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科学启蒙中,至少与《新青年》一样重要的《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到1950年第一次停刊的35年中出版了32卷,369期,347册,千多名作者的近万篇文章,约3千多万文字。这3千多万文字包括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因此,它所做的工作就是从科学的社会应用层面或器物层面(船坚炮利等技术产品)、科学的理论知识层面或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律、理论等)、科学的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科学观念、精神、原则、方法等)以及科学的体制层面或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研究机构、科学传播机构、科学学会等学术组织及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个层面去帮助中国人理解科学是什么的启蒙工作、普及工作。这是一种超越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启蒙、维新运动在知识层面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代表的激进派在价值层面启蒙的全方位的科学启蒙。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的《管子》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在哲学上的遗产有三个:一是与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的形式和静态方面的强调针锋相对,库恩强调科学的具体的和动态的方面,这在他关于常规科学的论述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二是由于库恩的范式概念的多义以及库恩本人对自己论述的哲学后果的意识不够明确,导致库恩的思想容易被引向概念相对主义;三是库恩试图想做但又没有充分展开并且经常被他的读者忽视的一种关于科学发展的进化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是作为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科学思想卷》写的导言,包括作研究科学思想史的起因、科学思想史的内涵、中国传统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该书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晋代著名科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提出了值得重视的科学思想,"至明极聪"而不可"毕见尽闻"的科学认知论揭示了世界的无限性以及感官认识的有限性,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形神相卫"的心身关系论揭示了精神与躯体、养神与养身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人所好恶,各各不同"的人格差异论为人们科学地识别和使用人才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是由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组织发起的中国近代一场深刻的民众科学普及运动.<科学的中国>作为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会刊,是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喉舌和科技传播的重要刊物.<科学的中国>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传播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了公众的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技术内容。该文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探讨评述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中国古代人天关系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以及司马迁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的独到的见解和发挥,并对《史记》中记载的一些科学技术史实进行了研究,指出它们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8.
白驹过隙,光阴流转。不经意间,《自然辩证法通讯》已步入第25个年头了。 25岁,对一个人来说,正是风华正茂、精力充沛的青春期;对一个杂志来说,也是继往开来、大有作为、富有青春热情的时日。正如哲学家石里克所言:“因为热情总是青春时代所有的,一种事业的热情与青春的热情,是燃烧着同样的火焰与光辉的。”  相似文献   

9.
10.
