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继续,人们对课改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例如,关于科学课程目标,无论是理、化、生分科科学课程还是综合科学课程,都将课程目标定位于三大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此,人们有赞同,有迷惑,甚至有质疑.  相似文献   

2.
吴家睿 《科学》2004,56(6):23-25
当科学家温伯格(Alvin Weinberg)在1950年代发明“大科学”(big science)一词时,他指的是大型火箭和高能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显然,在那个时代,只有高能物理学被科学界公认为是大科学。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大科学也成为了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在《科学》上的“后基因组时代的思考”专栏就是围绕着“大科学”展开的。最近,笔者有机会读到蒲慕明教授为英国《自然》周刊撰写的一篇评论——“大科学,小科学”,感到该文提出了许多值得讨论的观点和问题。因此,笔者借此专栏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蒲慕明教授以及其他关心此事的人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世熠 《科学通报》1983,28(19):1198-1198
中枢神经系统怎样产生协调或模式运动是引人感兴趣而又尚未阐明的问题。例如关于慢或“随意速度调匀”和快或“发射”运动机制的探讨,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临床和生物力学方面的重要实践价值。“踏步自动作用”被认为是探讨中枢运动控制的较好模型。但  相似文献   

4.
1959年波普尔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英文版著作,题目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但书的内容却完全否认科学发现有什么逻辑可言,尤其反对所谓归纳逻辑。如此一来,科学发现似乎被逐出了理性的殿堂,而成为非理性的产物。当然,这种看法并非是全新的观点,有些科学史家和科学社会学家早已注意过这个问题。例如乔治·萨顿曾指出:关于科学史“至少还有三种观点:逻辑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值得更为详细地研究”,他这里也包含着对  相似文献   

5.
全国各地都在学习赵总理关于研究西方所谓“新的产业革命”的讲话精神,《世界科学》组织有关科学家座谈“开发生物技术,为四化服务”问题,这是非常重要而及时的。作为一个农业生物科学工作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有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我们的前辈在农业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在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上  相似文献   

6.
石川统先生发表于日本《科学》杂志1988年10月号上的、关于木村资生《考察生物进化》(以下简称新著)的书评,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公正地介绍了该书的内容,对中立说的解释也充满了误解。作为一名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人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石川先生的书评给人以贬低中立说的印象。该文声称:中立说所适用的是分子“无足轻重的部分”,充其量仅仅有助于“编写准确的生物年代记”。看来,这种见解如果不是由于对群体遗传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分子进化对表现型进化所起的作用知识不足,就是为了使他所谓中立说无力解释表现型进化的评价显得合理而玩弄词句.他又说:“生物的表现型进化,倒不如看作以非  相似文献   

7.
Bahm  AJ  王毅 《世界科学》1989,11(4):52-55
方法我关于科学方法本性的看法必须被看作是有待进一步检验的假设。科学方法的本性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一种研究成为科学的那种东西,不是这种研究所涉及的事物的本性,而是这种研究用以处理这些事物的方法”。“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方法”。“科  相似文献   

8.
新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理论的价值所在?如何确切地给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乍看起来,这些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重要的政治意义,然而,里根总统在竞选美国总统期间曾向公众这样讲到:“进化论仅仅是一种科学理论,一种被科学团体、组织不再认为象过去那样有效的理论。不管怎样,要是决定在学校中讲授这一理论,那我认为,同样应该讲授创世说的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6,(7):F0005-F0005
本刊上期文章《“水怪”调查》介绍了一些中外著名的“水怪”。关于这些“水怪”的传闻至今尚未得到科学上的证实。但也未被完全否定。事实上。一直以来不断地都有一些以前从未知道、甚至被认为早已灭绝的物种被发现。如此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水怪”的存在。另一方面,“水怪”在远古时期的的确确是存在过的。那么。远古时期存在哪些“水怪”?它们是怎样灭绝的?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们的?  相似文献   

10.
“科学通报”1954年10月号发表了傅乐焕的“关于黄河河源问题”一文,其中谈到清康熙四十三年拉锡探源结果认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这只肯定了元代以来所知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因制“皇与全览图”曾派人到河源测量,这些人经过实地探查,已知黄河发源于星宿海以西巴颜喀喇山东麓的“阿尔坦河”,这条阿尔坦河很可能就是“约古宗列渠”。这就是说,在清康熙四十三年拉锡探源以前,人们对于黄河正源的知识仅止于星宿海,到了康熙五十六年一些绘制地图的人到河源地区测量后,才知道星宿海以西还有一段源流,因此,使我想起了关于黄河正源知识的年代上限问题。  相似文献   

11.
知力之友     
我是一名师范生。从偏僻的乡村来到学校,使我的眼界拓宽了许多,也增长了不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能结识一位重要的朋友——《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以下简称“知力”)确实是一种相当不错的科普杂志.不仅是我,连教我的老师,以及我身边看过“知力”的人都这么认为。我的老师不仅鼓励我们认真阅读“知力”,还常和我们就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使我们学到了更多更新的知识,这还得多亏“知  相似文献   

