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与核心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问题。首先从中国文明起源特性及影响,即从生产工具、血缘与地缘关系、城市的出现与功能等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特点,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特点: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社会科学里面那些从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针对此,文章进一步论述了目前的中国考古学和神话学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来做相关研究。如何尽量回到上古文化语境去阐释出土器物,回归中国文化大传统———这成为中国考古学与神话学势必结合的理论根基和整合视野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4):101-101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国际中国神话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06年8月10日至16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次活动包括学术研讨、考察。与会代表将考察泌阳县、桐柏县、淮阳县、新郑县等地。这些地方是中国神话流传广泛,并有许多活态传承和文化遗址,还可观看独具特色的民间神话人物的祭祀和庙会。会议将就以下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中国神话学百年回顾与展望;2.国际神话学对中国神话学的影响;3.中国神话学对国际神话学的贡献;4.中国神话学方法论研究;5.中国神话学本体研究;6.中国神话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重建;7.中国神话学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8.中国神话学个案研究;9.中国神话学流派及其学者研究;10.中国神话比较研究;11.中原神话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教育制度将神话学放在文学专业内,其研究对象以文字书写的神话文本为主。20世纪后期,受到文化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影响,国际的神话学研究格局大致经历了两次拓展性的变革,即在原有的文学性的文字文本的神话研究之外,拓展出非文字的神话研究:口传神话与图像神话。文章将这两种学术取向概括为"人类学转向"和"考古学转向",说明其对神话研究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5.
“新神话主义”奇幻文学视野下的“重述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式样,奇幻小说自国外传入以来,在当今文化市场上异军突起,且有后来居上之势。这种态势的形成有其现实的基础。随着创作的深入展开,奇幻小说在中国面临着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兼容的问题,即奇幻的中国化问题。而在"新神话主义"契机下的"重述神话"似乎是一条最好的路子。中国有着大量丰富而奇美的古代神话传说,这为中国神话奇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本期主题“文化大、小传统的神话编码”,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探讨神话研究的三种媒介载体,或称文化编码方式,即语言文字叙事、图像叙事、物的叙事。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伟、王乐琪(译),叶舒宪(校)《铁器时代的神话》对今日从事神话学跨学科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启示,对大、小传统再划分的文化符号理论,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安琪《神话的图像叙事:明代丽江壁画研究》显示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如何从图像叙事的神话进入对本土文化的再认识。王宪昭《感悟神话:激活人类文化传统的基因密码——读叶舒宪先生主编“神话学文库”》文章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方面着眼,指出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具有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设性以及在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7.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8.
1902年前后,国人从日本译介了为数不少的史学著作,对“文明”和“历史”的理解拓展到美术、哲学、法律、宗教、风俗等领域,神话学与历史学同源联袂而生。此时,“神话”一词并没经过太多的本土过滤和反思,没有可能去面对“语力怪神”现象,更没有机会去统摄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此后,受西学范式影响,神话学与历史学分裂,遂成为被史学家排斥、被文学家接纳的民间文学内容。基于反思传统与反思现代的双向动力,当下亟需重新面对中国“神话”与“历史”,将之作为进入本土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的重要门径,以此引导对中国文化做追本溯源式的全盘理解,对中国历史叙事和现代神话学做批判性整合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国内神话学研究的一次专家座谈会实录。河南省的学者专家围绕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关于“中原话有熊”的文明探源报告,就神话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如何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研究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具有前沿探索性的诸多新观点和人文研究创新思路。如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学科定位与方法视野大拓展,神话研究如何重构失落的历史,凸显民族文化精神,四重证据法的应用推广,以及如何建构跨学科的人文研究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远古时期的中国神话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这类神话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为特征,从中体现出的非生态思想,或从文化根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新神话主义"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都有突出表现,2005年启动的"重述神话"全球出版项目,则是"新神话主义"在文学领域的集中表现。"新神话主义"及其引发的"重述神话"以其独特的魅力拥有庞大的受众群,已然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但是,这一浪潮下的作品不尽如人意,对其研究也存在着诸多误区。立足当下,对其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它的研究现状,并引领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神话学是在引进西方学理与继承本土学统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根据“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假说 ,现代学者抛弃了今文家的“语境化”研究方法 ,延续了古文家的“文本间”研究方法。中国现代神话学关于“中国神话历史化”的理论命题和“文本间”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证明了西方理论的普遍有效 ,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起材料的同一性关系与文化间的不平等关系 ;而另一方面也使本土材料由此丧失了参与修葺普遍性理论的机会 ,并且以无语境“纯文体”的建构掩盖了其真正的当代学术语境。  相似文献   

13.
瑶族盘瓠神话与渡海神话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盘瓠神话和渡海神话是瑶族创世神话中的主体部分,也是历代瑶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剖析两神话的物质层面,揭示其精神象征,着重探讨它们对瑶族的民族情感、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传承诸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文章认为,加强对瑶族神话的多视角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瑶族和瑶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中记载的神话传说相当多,就书中所记录的神话材料片断而言,可供参考的也很多.它最大的成就是比较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了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共工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神话在整个中国神话体系中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增添了文化韵味,而且深远地影响着整个中国历史.其中诸如月神等女性意象蕴含着十分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5.
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而希腊神话作为希腊文化的最大成就,在西方历史,甚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有着至尊的地位.它对现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语言、价值观、宗教、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本文从二者的神话脉络、神话观念、艺术特征和流传方式及影响四个方面略论了两者的差异,试图以此角度反映中西文化、中英文化的异质,以期有益于英语的课堂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希腊的原始初民都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国和希腊神话的民族特色或相异性,并不表现在神话的种类以及神话数量大小等方面。中国留存下来的神话,是产生于上古时代的“原始神话”;而希腊神话传说,则是属于“文明神话”,是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际,经过进一步文学加工的上古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7.
《世本》一书的《帝系篇》等部分在神话学研究领域有很大价值,其所载发明创作神话、英雄传说、氏族起源神话等上古神话传说值得研究。《作篇》所载神话承载历史神话化的思维,《氏姓篇》所载廪君传说可视为英雄传说的典范,《帝系篇》所载神话谱系可成为探析中国早期谱系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几则神话文本之叙述结构的分析及诸神名号的字源学考察,揭示了凤凰、鹏鸟、女娲和女魃等神话个体的文化原型。文章认为,它们都源于原始巫术舞蹈中身饰羽毛进行表演的旱巫,这一渊源决定了它们的“鸟人”形象以及止雨治水甚至肆虐为旱的旱神品格。  相似文献   

19.
自古希腊以来的各种艺术起源学说均从经验论出发,将艺术发生视为一种静止的现象,艺术源头的探寻因而存在不可突破的"瓶颈"。神话学视角下的艺术探源遵循情境性原则,研究者将图像视为元叙述,它反映并揭示了艺术持有者的思想与理念。艺术源头的追寻由艺术与各种外部因素探讨转向艺术创造者认知体系的建构,其中包括宗教理念、宇宙观与意识形态框架的重构。神话学对艺术主体认知框架的重构使得艺术起源研究出现"向内转"趋向,艺术起源研究范式由此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20.
神话嬗变为哲学,实质上是世界主宰力量由神向人类的回归过程。中国神话里的神性具有神性善恶分、神性与仙气混杂、神性崇高三个特征。儒道两学风格、体系的形成与神话里蕴含着的神性美德和理想治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