李约瑟论《周易》对科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学历来旁及科学,这已是定论。80年代以来,这种旁及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突出,以致形成“科学易”与“人文易”对举局面。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这种努力是值得赞许的,但方法上有些问题,主要缺点是夸大了《周易》对科学的积极影响。李约瑟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认为,从一开始,《周易》对科学的发展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但他的观点也有片面性,应该说这种影响正负两面俱在。为了把这个复杂问题(从广义上说,也就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引向深入的研究,这里对这位大师的论点,作一全面介绍,也算是对他的纪念。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中国知网的中文学术文献数据库为基础,利用词频统计,结合时间参数,对中文科技新词做了探讨。文章认为,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包含了专业领域的重要中文科技名词。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高被引论文为基金论文。由于基金论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比例较低,因此,不需要考虑全部新论文,只要对其中基金论文的关键词做词频统计,就有助于发现大部分重要中文科技新词。这样,既减少了工作量,也减少了盲目性。此项工作对科研工作者和术语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术语学有悠久的历史。名词术语是人类为识别和反映事物的思维与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相结合的产物。这在原始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已经萌芽。由于奴隶制的发展结果,当时文明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了记载和论述。中国《墨子》和《荀子》都有论述,且是通论,因此也就应该理解为包括科技术语的理论在内。名词术语学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有其必然性。其中的科技术语正确与否,就关系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正因为如此,近、现代更加重视,国内外乃至世界范围都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审定机构。为了进一步搞好这种工作,不宜仅视为审定,而且应该力求在审定过程中有创新。本文就此创新的观念和途径发表些粗浅认识。一、创新观念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任务繁重,且是一项经常和长期性的工作。一般地说,总的审定中总是包含着创造性劳动。为了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创造性,首先应该树立创新观念。为此又须把握下述一些要点。科技名词术语的提出和审定是一门学科,属于术语学的重要分支。既然是一门学科,就要有不断地创造性的探索。从事这项工作,必须具有科技、文字、语言、历史、哲学等学科的高深和较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名词术语上的体系,不同学科间的各自特点和相互关系,判定和预见名词术语的生命力。渐进式中有跃迁性。这里指由渐变过程中有整体上的跃迁性和个别因素的跃迁性两种情况。这也就是事物由变量到质变的两种情况。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也不例外。一般地说,这种审定的范畴是对历史发展至今的经验总结,表现为对科技发展在时序上有落后性,且是随科技发展而工作的。在这前提下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审定工作是渐进式的。但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跃迁性。这又有不同类别。将科技名词术语长期积累的混乱状态作了正确的判定和统一,这是审定工作的跃迁。另一类型不同于对已有的名词术语的肯定、否定、筛选及直译,而是对科技名词术语本身提出了新的正确的见解,在这个意义上又具有超前性。增强启迪科技发展的主动性,这也是一种应有的重要观念。一般地说,将审定的成果为科技界应用,对科技会起到启迪和促进的作用。此外,有关刊物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登有关理论和具体名词术语的争鸣和商榷,也都是这种功能。然而,由于上述两方面是在已有名词术语基础上的成果,因此,这是不够的。此外,还应有注意“副产品”和发挥其功能的观念。例如审定过程中偶然发现非原题的有价值的因素。不同名词术语交叉可能产生新术语等,就不宜疏忽。“副产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正产品,有的起着很大的启迪作用。这在科技史上是常有的事。因此,要重视。这将有助于审定工作在服务目的的意义上,从带有某种被动性转为增强主动性。为了求创新,还要继续探索审定科技名词术语的方式、原则、途径及规律,并从中寻求可以发挥创新作用的、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的途径。下述几项就是讨论这类途径。二、增加分类交叉的研究增加科技名词术语分类交叉的研究,这是实现创新的途径之一。这与直接研究科技的研究对象而总结相应的名词术语有别,是从已有科技名词术语为起点,作分类交叉研究。此外,还应将它们与哲学和社会科学作分类交叉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交叉呈现的组合中寻求新的有价值的名词术语。为此,首先要对科技名词术语、哲学和社会科学名词术语作出多种分类。这种多种分类,指按不同原则所作的分类。