6.69m和0.449m,且后缘的临滑变形速率为0.109m/d,而变形经历了初始变形——后缘拉裂缝形成阶段和等速变形——中段侧翼剪张裂缝产生阶段,尚未进入加速变形——前缘隆胀裂缝形成阶段。根据定量预测参数和定性演化规律所划分的变形-破坏4级预警指标提高了该变形体变形预测预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认为洪亮营隧道滑坡属铁路隧道施工引发的工程滑坡,滑坡总方量约1.82×10~5 m~3,滑坡类型为黄土错落性滑坡,结合其形态和微地貌特征,可将滑坡从平面上划分为滑壁变形区、牵引滑体、主滑体、右侧次滑体和左侧次滑体5个区域.洪亮营隧道斜坡属自然形成的黄土斜坡,研究认为人类工程对斜坡的开挖扰动和路基施工中强夯形成的循环荷载是滑坡的主要引发因素.对滑坡的形成机理和过程可概括为4个阶段:开挖应力调整阶段、蠕滑剪切和拉裂阶段、锁固剪断和错落阶段、侧向分离扩展阶段,滑坡形成了垂直运动距离大于水平运动距离的错落性滑动,破坏了隧洞并封闭了洞口.采用有限元法对滑坡的变形进行了模拟,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滑坡体内的变形场、应力场及破坏区分布,这样有助于更加客观、全面地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14.
以白龙江苗家坝水电站库区巨型滑移-弯曲破坏模式的何家滑坡为例,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理论公式、数值计算等手段,从地形、地应力、岩性组成和临空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软硬相间层状斜坡产生滑移-弯曲模式变形破坏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高、陡的地形条件、最大主应力平行斜坡走向的地应力条件,以及深部厚层软弱岩带的存在,是厚层状坚硬凝灰岩夹板岩斜坡孕育、发生滑移-弯曲模式变形破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岩斜坡变形与破坏的岩体结构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体结构,特别是软弱结构面对基岩斜坡变形与破坏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岩体结构模式分析是建立斜坡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关键和评价斜坡稳定性的基础。岩层层面、断裂构造、节理裂隙、片理与劈理以及侵入体和围岩的接触带等是控制基岩斜坡稳定的软弱结构面,这些成因不同、大小不一的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性质各异、力学强度不均的各种岩体结构体,构成了15种基岩斜坡变形、破坏的岩体结构基本模式。不同结构体的重新组合与排列是斜坡失稳的内在原因。三峡库区11种岩体结构类型的岸坡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变形与破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现场变形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华安县大坑村滑坡在人工开挖以及降雨条件下的变形特征,计算了不同开挖时步以及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系数,并探讨了该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开挖过程中,边坡前缘抗滑阻力减小,前缘部位最先产生变形,牵引中后缘坡体表面产生张拉裂缝,降雨期间雨水沿裂缝渗入坡体,岩土体容重增加,岩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最终诱发深层滑移破坏.分析表明,人工开挖及降雨入渗是大坑村土质边坡产生深层滑移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深层滑移破坏后,边坡岩土体结构松散,在暴雨作用下,再次诱发滑坡前缘浅表层松散体产生圆弧面滑移破坏.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的滑坡具有不同的变形破坏行为,同一斜坡在不同受力条件下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破坏行为。为了能在室内实际观测到斜坡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变形破坏行为,设计制作了可以调整角度的模型试验框架,自主研发了模型位移测量装置,通过大量测试最终选择成都粘土作为滑带土材料,开展了近一年的滑坡变形破坏行为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共完成7种倾角14组模拟试验,得到了不同受力条件下的滑坡变形-时间线簇,进一步揭示了滑坡变形-时间曲线的特征,为斜坡变形-时间曲线类型归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雅安市大兴新区黄葛路边坡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该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结合离散元颗粒流PFC2D软件建立1:1数值模拟分析模型,研究了该斜坡破坏力学机制模式以及变形破坏演化过程.结合现场调研对数值模拟各时间步的位移、应力与颗粒速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初始阶段破坏模式表现为滑移-拉裂,随后表现为蠕变破坏;由软弱层面引起...  相似文献   

19.
西部黄土山区开采沉陷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黄土山区开采沉陷变形规律远比平原地区复杂多变。以陕西铜川厚黄土山区采矿地质条件构建不同斜坡组合与平地条件的计算模型,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单一斜坡、凸形和凹形组合斜坡条件下地表侧向滑移引起的水平移动和下沉分布特征,并绘出了地表开采沉陷与斜坡侧向滑移分布曲线。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开采沉陷引起的水平位移及其变形与斜坡向下坡方向的滑移变形方向一致时,在地表形成两者的叠加,增大了斜坡体的变形;当两者方向相反时则导致2种变形部分"抵消"。上述采动斜坡中开采沉陷与坡体侧向滑移的"叠加"效应,导致了黄土山区地表沉陷变形规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含水率对于粉土强度特性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粉土类土质边坡,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但遇到暴雨或者持续性降雨等情况下,容易触发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动。以乌鲁木齐某地铁沿线土质斜坡为例,现场取样后通过人工改变粉土含水率进行三轴压缩试验,综合分析围压及含水率对抗剪强度耦合影响,并将不同含水率下的强度参数运用至三维颗粒流程序(PFC)建立的边坡模型,研究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结果显示:内摩擦角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不断减小,黏聚力则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且下降幅度远大于上升量。抗剪强度与黏聚力具有相近的变化规律。土体强度衰减后,斜坡的变形破坏机理表现为后缘拉裂-坡体中部牵引-前缘剪出的特征。以滑带节理裂隙和滑体位移的分布为评价指标,从微观角度研究随着粉土含水率的增加,坡体变形破坏发展全过程。为该类滑坡在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