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柄瑶是瑶族的一个较小支系,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浪平镇平山村的五个自然屯.平山木柄瑶服饰是木柄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濒临消失.本文综合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及文献分析法,以平山木柄瑶服饰为研究对象,深入调研服饰文化的现状,探讨木柄瑶民族服饰文化保护的价值,以期引起社会对濒临消失的木柄瑶服饰的...  相似文献   

2.
白裤瑶人死后,一般不立即下葬,而要等到秋冬时节,举行砍牛、打铜鼓等仪式之后才下葬。葬礼规模无论大小,在悲哀的气氛中都可见喜庆的色彩,其葬礼的过程充分表达了白裤瑶人对灵魂归宿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铜鼓以及铜鼓文化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在今天,这记载了中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兴衰成败的铜鼓以及铜鼓文化却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遭遇着生存的危机.认识到保护和发展铜鼓文化的重要性是必要的,我们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使铜鼓文化的辉煌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4.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根据调查资料可知,目前我国使用铜鼓的民族有壮、布依、水、侗、苗、瑶、彝、佤等民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南方各省(自治区)共有一千多而铜鼓,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两省(自治区)。广东、贵州、湖南次之。这些铜鼓大多数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收集的。解放后,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发掘了一批铜鼓。这不仅是我们研究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历史的宝  相似文献   

5.
铜鼓以及铜鼓文化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在今天,这记载了中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兴襄成败的铜鼓以及铜鼓文化却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遭遇着生存的危机.认识到保护和发展铜鼓文化的重要性是必要的,我们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使铜鼓文化的辉煌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6.
歪寨是贵州省安顺市幺铺镇境内的布依族村寨,歪寨藤甲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传说中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征南中孟获的藤甲军。歪寨藤甲文化包括藤甲编织、铜鼓藤甲舞、藤甲祖神祭祀等内容。歪寨藤甲文化是历史留给贵州和世界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得到保护和传承,对歪寨藤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应从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的保护机制;加快非遗申报工作,建立歪寨藤甲文化数据库,把藤甲文化融入旅游,开发藤艺产品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众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铜鼓是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是沟通人神的祭器,类似于古代中原的铜鼎。铜鼓又是娱神娱人的乐器,还是指挥军阵的响器……可以说,铜鼓是名副其实的"大器"。20世纪后半叶,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铜鼓日渐式微。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复兴,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在此种背景下,该书的作者万辅彬以"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为题,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立项。  相似文献   

8.
彝族烟盒舞起源于原始的狩猎祭祀,与彝族“跳乐”、“跳弦”等民间舞蹈同源异流。彝族进入农耕社会后,烟盒舞开始以高梁杆、牛皮、铜鼓为乐器,加之与彝族男女青年“吃火草烟”相结合,逐渐形成有固定套路和配器的民间舞蹈,并由单一向综合性、复合性演变,成为深层彝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2002年韦冬萍等在对76面越南出土铜鼓及18件相关物件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时,用电子探针的方法进行了成份分析,但只作了单点测试.2005年孙淑云等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无标样定量法对75面越南铜鼓及越南出土的13件其它相关器物样品进行了成份检测,结果显示与中国广西、云南出土铜鼓相比成份基本相同,但广西、云南铜鼓中锡青铜鼓占的比例高于越南铜鼓.而含砷铜鼓越南较中国数量多而且集中出土于平定.金相组织检测结果显示,越南铜鼓金相组织与中国铜鼓相似.从技术角度进一步提供了中、越古代铜鼓文化的交流传播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献中关于铜鼓传说的记栽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铜鼓来历的传说;一类是反映铜鼓神奇、灵异的传说。民间对铜鼓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伏波造鼓、诸葛造鼓和孟公造鼓,这些传说和历史关系密切,反映了西南人民对马援、诸葛亮及孟获三位有功于他们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怀念。关于铜鼓神奇、灵异的传说则反映了古时岭南人民对铜鼓的崇拜。  相似文献   

11.
壮剧艺术主要产生、发展于右江、驮娘江、西洋江和清水江流域,主要分布于广西百色市的德保、靖西、田林、凌云、乐业、西林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等县,在这块土地上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回、彝、仡佬等民族。壮剧除了具有一般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活态性特征外,由于壮  相似文献   

12.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3,(5):F0002-F0002,F0003
乐业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东南麓,东北与河池市天峨、凤山两县相邻,东南依凌云县,西南与田林接壤,西北与贵州省的册亨、望谟、罗甸三县隔红水河相望,全县面积2617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汉、瑶、苗、布依、彝、仫佬、仡佬、京、水、侗等11个民族。  相似文献   

13.
用国际视野对越南东山铜鼓和东山文化重新考察 ,可以看出 ,东山铜鼓以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铜鼓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参与铜鼓分类是无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14.
白裤瑶民族的经济十分落后,发展经济是摆在他们面前很紧迫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白裤瑶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如何在发展中继承白裤瑶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其民族精神、保护其民族的生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白裤瑶民族的现状,指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分析发展与继承的关系,探讨一个新的发展民族经济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用人类学变迁理论来阐述铜鼓社会功能的变化,及铜鼓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的使命和意义,展示了铜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说明历史上社会的变迁使铜鼓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16.
越南铜鼓和其他器物成份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韦冬萍等在对76面越南出土铜鼓及18件相关物件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时,用电子探针的方法进行了成份分析,但只作了单点测试.2005年孙淑云等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无标样定量法对75面越南铜鼓厦越南出土的13件其它相关器物样品进行了成份检测,结果显示与中国广西、云南出土铜鼓相比成份基本相同,但广西、云南铜鼓中锡青铜鼓占的比例高于越南铜鼓,而舍砷铜鼓越南较中国数量多而且集中出土于平定.金相组织检测结果显示,越南铜鼓金相组织与中国铜鼓相似.从技术角度进一步提供了中、越古代铜鼓文化的交流传播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在保护中开发广西南丹县白裤瑶风情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南丹县将发展旅游业提上日程,独特的瑶族支系——南丹白裤瑶,作为南丹的垄断性资源也被提上了开发民俗风情旅游的日程上来.如何在保护中开发白裤瑶,使得白裤瑶避免在旅游中很快被外界文化侵蚀,维持旅游发展,是当前南丹县发展旅游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也是本篇致力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广西热带北界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热带北界的划分实质上是地球表面地理系统中自然区域(地带)的划分,所采用的区划指标必须全面地反映自然区域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渐变性特征。本文运用详尽的景观观测资料,分析了广西自然植被、农业景观、土壤等典型景观的空间变化,确定出热带具体北界:东起梧州浔江谷地北缘,沿大瑶山东南部,经莲花山、大明山、武鸣盆地北缘山地,向西接右江和红水河分水岭,到田林一带与金钟山(云贵高原)相连。  相似文献   

19.
该书的编著者万辅彬、蒋廷瑜等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铜鼓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掌握了可观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故此次出版的《铜鼓》图文并茂,较全面、完整地论述了铜鼓的民俗。该书分为:铜鼓的起源和发展、铜鼓的传说、铜鼓的主要类型与特点、铜鼓  相似文献   

20.
经调查,中国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共发现12面铜鼓,包括黑格尔Ⅰ型铜鼓11面,黑格尔Ⅲ型铜鼓1面,大都未经科学发掘.柬埔寨人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开始使用铜鼓,很可能是越人最初将铜鼓带入柬埔寨.高棉文明深受中国及越南北部的铜鼓文化的影响,但未能持久;真腊王国时期,高棉人高度印度化,婆罗门教和佛教对高棉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