它包括按具体学科、词性结构、新旧、稳定性及正确程度和部首等原则,分别作出分类。由于类别的变化,根据和原则就有不同,因此,同一名词术语所蕴含的质或量就会被揭示出来,呈现某种新意。这不仅丰富了它的内容,而且也就有利于审定它反映研究对象的准确性如何,有利于对它作出肯定、否定或改进。至此所达到的状况,如果仍然视为审定的成就,那么,将不同类别的名词术语作交叉,就有可能发现具有创新意义的名词术语,或者发现具有启迪意义的新因素。现假设将湖泊和沼泽两个名词交叉,就有:“湖泊沼泽”和“沼泽湖泊”两种组合情况。若将它们各自看作一个名词或术语,显然欠妥。但是它们可以引起思考:若将它们各自的中间加一个“化”字则得到“湖泊化沼泽”和“沼泽化湖泊”两个名词。其中后一个已是常用的定名,而前一个似乎尚未见用,但它可能成为有用的名词。这是因为原来的沼泽,因自然的或人为的作用,使它不再具有典型的沼泽特征而具有湖泊特征。这样,在认识和反映湖泊和沼泽两者关系时,就形成了这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两个名词,避免了只有“沼泽化湖泊”的片面性。此外,对前述两种组合情况,又可使人考虑采取缩写形式,得到“湖沼”和“沼湖”两种情况。这前一种已是常用缩写名词,如“湖沼学会”中的“湖沼”即是。与此相比,“沼湖”可弃。然而,当遇到这类情况时,也宜增加一些思维。例如,可以联想到古代已有非沼泽的“沼”,也非指湖泊,而是池沼之沼,又名池塘。它是古代至今具有水生养殖和抗旱乃至优化环境的水域,是科技研究的对象。那么,“湖沼学”如何反映这点?起码应在名词术语的概念和定义中有所说明。也可以将湖泊与池塘两个名词交叉,取“湖塘”为定名。这样,也就起着扩充内容的新意。甚至还可设想分支出“池塘学”分科。增加类别交叉的实例,不胜枚举。只要认真地去做,肯定有创新的作用,而更多的则有启迪作用。三、增加对象的信息量的研究科技研究对象有不同的复杂程度,无论在时间和空间性质上还是在实体特性上都如此。此外,认识的主体及其拥有的手段等等存在差异。这样,不同的主体对客观的认识也就往往出现差异性。与此相应作出的反映同一对象的术语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也不相同,尤其在未成熟阶段更是如此。这诚然是科技发展中的一种麻烦事,但不宜仅看到这不利的一面,而是应看到它积极的主要一面。不利的一面构成审定的必要性。积极性的主要的一面构成了审定的基础。此外,在总体上也为审定中求创新提供了又一条途径。这就是尽量搜索反映同一对象的名词术语及其信息量进行研究。当作了上述尽量搜集的基础上的审定,通常会遇到下述情况:一种是名词术语与欲反映的研究对象的实际比较,有一致、基本一致、错误较多、基本错误以及同名异实的现象。另一种是名词术语所含的信息量不同,有满足、剩余、不足等现象。因此,在处理上就可能存在多种办法,而为了创新,就须对删除的一些名词术语所含剩余信息作出研究。通过研究就有可能重组、派生或转化成新名词术语,还可能发现含有启迪意义的科学因素。科技计算中,将“分支解”、“多重解”、“多种解”和“不同解”作为同义词。由于“分”、“多”、“不同”有不同含义的一面,“支”、“重”、“种”也有不同含义一面,因此,需要审定。仅就“分支解”和“多重解”而论,前者可以包容后者,而后者不能完全包容前者,因为后者不能包容二分支,只有等于和大于三分支才能称为多。又“重”有“重复”和“重叠”,“相等”及“再”等意义,而“支”在“分支解”中一般理解为同时在质或量不同。这样,审定中应取“分支解”而“多重解”则成为剩余名词。然而,对这后者又可引起这样的思考,即在“多重解”中是否存在质或量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在自然界和人为系统中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就可以考虑“分支解”的下一层次新增两个名词,即“异支解”和“等(或同)支解”。这样就起到审定中求新创的目的。再举一例,现代“耗散结构”术语己被常用于地球科学和其他许多科学。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它包含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输入和输出,但从这术语上易被强调输出而忽视输入。此外,科技乃至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它们本身特征也存在许多耗散结构。为了更全面地反映科技和其他科学的对象特征,要很重视时空规定性,既要重视输出,又要重视输入,究竟是耗散结构还是与之相反的结构,应视具体情况而有异。既然如此,就可以考虑对“耗散结构”的规定性作必要的补充说明,同时宜创造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累积结构”新术语。四、作文字的各种组合研究文字是记载和表达语言、知识、思想及理论的符号。然而,历史发展到现代,所有语言、知识、思想、理论及它们的总和,一般地在文字组合形式中,都未达到饱和状态。虽然这在不同文种中会有差异,乃至有的已感不足,而许多文种具有这种性质是可以肯定的。其中汉字就属于这后一种,这就为作汉字的各种组合研究而期望有所创新肯定了前提。现设想将汉字作各种组合,例如作2个、3个……15个的交叉组合,就必然有如下结果:一是已有名词术语及概念的重显;二是可能存在通过解释即可使用的新名词术语;三是存在“半可取用”的名词术语;四是含有启迪成份的;五是未知和无解的许多组合。这不仅有助于已有名词术语的搜集,有助于选择,订正及改进已有名词术语,而且还是审定中求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上述五种类型的划定,是要经过研究才能获得的结果。对第2至第5种的总体上,事实上是从无序中求有序,从模糊中求清晰,从不定中求有定,从无解中求有解。现代“模糊”一词愈益成为科学上的名词术语,因此,在上述一般要求中,又要注意这种特殊。现就文字组合的个别情况作为例子,说明这些研究是具有价值的。将科技的传统六大学科和现代命名的“技术科学”的名称,先拆字而后组合的结果,其部分为天学、地学、生学、数学、物学、化学、技学。其中数学和化学为常用而无异议的名词;天学为尚不常用的名词,且包括天文学和气象学在内,地学已常用而尚有异议的名词;生学。