12.
刘兵 《科学》2004,56(6):42-45
范式与平行性概念。科学,有时被定义为人类有关外部世界的系统化的知识。虽然这一定义并不完善。但在广义上还是勾画出了科学的某些最一般的特征。就科学哲学来说.对科学的定义本身就是一个将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问题。但抛开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要做出更精确的区分的困难不谈。只以那些得到人们公认的科学。例如以主流的物理学为例.还是可以看出。科学是有其特定的规范的。这种规范,或者叫范式(paradigm),按照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T.S.Kuhn)的观点,简要地说,既涉及科学所研究的问题,也涉及研究的方法。“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正如库恩自己所说的,“一方面,它是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作者托马斯·库恩,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史教授,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他的一本代表作。库恩原是学习理论物理学的,1947~1950年当研究生时,读了一些科学史和哲学著作,以后又进一步地研究科学史,逐步形成了他对科学发展史的别具一格的看法。库恩认为:过去的教科书和科学史著作往往把科学的发展描述为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一堆轶事和年表的货仓,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他指出,科学发展中除了比较平静的所谓“常规科学”发展时期外,还必定会出现“科学革命”。为了说明“科学革命”,库恩引入了“规范”这一重要概念。所谓“规范”,是指共同接受的模式、假设、规则等。库恩认为,“常规科学”之所以形成和发展,关键就在于出现了“规范”。然而,各门科学的“规范”都只能解释一定的事实,当原有的“规范”无法说明的“反常现象”愈来愈多,引起科学的“危机”时,就会爆发“科学革命”,提出新的“规范”。库恩强调,科学革命不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将引起了人们世界观的变革。《科学革命的结构》从1962年出版以来,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外报刊称为“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热潮”,把这本书誉为“本世纪的经典”。库恩提出的观点并不是全新的东西,他的一些看法和概念也可以进一步讨论。但他独到的分析,明确的观点,对于我们吸取科学史上的经验教训,掌握科学规律,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加速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有很大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刊选载的这篇《导言》,概括地说明了库恩的基本思想。以后还将陆续选载其中一些章节。  相似文献   

14.
新事实在拉卡托斯(I.Lakatos)的方法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本人却从未得出一个十分满意的关于新事实的定义;也许有人说他仅仅提出了一个新事实加几个例子的简单特性,自拉卡托斯去世以来,这种讨论就一直进行着,许多作者论述了拉卡托斯的本意,批评了他的那些定义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近来作者们相互批评的关于新事实的定义。拉卡托斯最初认为,一个新的事实“按照以前的知识是不大可能甚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同一篇文章中他主张,对一个旧事实的重新解释可以看作是一个新事实。但他又认为,这种情况即使已经发生了,有时也不会立即明了可见。  相似文献   

15.
鍾补求 《科学通报》1963,8(7):35-35
“科学通报”五月号发表了王天鐸同志的“关于羣体和羣体生理”一文,里面广征博引,多所申叙。但是讀后仍难接受他的見地。現試再来談些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一.从科学本质上看“群体生理” 1.生物的生理活动,其物貭基础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宗教之间向来紧张的关系最近似乎变得更加对立了。以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史蒂芬·平科尔(Steven Pinker)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宗教只是迷信的一种残留形式,应该被人们所摒弃;而宗教信徒们则认为:科学是虚无的,不足以使人们理解存在的奇迹。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则站在这两派中间,他试图以自己为例证明科学和宗教是可以调和的。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头人,柯林斯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领导的是一个耗资几十亿美元、旨在理解人类本质并且攻克遗传疾病的重大科研项目。然而在他的畅销书《上帝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God)中,柯林斯则着重描写了自己如何在1978年接受了基督教,并从此以后成为虔诚教徒的故事。“圣经中的上帝也就是基因组的上帝,”他写道。“他能在教堂里同时也能在实验室接受人们的膜拜。”以下是柯林斯与科学作家约翰·霍根(John Horgan,其代表作为《科学的终结》)关于信仰的一番对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期 ,当人们第一次看到地球像一个悬在空中的球体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园。从空中看到的景象给人以整体的印象 :海洋、云、沙漠、森林 ,以及一些人类活动的迹象都是整个地球系统的组成。因此 ,当科学的“地球系统”的范例被推演出来时 ,“地球飞船”就无疑地被大众所接受。而“地球系统”的概念则成为“世界变化”项目中的基础概念。在整个人类历史中 ,尤其是最近的 1 0 0到2 0 0年里 ,很明显地 ,人类只是“地球飞船”唯一的“乘客”。但现在 ,人类已从自己的“乘客”座位上走了出来 ,要作为这架飞船的“飞行员”。当我们…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物理学家或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竟然花大量时间、精力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呢?这里所说的不仅是向《科学美国人》写文章(它是供科学爱好者和其他领域科学家阅读的),也不仅是教本科生入门课程,而是真正尽力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对一般公众的讲演,来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资助主要来自公共基金。由此容易得出片面的原因:科学家要向纳税人解释自己所做的工作。若仅以此来看,便会吃惊地发现更多的科学家并不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存在着大量的重大社会问题,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洞到核竞赛和艾滋病,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科学的结果导致其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和恶化,同时很显然,没有深入的科学研究,不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们的真正危险在于构造了一个基本上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而几乎没有人懂科学和技术。这就是“治病”的“良方”(例如,在国会535名议员中,大科学家出身的人屈指可数)。但这里我想要讨论的是普及科学的其他原因,这种科学普及工作是科学家职业日程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哲学问题”编辑部按:最近两年以来,在许多生物科学的刊物上展开了关于物种与物种形成问题的争论。由于在争论的过程中发生了—些生物科学中重要的哲学问题,编辑部认为有必要在我们的刊物上封这些问题予以讨论。编辑部发表г.в.普拉托诺夫这篇论文,作为这些哲学问题讨论的开始。  相似文献   

20.
本刊上期文章《“水怪”调查》介绍了一些中外著名的“水怪”。关于这些“水怪”的传闻至今尚未得到科学上的证实,但也未被完全否定。事实上,一直以来不断地都有一些以前从未知道、甚至被认为早已灭绝的物种被发现。如此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不怪”的存在。另一方面,“水怪”的存在。另一方面,“水怪”在远古时期的的确确是存在过的。那么,远古时期存在哪些“水怪”?它们是怎样灭绝的?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们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