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剌人参叶中新配糖体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山哲也  王广树 《科学通报》1994,39(20):1870-1872
  相似文献   

2.
王德华 《科学通报》1990,35(20):1540-1540
一、理论 人参自古以来以珍贵药材闻名于世。人参皂甙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其结构和运动对探讨一系列人参皂甙与人体的相互作用、药理效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田志刚 《科学通报》1991,36(5):378-378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已经证明人参三醇皂甙(panaxatriol ginsenoside,PTGS)促进PHA激活淋巴结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e-2,IL-2)与促进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而与RNA合成无关.继而还观察到PTGS可以拮抗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X)对IL-2合成的阻断效应,而不能拮抗RNA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D)的阻断效应.同时  相似文献   

4.
对于欧洲人来说,人参是一种神秘虚幻的东两对东方人来说它是一种现实作在的宝贵药物。几千年来人参被称作是野生植物之于,据传说,人参这一植物中长在闪电击过的地方.只有“天国之火”的力量。这种植物的宝贵之处集中在根部,它根部的形状就像人的形状。人们相信人参植物的根部对人的健康有极大的作用,能使人永葆青春因此被誉为“生命之根”、“长生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相信人曼得拉草参是神创造的。他们认为圣灵在升天归去时,在地下留下像人的植物根部,把他的血液给予人类,使人类健康和长寿,当然.人参不可能是神所创造的…  相似文献   

5.
棘豆属植物中几个新的三萜皂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荣奇 《科学通报》1989,34(18):1425-1425
文献[1]我们报道了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Leguminosae)中三个皂苷成分Ⅰ、Ⅱ和Ⅲ,我们最近又从中得到四个新的皂苷成分Ⅳ、Ⅴ、Ⅵ及Ⅶ;从二色棘豆(Oxytropis bicolor Bunge)中分得一个新皂苷X,本文将一并报道它们的结构(图1)。  相似文献   

6.
张惠祥 《科学通报》1990,35(11):836-836
人参是五加科植物[Panax ginseng,Meyer,C.A.]。吉林人参中外驰名。白露时起参,长白山区散发着人参香气。对人参的优劣真伪,人们常先从体形和气味评定。本组对人参挥发性成分反复提取鉴定,确定了90余种化合物。人参挥发油的分组研究表明含有一组倍半萜类化合物,有浓厚的人参香气。这是人参挥发油的特征成分,它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植物的骗术     
在人们的认识中,自然界的植物似乎向来都是温文尔雅,不动声色。但科学家们发现,其实植物和人类一样有时候也要玩一下骗术,这是它们生存所必需的技巧或方式;一骗术大师兰花属植物是植物世界里最大的植物属,有20000多个品种遍及全世界。但它们的生存方式却各有不同,有些兰花属植物是靠散发的芬芳来吸引昆虫为它们传花授粉,而另一些兰花属植物则靠鲜艳的颜色或奇异的形状来招引昆虫。构兰生长在中国、日本、欧洲。蒙古和北美,目前,在一些地区构兰仍是野生植物。但由于人们大量的采集,这种极为美丽的植物正变得越来越少,在有些国家…  相似文献   

8.
邢邦华 《科学通报》1980,25(15):714-714
精原细胞法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始于我国.1974年曾在十一届国际癌症会议上进行过交流.国内已有报道用于筛选抗肿瘤抗菌素,但用于筛选抗肿瘤植物药尚未见报道.我们自1975年即将该法作为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的初筛手段之一,并逐步扩大应用于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的提取方面.  相似文献   

9.
杨柳 《科学通报》1991,36(7):513-513
人参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自从Gstirner开始后,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作者在人参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中,首次从人参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一个重要的神经传导递质,非蛋白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的存在,同时还首次分离鉴定了N端为Glu并以γ-羧基形成肽键的几个寡肽.本文报道GABA的分离与鉴定及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氨基酸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海陆相三叠-侏罗纪之交重大地质生物事件的探究无不依赖于对地层格架和动植物化石多样性的深入研究.我国广东地区广泛发育的海陆交互相三叠-侏罗纪沉积是华南早中生代重要的含煤地层.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本区早侏罗世含海相动物化石的金鸡组一直没有植物化石的公开研究记录,制约了对该地区侏罗纪植物化石系统学和多样性的了解与认识.本文报道近年来在深圳大鹏半岛南澳地区金鸡组发现的一批重要植物化石标本,初步查明了其分类学属性、保存状况和多样性特征.该植物群以形态保存密集、羽叶和茎干连生、本内苏铁叶化石与生殖器官化石Williamsoniella同时保存等为特征,代表了一个以本内苏铁植物耳羽叶(Otozamites)为主导的早侏罗世植物群落.这批植物化石不仅代表深圳地史时期植物群的首次发现,也是广东和珠江三角洲(岭南)早侏罗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对这些植物化石材料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广东早中生代含煤地层的对比,加深对华南三叠-侏罗纪转换时期植物化石多样性演变的认识,为深入探究该地区古生态、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提供陆生植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李止正 《科学通报》1980,25(17):802-802
植物缺Mo对NR活性有显著影响,在缺Mo的植物组织中,NR活性极低或者没有活性.当前在体外使NR恢复活性亦有一些研究.Hewitt、Ketchumm报道,在缺Mo的植物组织中只形成NR的脱辅基蛋白(apoprotein),因而没有NR活性.加Mo于缺Mo的培养液  相似文献   