物学及技学则为尚未使用的名词。这种不统一就具有启迪作用,使人们考虑是否可以统一的问题。根据缩写、节约及约定俗成的原则和方法,将它们统一为科技系统的高层次简称学科名词是有益的。天学宜限定为天文学的简称;地学是地球科学的简称;生学、物学及技学依序分别为生物学、物理学及技术科学的简称。据研究,常用汉字约为4000字,而新版《中华大词典》收字50000多个。为了作这样多字的各种组合,采用电子计算机系统操作已有可能性。组合及其研究结果宜以专著或报刊陆续出版。就专著而论,可以考虑几种方案:一是将已有的全部名词术语删掉,只出版其他组合形式。二是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认定可取的、半可取的及有启迪作用的汇集出版。三是不管已有名词术语还是其他组合形式,按笔划和部首相结合编排出版。这第三种可谓“汉字天书”。可以相信,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版,都将是有价值的,对审定工作及其创新也如此。五、加强系统性研究科技名词术语是整个科学名词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成既要遵循语言文字的规则和规律,又是有自己特点的系统。这个系统在总体和分支上,都有许多名词术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少方面存在着无序状态。这些无序状态不仅说明审定的必要性,同时通过研究又是审定中求创新的一条途径。为了这种创新,基本思路是:科技是相对的独立系统,而系统内又有各种级别的分科系统。它们各成系列而又在不同程度上横向相互关联。这些特点又都以相应的名词术语来表达,因此,名词术语也就是有系统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导致部分名词术语的不准确性、不统一性和不齐全性。而审定中求创新就侧重于填补不齐全。而为此,就须先作系列检查和横向交叉的检查,而后研究恰当的名词术语去补充。作这种检查和补充,又可分3种方式。一种是从名词术语系统的逻辑性考察。第二种是将思维投向科技研究对象,将已有名词术语与反映研究对象的程度作对比研究。这包括对象组分、结构、形态、运动、成因、条件及规律等。第三种是考虑认识主体所拥有的手段,如仪器等设备。这三种方式中最本质在于第二种。此外,还应将科技名词术语系统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名词术语系统作纵横对比和交叉研究,加强相关环节或关键处的不全性研究。作为例子,物理学和地学上都有“碳循环”名词,作横向的两者对比,它们有不同的内涵。这不仅要去审定而加于区别,而且也可以去考虑物理学上还有哪些应该研究的元素或物质的循环问题。至于地学研究元素或物质的循环则很广,包括地球上的所有元素和物质。就后者而论,又可假设分出“等时(或速)循环”“非等时循环”;“同质循环”、“异质循环”、“变质循环”;“等量循环”和“非等量循环”等。就水分循环而论,地区性循环频率有同异,这就可谓有“等时循环”和“非等时循环”;仅就纯水而论,它属“同质循环”,但如果同时还考虑它夹带的其他物质,则可谓“异质循环”;如果考虑水在循环过程受污染则可谓“变质循环”。科技上广泛应用循环一词,因此,又可以考虑地学以外,也采用相关术语。又例:学术界曾讨论过科技名词“反物质”与哲学上“物质”一词的对比研究,但科技上还采用“反物质”这一名词。这一名词与名词“物质”并列是欠妥的,因此就要寻求新的名词或给予新的规定性去反映。可以假设:仍采用物质一名为宇宙本源和总实体的最高层次的名称,其次一层次分出“正物质”和“负物质”;或者为“正质体”和“负质体”。可注意的是宜避用“反”字,如“反粒子”,就可能被理解为非粒子而只具波等性质。如果研究范围在分子层次以下的物质,则可以根据它们的传统名称和属性分别命定为“正……”和“负……”;如果在某一层次上要概括,则可考虑名为“正粒子”和“负粒子”。至于处于最高层次与微粒子之间属性相反的物质,事实上已有大量的其他命名原则去命定的,但也还存在有待补充的环节和层次。从生物学名词系列看,与动物和植物同一层次的类名就是一例,即动物和植物过渡型的生物的总类名就可考虑补充。审定中求创新是发展科技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树立相关的创新观念和积极寻求其途径。本文所述的途径只是部分而已。就前人已采用过的而论,也还有新创造文字一途。这也值得重视,今后在必要时也还可采用。为了创新,必然要加重审定机构的工作量,因此,必须在它的人员编制等方面有所增加才能保证。在这前提下,不仅有助于审定工作,而且可望有更多的创新。注释:--------------------------第46页①周硕愚:《系统科学导论》第135页,地震出版社,1988--------------------------第47页①作多少个文字交叉组合为妥,可参考《辞源》、《辞海》、《大百科全书》的名词术语的字数,但宜适当增加;有价值的再提炼或缩写,减少字数。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科学公民身份的内涵,提出科学公民身份概念是理解和评估科学与公众关系的新阶段;回顾了研究进展,提出了测度科学公民身份的初步构想;阐述了加强对科学公民身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测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1年5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第一次以科技术语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天津、内蒙、陕西等地的学者、教授共50余人。他们当中有语言文字专家周有光、叶蜚声、伍铁平等,有物理学赵凯华教授、电子学陈太一教授、自动化王子平教授等。自然科学家与汉语语言文字学专家集聚一堂,把国际术语学理论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共同探讨具有我国汉字特点的自然科学术语的理论、命名的原则和方法,这在我国还是首次。