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报道影响Hb-SDS-Ag聚合物水凝胶性质的因素及生色过程。研究表明,Hb-SDS-Ag聚合物水凝胶体系的吸光度A随体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聚合物水凝胶体系的旋光性随反应温度、加热时间的变化较复杂。显色过程表明先随反应加热时间、pH增加而加深,后随时间、pH的增加而变浅;而随Ag(NH3)2+浓度增加显色深。说明该体系为化学键合的凝胶体系,微粒的粒径亦随之变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扩链剂嵌段聚氨酯合成及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五种不同扩链剂的聚氨酯,用凝胶渗透色谱,差热分析,动态力学温度谱,广角X射线衍射等手段,讨论了不同扩链剂对聚合物分子量,动态力学性质,热性质,力学性质和聚合物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紫外光交联技术制备可原位成型的N-丙烯酰氨基葡萄糖(AGA)/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PEGDA)水凝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考察凝胶成型过程中AGA/PEGDA体系组成的变化,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了冷冻干燥凝胶的化学组成和表面形貌,同时考察了光引发剂质量浓度、AGA和PEGDA用量对水凝胶溶胀率和交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葡萄糖单元被成功引入到PEGDA凝胶网络中;光引发剂质量浓度为0.6g/L时,AGA/PEGDA体系的交联产率最佳;AGA用量增加会引起体系交联产率下降,而随PEGDA用量增加,体系交联产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AGA和PEGDA用量的增加都会导致凝胶溶胀率下降,AGA用量的增加还将使凝胶表面出现皱褶.  相似文献   

4.
以含偶氮苯的三硫酯作为RAFT试剂,将N,N-二甲基丙烯酰胺通过RAFT本体聚合制备了光敏性的端基含偶氮苯的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并通过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对PDMA-AZO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PDMA-AZO聚合物在水、乙醇、三氯甲烷中的光敏性研究表明,PDMA-AZO聚合物在以上三种溶液中都能够进行快速、可逆的光致顺反异构反应,80 s达到光稳态。  相似文献   

5.
报道影响水凝胶性质的因素及生色过程。研究表明,BSA-SDS-Ag聚合物水凝胶的吸光度A和电导率δ均随体系pH.Ag(NH3)2^ 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而变化。A除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加之外,其它因素无前一平台;但δ的变化确较复杂。显色过程表明随Ag(NH3)2^ 浓度增加而加深,亦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加深,说明该体系为化学键合的凝胶体系,微粒的粒径亦随之变大。  相似文献   

6.
以线性环糊精聚合物(PCD)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反应制备可光聚合的PCD-g-GMA大单体,再加入不同量的共单体丙烯酸及丙烯酰胺,采用光聚合技术制备pH敏感水凝胶.本文对水凝胶的溶胀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初步探讨了对甲基橙及碱性品红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凝胶具有PH快迅响应及能更好的包合碱性品红染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P(AAm-co-NIPAAm-co-DMAA)三元共聚水凝胶和P(NIPAAm-co-AAm)/PDMA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水凝胶。研究了两种水凝胶的温敏及溶胀性能,并考察了DMAA含量对两种凝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Am-co-NIPAAm-co-DMAA)三元共聚水凝胶和P(NIPAAm-co-AAm)/PDMA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水凝胶都具有热缩温敏性,DMAA的摩尔分数增加(7%~22%),两种水凝胶的LCST从40℃升高到45℃;三元共聚水凝胶平衡溶胀比(SR)由8.33提高至14.50,IPN水凝胶平衡溶胀比(SR)由5.61提高至11.66;两种水凝胶都能在30min内达到消溶胀平衡,并且失水率在80%左右。IPN水凝胶的凝胶形态稳定性较三元共聚水凝胶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以壳聚糖水凝胶为基质的温度敏感型、可注射、并能够在体内生物降解的新型皮下埋植制剂,考察了该制剂中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体外释放规律。为降低该类药物的释放速度,首先利用溶剂非溶剂法,以生物可降解的聚羟基丁酸酯为骨架,制备了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的微粒。在优化配比下,微粒收率达90%以上,包封率95%左右;然后将微粒温敏型水凝胶耦合制成复合给药系统。药物微粒化与温敏型水凝胶的耦合有效地控制了药物植入初期的“突释”问题,并将药物的释放周期延长至将近10个月。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引发聚合技术,选取合适的光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AM)反相微乳液聚合。用UV光引发AM/水/白油/(Span80+OP-10)体系聚合,所得聚合物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达10^6.考察了光引发剂类型及质量分数、单体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和聚合时间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到了光引发合成聚合物的较优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法鉴定出所得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PAM)。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RAFT)聚合制备一种酸解离温敏性嵌段聚合物水凝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130)-原酸酯-聚乙二醇90-原酸酯-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130),命名为POP,并研究其作为药物载体对化疗药物阿霉素(Dox)的释放以及对肿瘤的治疗效果。采用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对POP聚合物的结构及分子量进行表征;采用旋转流变仪分析水凝胶的温敏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水凝胶的微观结构,并进行酸解离性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水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研究水凝胶对小鼠体...  相似文献   

11.
纳米粒子制备中的高分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氧化钴纳米粒子.研究了高分子(β-环糊精、糊精、聚乙二醇-600、聚乙二醇-4000等)对溶胶的稳定性、荧光特性和CoO纳米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高分子可以使溶胶的稳定性增大,纳米粒子的粒径可以控制在很窄的范围内(其中以β-环糊精的效果尤为显著);溶胶的荧光光谱因使用的高分子不同而发生紫移或红移.  相似文献   

