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研究海外中国典籍译本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国内对于这些“走回来”的海外中国典籍译本的研究中,出现外文汉译错误,影响学者们对译本正文本的研究。在英译本《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英译本》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译者名、书名和题记等副文本的汉语翻译出现错误。分析原始文献,正本清源,并基于副文本的理论视角,指出这些汉译错误与译本原文所体现的译者翻译思想相背离,以此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2.
宗教典籍翻译的影响,使西方译论中长期存在着关于“忠实”问题的讨论。F·阿莫斯(FloraAmos)在《早期翻译理论》中表示,翻译理论史都不是“清晰可辨、依次进行的发展史”,译者往往忽视了或根本不知道前人的相关著述,早期译者对“忠实”、“准确”甚至“翻译”一词含义的界定往往相差很大。因此,这类问题的争辩注定“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3.
运用阐释性翻译理论,以《满都莫日根》英译文本为例进行论证分析,从音乐性、视觉性和直接意义等方面说明阐释性翻译理论对中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启示,指出其翻译理论为中国民族典籍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5.
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将文本类型分成“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并针对其交际功能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通过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探究其与翻译目的、翻译标准及翻译策略之间的紧密联系,并结合旅游文本英译例文,论证文本功能对翻译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征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47-1151
近些年,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典籍的外译研究颇多,但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中国典籍外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并树立积极、全面的中国形象,因此对典籍原文本、译者主体和翻译策略三个重要元素的选择都应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为根本。  相似文献   

7.
“双招双引”是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重大项目的招商与建设,天下英才包括外国人才的引入,对于枣庄市新一轮高质量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首届“外国专家枣庄行”活动的翻译为切入点,结合大量真实语料,分析了枣庄市“双招双引”外宣文本(主要包括城市推介文本、枣庄市企业外宣文本以及“双招双引”各项优惠政策文本)的文体特点;进而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双招双引”外宣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提高外宣文本的英译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枣庄市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以及实现“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大局。  相似文献   

8.
:“撵城隍型”故事是城隍信仰的衍生物 ,在我国民间流播极广 ,充分表达出底层民众对神鬼世界的大胆怀疑和对封建社会官吏的强烈不满。本文通过古代典籍文本和当代采风记录文本的梳理和比较 ,大致勾勒出该类型故事群的流变轨迹 ,并简要分析了故事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译可译,非常译”和“传神达意”是汪榕培提出的中国典籍复译理论和典籍翻译标准,是汪榕培典籍翻译实践的理论总结。从理论渊源上看,“译可译,非常译”来自中国的道家典籍《道德经》,“传神达意”主要来自中国的传统画论和“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理论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从理论本质上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典籍复译找到了理论依据,“传神达意”则是中国传统画论与传统哲学结合起来产生的新译论;从理论运用角度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当下的典籍复译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传神达意”作为典籍翻译的标准,还有模糊之处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使用翻译软件和语料库改进翻译教学,提高翻译质量的各种具体办法。重点借助WordNet3.0中的同义词库搜寻同义词和相关词汇对“crack”的词性,主要词义,不同文本中“crack”的使用频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使用Goosle调查词组搭配是否地道常用,某些语法结构是否正确常用。依此揭示“crack”的真实用法和使用规律。旨在帮助译者选择在特定文本中“crack”的准确意义,排除歧义,提高翻译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叶海霞 《科技信息》2008,(9):163-163
本论文主要引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视界融合”的理论,展示文学翻译中译文的形成是译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在“效果历史”中实现的融合。揭示了文学文本意义的自律性和开放性,文学文本阐释的动态性和循环性,给文学翻译及其评判标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译文和原文一样,是意义存在的方式,是一个提供交流和对话的不可能被穷尽的意义世界,译文是在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中重新再现了原文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2.
借鉴芬兰著名民俗学者劳里·航柯教授的“民俗过程”理论,从民族典籍的翻译、研究和传播的整体过程角度切入,讨论民俗过程的国际化传播路径。通过“典籍翻译”、“民族典籍翻译”等篇名关键词搜索2006年至2016年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获得相关论文数据和综合信息,总体分析中国少数民族典籍对外翻译工作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尝试提出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出版发行座谈会”不仅是为庆贺韩家权教授研究团队编译著作《布洛陀史诗》出版发行和获得“山花奖”的一次座谈会,更是学界多领域、跨学科专家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经典文化传承与翻译研究的一次专题学术研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外语界和翻译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积极对外翻译壮族文化典籍.《布洛陀史诗》的出版发行、荣获大奖和座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民间文学创作和民族典籍对外翻译的新纪元,对壮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文化传承和广泛传播并走向世界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必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性交际行为。旅游文本翻译应冲破传统理论“等值”概念的束缚,从文本的“目的性”入手,追求功能上的“等效”,而非字面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5.
首发学术论文的文前摘要,关于古代校理典籍的“叙录”,旨在说明论文本事。现行期刊使用“提要”和“摘要”两种文本,前者带有主观提示后,后者则是严格的客观报道式,社科论文总体适用“摘要”文本。“摘要”的内容结构含论题、观点、论证、结论、意义五项。直接作用于读者选择、文献检索、计算机存贮。合格的摘要文本应同时适应这三种需要。负载信息具有质的特殊规定性,并有适当的数量控制。其文本应是论文的要点概括,有结构完整的表达形式,成为独立的短文。编辑和作者都应着力研究摘要的文本范式。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的层层面面,如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所选用的翻译策略等。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当时的内忧外患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使他们意识到文学也可以承载政治使命与科学启蒙职责。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在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都明显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翻译文化学派提出的翻译中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在文化学派的推动下翻译研究逐渐被广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文化转向”这一思想过度强调了文本外诸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作用,其研究重心从语言研究转移到文化研究上,这是其偏颇不足之处,我们在研究其理论时应该对此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只有从译者、文本及策略等三个方面提高,才能使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奈达博士的“动态对等”理论 ,认为运用此理论应本着相对的 ,运动的态度 ,不可将其作为任何文本 ,任何目的的翻译的绝对衡量标准 ,因此有必要建立“动态对等”的下限要求。但是标准下降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的翻译 ,精益求精应是译者的职业追求。  相似文献   

20.
以《达斡尔族乌钦叙事诗经典英译:少郎和岱夫》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对等理论为依据,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探讨民族典籍英译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提出以“异化”为主导策略,重点探讨了“直译”和“意译”在达斡尔语文化专有项英译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成功传递达斡尔族叙事诗的文化价值,为其他类似民族典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