这次会议也反映出术语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属性的特点。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章综教授代表钱三强主任致开幕词。全国名委黄昭厚副主任作了《中国科技术语的规范化》的专题报告。他介绍了目前我国科技术语的现状,说明了我国科技术语审定的原则以及全国名委的审定工作规划。在两天的会议上先后有30余人发了言。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赵凯华教授,在题为《国家审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的报告中,回顾了物理学界从19世纪初以来名词工作所走过的道路,说明了物理学科学家历来有关心、重视名词工作的优良传统,直到现在一些物理学家仍然自愿组织起来每月召开例会,讨论物理学名词。报告中谈到中国物理学名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他还充分肯定了我国科技名词所走的中国化的道路,并介绍了物理学名词审定过程中力求做到准确、简明、科学性和通俗性统一的原则,以及怎样处理好专用性和通俗性关系的问题。报告还就物理学名词审定中几个订名改动较大的词作了具体说明。陈太一教授作了《从电子信息学科探讨汉字科技术语命名》的报告,他说,现代电子信息新术语的特点是数量多,诞生速度快,交叉现象多,有些可溯源,有的有任意性(如informatics等),大量使用缩略语形式。命名中要准确掌握概念;正确运用汉语复合词的组词规则;订名要简明;学科之间力求做到订名统一,但不强求统一。报告中介绍了电子学名词委员会对某些比较级术语系统命名的意见:以中文“甚、超、特、极”分别对应英文V(very),U(ultra),S(super),E(extreme)。他还建议通用名词用于专门领域,可加专业修饰词(如:信桥bridge中的“信”)。计算机技术在术语学当中的应用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类型的术语数据库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创建更先进的术语数据库是我国汉语术语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北京理工大学王子平教授等在这方面作了探索,并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具有智能前端式的自动化术语数据库(ITDBA)》的发言,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成果,例如ITDBA的总体结构;硬件环境的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对具有智能前端式总体结构的确定;ITDBA的功能和运行情况等。关于术语数据库的问题,国家技术监督局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的金万平同志作了《术语数据库及其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与分析》的发言,介绍了术语数据库研究与开发工作的特点;国内外术语数据库开发的概况及问题分析;我国术语数据库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和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建立术语数据库的基本规定”的框架。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吴鸿适教授和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田方增研究员结合审定工作分别以“论术语的缩略化”和“关于数学名词审定工作”为题开展了研究(先寄来论文提要)。研讨会得到了语言学界的支持。著名语言学家,原语委副主任周有光教授的题为“漫谈科技术语的民族化和国际化”的论文,在会上引起反响。文章介绍了日本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和外来术语的特点,即第一次是吸收中国儒家文化,吸收儒家术语。第二次吸收中国佛教文化,吸收中国式的佛教术语。第三次学习西洋文化,吸收西洋科技术语。其中第三次翻译西洋术语时又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汉字意译(创新字和利用原汉字)和音译(用片假名)。从术语民族化到术语国际化。但仍存在难懂、难记的问题。中国吸收西洋术语也经历了创造新汉字的单音节术语阶段和创造意译的双音节术语(包括双音节为基础的多音节术语)。周有光教授在对这几种方案的优劣进行剖析比较后提出逐步实行民族化和国际化兼容的“科技双术语”,以后再进一步考虑长期的术语政策。关于汉语术语民族化、国际化我们到底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叶蜚声教授在发言中提出应走“中间化道路”。他在发言中比较了按涵义(概念)订名和选用西方语言(引进的术语)的音相近的汉字订名两种方式的利弊,也说明了汉语有跨时间、跨地区和表意性的优点,他赞扬化学界学者们在吸收外来概念时采用借音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他认为我们要搞仿译,既非意译也非音译,即“要垒球(softball)不要棒球”的命名方法。