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本文论述的是康熙时期对西藏地方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加强过程,阐明了清朝中央政府如何成功地将和硕特蒙古势力逐出藏地,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藏区直接管理的内在机制与外在原因,很细微地分析了每一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胧去脉,时全面了解清初治藏政策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杨遇春是我国清代中期的著名军事将领,其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维护清代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以寡击众、出奇制胜;剿抚兼用、降低成本;围点打援、犁庭扫穴;身先士卒、驭兵有法;自创阵法、锻造劲旅等五个方面对其军事才能作较为详细的论述,有助于加深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藏兵营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藏军的发展和西藏地方的稳定,因此在清代西藏地方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藏兵营制经过乾隆(1736—1795)末年福康安的建立和道光年间(1821—1850)琦善的进一步变革后成为清廷治藏的基本制度之一,为藏军的日常运行提供了基本的制度规范。藏兵营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构成了清代治藏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大加强了清代中央政府维护西藏地方稳定和安全的实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清代前期推行藏传佛教治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着重论述了“康乾盛世”的清朝皇帝对这一治策的运用,清初推行这一治策,主要是通过打蒙藏上层的牌取得成果的,清代册封达赖喇嘛的策略,即体现出清朝政府有效管理西藏的一项重要制度“。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也!”清初藏传佛教治策对于怀柔蒙古产生了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茶马古道文化如同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一样,它是和而不同的。清代咏藏诗证明:北、中、南茶马古道文化丛是涵化了的唐、蜀和藏文化丛。循文化地理学阐释,形成三种文化丛的缘由大致可归纳为民族类聚、区域方位、主地标、区域政治文化主阵地四大因子。清代咏藏诗的纪行游踪特征与茶马古道文化线性特征趋于一致,说明两者之间渊源颇深,这为着力打造“茶马古道文化长廊”提供了除地理学、考古学等传统方法之外的另一种视角,即文学路径。底蕴丰厚的清代咏藏诗,无疑会令茶马古道陡增几分书香气息,为茶马古道文化赋予诗书气质。  相似文献   

6.
法治化是新时代西藏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藏是顺应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必然要求,是在西藏全社会实现良法善治、合作共治的基础性工程。文章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藏促进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探索全面推进依法治藏同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互构逻辑,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藏促进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多维路径。指出西藏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依法治藏工作,法治理念和模式在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中深入人心,为西藏高质量发展与长治久安给予有力的法治保障,为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7.
清朝末年,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农耕时代,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列强面前,显得贫困落后,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中采取屈让、赔款的软弱姿态。在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西藏前夕,临危受命的驻藏大臣文硕抱着抵御外侮、整顿西藏地方政务的决心,坚定支持西藏上下抗击英军的正确主张,反遭革职处分。这对西藏人民抗英斗争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新上任的驻藏大臣升泰真实执行清朝政策的退让政策,导致抗英斗争以失败告终。文章就文硕在危难时期的治藏态度、防御措施、革职原因及其革职后对西藏地方局势的影响作出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清朝末年,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农耕时代,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列强面前,显得贫困落后,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中采取屈让、赔款的软弱姿态.在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西藏前夕,临危受命的驻藏大臣文硕抱着抵御外侮、整顿西藏地方政务的决心,坚定支持西藏上下抗击英军的正确主张,反遭革职处分.这对西藏人民抗英斗争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新上任的驻藏大臣升泰真实执行清朝政策的退让政策,导致抗英斗争以失败告终.文章就文硕在危难时期的治藏态度、防御措施、革职原因及其革职后对西藏地方局势的影响作出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冠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典章制度。清代统治者在坚守满族服饰旧制的基础上,参照汉族冠服制度,逐步确立了既不失满族习俗礼仪,又饱含汉族服饰特性因子的清代冠服制度。  相似文献   

10.
从清代乡试阅卷官员的任用程序和政府对阅卷时间的限定这两个角度,分析由于考官素质得不到保证及阅卷时间的紧迫,决定了科举制度下阅卷结果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正。  相似文献   

11.
王曾瑜所著《金朝军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术界对金朝军制研究的不足,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这部著作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是缺乏头绪,使人有敷衍成篇的感觉;其次是尊重历史事实不够,妄加臆测的情况相当严重;复次是引用史料虽多,但在运用上有许多不够妥当之处;第四是书写欠规范,错别字和标点等方面的问题更是不少.为此,文章一一加以列举,并作出评论,希望对该书的作者和读者都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清代入藏驿站及西藏地方内部驿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官方文书传递、官役公务往来时的食宿交通,以及与军事物资的运输有关的邮驿体系,伴随着清王朝走完了它的全部历程,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代所制定的一整套的邮驿制度,与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法制制度一起对国家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清朝政府为管理边疆地区,建立了一整套的行政体制,在西藏建立了驻藏大臣制度,与此同时,也建立了邮驿体制,这是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政治、军事和经济联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晚清河南的军事改革从同治六年(1867)开始,到清末新政时期全面展开,在武器近代化、兵制改革和近代军事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这方面的历史,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整个晚清近代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西藏的近现代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清朝中央政府为挽救西藏首先发起了近代化改革,接着以十三世达赖喇嘛和龙夏以及西藏革命党进行的近代化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取得了民族解放,而且还摧毁了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西藏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总结和评述这一历史过程和经验教训,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前期,清朝逐步实现了大一统,并形成了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彼时,无论是直省地区还是藩部地带,皆是清朝的领土。在清朝统一和治理西藏的过程中,地处直省边缘、同西藏接壤的四川地区,成为清朝经略西藏的依托,在军事支撑、行政支援、后勤保障、交通联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下直省和藩部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通过对清代二元并存疆域结构及四川在西藏经略中作用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清朝治理西藏的经验和得失。  相似文献   

16.
试论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中央王朝,在治理西藏的过程中,根据西藏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清朝末年,54名驻藏大臣在如何反对外国侵略的问题上,由于清朝中央政府确定的对外“妥协退让”的政治策略,使驻藏大臣在执行中央“妥协退让”政策上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坚决抗英出现了严重裂痕,这不仅给英、俄帝国主义挑拨离间,培养民族分裂势力提供了历史契机,而且也使坚决抵制外国侵略的西藏地方政府一度产生过向外寻求政治依靠的倾向。后来,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为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挽救危局,让驻藏大臣在西藏推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这种改革又影响和威胁到达赖喇嘛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入侵的角度入手,分析和阐述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永文  德萨 《西藏大学学报》2005,20(2):15-23,31
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近代报纸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清王朝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政府的腐败必然导致强敌对主权的践踏或领土的侵占。在清王朝的衰败过程中,西藏也成了英、俄等国家觊觎的对象。晚清众多的报刊对与西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而这些报刊中《神州日报》及时报道关于西藏的重大政治事件、全面介绍政府的筹藏方略及其民间对西藏问题的关注、转译外国报纸对西藏问题的介绍。梳理研究这些报刊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舆论导向、批驳现实中分裂西藏的错误舆论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18.
自1951年5月23日与中央政府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以来,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西藏已由一个政教合一的、落后封闭的封建农奴制社会逐步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章以1989年、2008年为时间节点,分三个阶段,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视角出发,就西藏和平解放60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历史梳理与学理分析,以深化认识西藏经济社会的区域性与民族性发展规律.进而助推西藏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就清代治理、经营西藏的总体历史经验而论,清末西藏新政应该说是一次比较有声有色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藏地区长期以来停滞不前的局面。然而,从总体上看,清末西藏新政又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而失败的结局又给我们诸多启迪。文章即从清末西藏新政的背景动因、运作结构和体制传统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