12.
利用导数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在pH=7.40,离子强度I=0.013 1 mo.lL-1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浓度为1.5×10-5mo.lL-1的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当SDS浓度小于5×10-4mol.L-1时,三种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的极性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当SDS浓度大于5×10-4mol.L-1时,苯丙氨酸(Phe)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稍有增强,而酪氨酸(Tyr)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增强后稍有减弱,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根据这些氨基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的变化,可以判断BSA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不同性质表面活性剂修饰的聚乳酸纳米粒(PLA-NPs),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比较了不同性质表面活性剂修饰的PLA-NPs的稳定性;以5-氨基荧光素(5-AF)为模型药物,研究了4种不同性质表面活性剂修饰的PLA-NPs在pH值为7.4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的药物释放行为.结果表明:PLA-NPs的稳定性与表面活性剂性质密切相关;SDS,Poloxamer 188和BSA修饰的PLA-NPs具有相似的体外药物释放规律,其药物释放曲线呈现明显突释效应;CTAB修饰的PLA-NPs则呈缓慢持续释放,且药物释放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表面活性剂性质对PLA-NPs稳定性和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钛酸四丁酯、硝酸银和吡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银/聚吡咯/二氧化钛(Ag/PPy/TiO2)复合纳米粒,考察了PPy单体用量、原料配比等因素对制备复合纳米粒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仪(FTIR)等测试方法对复合纳米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PPy/TiO2复合纳米粒具有棒状的核壳结构,聚吡咯包覆在Ag和TiO2纳米粒子的表面。  相似文献   

15.
异烟肼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异烟肼(INH)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表明,INH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通过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证明这种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机制,INH和BSA形成了1∶1稳定复合物;考察不同温度和酸度下的猝灭作用,进一步证实其静态猝灭行为和疏水作用机制.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INH与BSA的相互作用使蛋白质的分子构象发生变化,而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两者的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以质量分数为0%,3%,20%微米尺寸的SiO2粉末与微米尺寸的Ag粉末形成混合靶材,利用脉冲激光气相蒸发-液相收集控制合成Ag及Ag-SiO2纳米复合颗粒.采用透射电镜、X光衍射、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对制备样品的形貌、组织结构及其合成机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Ag-SiO2纳米复合颗粒外观呈球形,主要粒径在15~25 nm范围,Ag-SiO2纳米复合颗粒具有比单相Ag颗粒更好的分散性;Ag-SiO2纳米复合颗粒呈混合复合结构,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纳米复合颗粒的光谱吸收峰出现了蓝移现象,SiO2复合具有调节纳米Ag颗粒光学性能的功能;液相中的乙二醇起到了原位分散纳米复合颗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Two synthetic techniques for colloidal gold particles was improved by using SDS. And colloidal Au particles of mean diameters between 5 and 14 nm are synthesized, that exhibit improved monodispersity relative to previously published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 molecular structure of surfactants and different electrons distribution arising from colloidal small sizes and high surface/ volume ratio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a complex between SDS and Au3+ (and Au atoms ) during synthesizing colloidal gold nanoparticles and as a stablizer for Au particles, SDS can prevent their further growth. So the colloidal gold particles is monodispersize and more steady. But other surfactants don't affect the process of synthesizing gold nanoparticles because of their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different from SDS. Gold nanoparticles have considerable bioaffinity and can be applied to study the adsorption of proteins or polypeptides.  相似文献   

18.
表面活性剂与纳米SiO2作用下聚合铝的絮凝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NTU高岭土原水中,溶入低浓度溶解性有机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投加聚合铝PAC与新型水处理剂-纳米SiO2稳定分散液进行动态混凝实验与静止沉降实验.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分形理论,对SDS与纳米SiO2作用下PAC的絮凝特性与絮体分形结构的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存在SDS时,高岭土颗粒表面ζ电位增加.SDS在颗粒表面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iur方程;PAC对无机颗粒的去除效果明显,但对SDS的表观去除率较低.SDS阻碍絮凝初絮体的形成.纳米SiO2使颗粒表面ζ电位增加,对无机颗粒处理效果较差,但对去除有机物有利.絮凝机理主要是吸附架桥;助凝剂纳米SiO2能促进PAC对无机颗粒与SDS絮凝,处理效果显著.悬浊液中絮体粒径大,有效质量密度增加,沉速加快,分维值下降.  相似文献   

19.
通过提取制备猪带绦虫、猪囊尾蚴虫体、猪囊虫囊液、多房型束球绦虫、肝片吸虫、细颈囊尾蚴、细颈囊尾蚴囊液和羊绦虫等8种寄生虫抗原,运用SDS-PAGE电泳法比较各种抗原的蛋白质的组成,不连续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猪带绦虫、猪囊尾蚴虫体、猪囊虫囊液、多房示绦虫、肝片吸虫、细颈囊尾蚴、细颈囊尾蚴囊液和羊绦虫等几种抗原的蛋白质在凝胶中分别有31,23,18,17,21,22,8和24条带,分子量在13kD-134kD之间,8种抗原的电泳带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特异性,其抗原的共同蛋白质亚基带的分子量为63kD,38kD和24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