12.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能够杂交吗?如果采用常规的有性杂交的方法,不可能使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杂交.如果采用传统的嫁接技术,也不可能成功.这是因为双子叶植物有形成层而单子叶植物没有形成层,并且两者亲缘关系很远,如将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嫁接在一起,接穗会很快死亡.如果采用细胞融合和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成功的可能性在目前也是非常渺茫的.至今还未见到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细胞融合获得杂交植物的报道.如果采用基因体外重组的方法,实现单子叶植物  相似文献   

13.
王鑫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10,55(8):675-683
虽然已有很多关于麻黄科化石的报道, 但是其作为整株植物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见. 正是由于对于部分保存的化石材料缺乏信任, 通过DNA序列分析来研究麻黄的现代生物学家怀疑麻黄的早期起源进而提出了麻黄的近代起源说. 为了进一步增进对麻黄植物历史的了解, 报道了来自辽宁省早白垩世义县组整株保存的麻黄化石——洪涛麻黄(新种). 这些化石具有麻黄的典型特征, 如灌木习性、交互对生的分支方式、带有珠孔管的顶生雌性单位. 这些整株保存的化石为麻黄的早白垩纪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有助于消除目前关于麻黄起源时间的争议, 并对人们了解麻黄科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态和演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田志刚 《科学通报》1991,36(2):143-143
人参三醇皂甙(panaxatriol ginsenoside,PTGS)是人参总皂甙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我们已经证明人参总皂甙对小鼠各种免疫效应细胞具有调整效应,同时还证明PTGS的免疫调整效应部分是通过IL-2和γ干扰素介导的。最近,我们观察到PTGS促IL-2、γ干扰素和其它白细胞介素(IL-1,IL-3,IL-4,IL-5,IL-6)诱生过程中蛋白质合成(~3H-Leu掺  相似文献   

15.
杨小菊  张武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10,55(32):3158-3161
简要报道辽宁北票长皋乡侏罗纪髫髻山组的一块保存有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解剖构造的真蕨类紫萁科植物化石. 标本为一块高约50 cm、直径35~41 cm的柱状体, 其中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和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等器官. 通过对茎的切片观察发现该化石应为紫萁科的Ashicaulis. 紫萁科的根茎化石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辽西及周边地区的中生代地层中时有产出, 但同时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的紫萁科化石迄今还未见报道. 这样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化石对正确恢复地史时期紫萁科植物的整体面貌, 全面研究这类植物的生物学性质、形态演化以及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都提供了重要和可靠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吕玉平 《科学通报》1994,39(6):576-576
黄瓜花叶病毒(CMV)是一种正链RNA病毒,在全世界分布很广,至少可侵染85科365属中的757种植物.将经过改造的CMV复制酶基因导入植物,可获得比导入外壳蛋白基因等抗性水平高、时间长的工程植株.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国株系CMV复制酶基因的克隆及其核苷酸序列,构建了3’末端不同长度缺失的植物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7.
陈季楚 《科学通报》1988,33(24):1899-1899
早在60年代,Boe等、Pittman等及Murr等曾报道磁场能加快植物成熟及生长,但随后,磁场对植物的生物效应报道较少。本文报道了外磁场对由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磁效应的原理及潜力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8.
朱培坤 《科学通报》1984,29(21):1344-1344
1980年A.Polson等报道了植物病毒鸡蛋蛋黄免疫球蛋白(IgY)的工作(Immonological Communieations,9(1980),475~514),由于饲养鸡比饲养兔、鼠等动物要容易得多,收集鸡蛋的过程较为简单,从鸡蛋中提纯IgY得率较高,因此,制备植物病毒IgY  相似文献   

19.
陈化马铃薯切片交替途径运行与产热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江祁 《科学通报》1995,40(22):2086-2086
植物线粒体区别于动物线粒体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植物线粒体具有一条对氰化物等细胞色素途径抑制剂不敏感的抗氰交替途径.这条途径的发现最早是与天南星科植物开花时其佛焰花序的大量产热联系起来的,并根据植物产热与否分为产热植物(thermogenic plants)和非产热植物(nonthermogenic Plants).产热植物在开花期间的大量产热现象已有许多报道,并且已证明这种产热是内源水杨酸诱导抗氰交替途径的运行所致,同时外源水杨酸处理也可诱导  相似文献   

20.
小G 蛋白Ran 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佩伟  齐洺  任海云 《科学通报》2011,56(30):2472-2477
Ran(Ras-Related Nuclear Protein)作为小G 蛋白家族的一类, 具有GTP 水解酶的功能, 在细胞内行使“分子开关”的作用. 利用酵母和脊椎动物细胞的研究结果表明, Ran 参与细胞间期的核质运输、细胞分裂前期的纺锤体组装和细胞分裂末期的核膜重建等过程. 虽然在高等植物细胞中, 关于Ran 功能的研究报道还十分有限, 但是近来利用不同模式植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种植物细胞中, Ran 都参与了与细胞周期进程相关过程的调节. 此外, 也有研究表明Ran还影响生长素信号通路. 因此, Ran 蛋白在动物及植物等不同物种之间的功能具有一定保守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