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伍铁平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模糊语言学和术语学”,文章分五个部分论述,即(1)术语和非术语的界限是模糊的,(2)术语区别于非术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术语中模糊词少于非术语,(3)有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可能是精确的,即构成“模糊术语”,(4)对模糊术语完全可以采用循环定义的方法,(5)有些词在非术语用法中是同义词,甚至是等义词,但在术语用法中是精确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是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枢纽,这里汇集了一些老的术语工作者和近年从事术语工作的新生力量,他们是我国术语工作的一支专业队伍。办公室的同志们在参加、组织名词审定工作的同时注意不断提高术语学理论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这次研讨会上他们写出了10篇论文,题材广泛,内容较丰富,有一定水平。例如吴凤鸣编审的“试论我国科技术语的特征及其传统性”;卢慧筠同志的“概念体系与科技名词审定”;梁际翔同志的“汉语科技术语构词字数及有关问题初步研究”;王宝瑄同志的“中国化学物质命名中的汉字探讨”;冯宋明同志的“科技术语的主旨是概念内涵”;樊静同志的“试论汉语术语的科学命名”;李玉英同志的“漫谈科技名词订名中的几种类型”;吴俭同志的“科技术语定义浅谈”等。在研讨会上发言或提交论文的还有:国家语委高景成先生的“科技术语结合汉字、汉语的一些问题之我见”,中央民族学院语言所所长戴庆厦教授的“我国少数民族科技术语的规范化问题”,内蒙语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吉木彦的“讨论审定统一蒙古语名语术语的一般原则”,中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粟武宾的“有关术语标准化应明确的几个问题”,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陈瑞平的“科技术语审定中求创新的途径”,该所副研究员董光壁的“两个科学新词分形(ARCTAL)和混沌(CHAOS)”,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于喜海的“关于科技术语译名与审定的联想”,军事科学研究院裴景峰的“关于军事术语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刘仲林副教授“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术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王渝丽的《论海峡两岸术语的统一》等。术语学(terminology)是一门较新的交叉性学科,目前国际上已形成四个学派,即德国、奥地利学派,加拿大学派,捷克斯洛伐克学派和苏联学派,他们共同之点是都属于拼音文字。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优秀文化传统之一,随着汉字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汉字的优越性将更为人们认识。汉字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字文化圈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目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聘请了约一千六百多位各学科专家开展名词审定,国内还有很多部门的专家学者从事或关心名词术语工作。这次研讨会仅仅是术语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全国名委以后还将继续组织这样的活动。我们应该在吸收国外先进科学的同时更加注意研究总结有我国汉字特点的术语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努力为弘扬汉字文化而作出一代科学工作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经验论是女性主义对科学批判的女性主义认识论形式之一.它继承了传统经验论的一些观点,同时又对其进行改造.它将科学批判的目标指向了"坏科学",对主流科学进行修正.在知识的构想中,女性主义经验论强调通过妇女运动努力实现"好科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不可逆转的一种世界发展趋势.它是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结合着关于科学说明的一系列重要模型,分析考查了科学说明如何离不开理解:科学理解在科学说明的前提、过程以及结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资料汇编,对学术界了解西北科学考查团在新疆的活动等相关情况很有助益。因编者对这个团体缺乏了解,书中也出现一些明显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从术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着手,探讨了术语学与科学理论发展的关系,特别是探讨了普通术语学与维也纳哲学学派在科学理论发展方面的关系,由此梳理出普通术语学与以概念为基础的现代知识技术之间的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20.
默顿规范合法性的既有批判,本质上是一种非前提批判取向的批判形态。然而默顿规范合法性状况,却在根本上取决于其所依赖前提的合法性状况。故默顿规范、进而一般科学规范合法性批判,须置于对其前提合法性批判的前提之下,即须呈现为前提批判取向的批判。这既决定了默顿规范既有非前提批判不具有充分合法性和根本有效性,故须向前提性批判形态转换,也决定了科学规范批判的合法形态,必然呈现为多层级批判构成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