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王小波的后期创作逐渐从《黄金时代》、《青铜时代》中的顽童想象走向《白银时代》中的智者想象。随着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理性多于感性,观念大于形式,其想象精神也由起初卡尔维诺式的“轻逸”逐渐嬗变为鲁迅式的“凝重”。尤其是在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王小波小说创作中(尤其是后期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野草》中的想象精神,显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一直是一个边缘化的作家,留学国外的经历、复杂的成长环境及其自身对西方小说的偏好,使他成为中国当代最富后现代色彩的作家之一。王小波的小说始终以一种反"乌托邦"精神姿态彰显着对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奴役的反抗,从而达到对各种时代的不同社会进行揭示和嘲讽,使小说呈现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侯桂新的《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以"从香港想象中国"为切入点,返回并重构了1937—1949年间香港"南来作家"群体"香港书写"发生的历史现场,围绕文学运动、现代媒体和作家个案的梳理和论述三个层面,将客体实践、中介实践和主体实践贯穿于中国现代作家在其"香港书写"中展现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为"南来作家"群体拟定了基于文化生态和文学史转折的全新经纬。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叶,莱辛的《金色笔记》描绘了一名徘徊于女性"绝对自由"的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英国女性安娜,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塑造了一个因战乱和权威的打压而不断逃亡的中国女子桑青。安娜与桑青均被作家置放在一个分裂与重构的人生舞台上,演绎了一种必需先与现实妥协才能重构"自由"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作家,以独特的话语言说方式写出了他心中的"文革".本文以"文革"结束后到王小波创作这段时闻里其他作家所写的"文革"题材小说为参照,对比研究王小波"文革"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6.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29-32,93
"未名四杰"是五四后期重要文学社团未名社的主力军,他们对未名社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文学翻译与创作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品具有鲜明的皖西地域特色。在他们的影响下,涌现了一个在中国文坛活跃大半个世纪的霍邱作家群。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接受"是文化社会学的一种研究角度。本文以"文化接受"为视角,分析青年大学生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转变与新的自我危机,从中揭示其经验的、亚文化的群体过程。"文化接受"研究不仅仅把消费行为、消费文化当成一种客观的经验事实,而且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大型机关报党报,对《解放日报》研读发现:延安时期女性作家先期都以"边缘人"的身份,坚持文学创作的自主自由,她们在政治合法性的前提下坚持自由言说的可能性。在知识分子的"入世"担当意识、革命者的崇高理想、"整风运动"及一系列的政治化运动的综合作用下,延安时期女性作家的女性写作、自由写作又很快地融化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写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善"的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活力的文化创见,它具有和谐的意蕴,且分为三个维度:与己善、与人善、与天善。这些意蕴在当今社会诸多领域都有着现代应用价值。而"和谐之善"又可在个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双管齐下下实现重构,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曹尔堪是清初词坛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借鉴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考辨其家世、生平事迹及文学活动。重点考论"奏销案"对他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在清初重要的三次词坛唱和活动中的作为与地位,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文学广告对新文学的传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与宣传,扩大了作家和作品的影响;为文学期刊和书局带来了经济来源,使其能继续扩大声誉;提升了新文学读者的接受水平,稳固并增强了新文学的接受群体。  相似文献   

14.
1930年代茅盾在《文学》上发表了大量的关涉"五四"作家的批评,为批判继承"五四"传统及推动"五四"作家的经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还敏锐地发现了部分"五四"作家在1930年代开始的新的转变,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示,这对于当时乃至后来人们对"五四"作家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物为切入点,探讨德语现代作家里尔克在物与观看、物与经验,物与自我存在等方面对中国现代作家冯至的影响.文章认为,冯至对里尔克的接受经过了道家、佛禅思想的过滤并在二者之间游离.冯至没有走向超验的存在,而是着眼于对现实的承担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很早就为幻想作家采用。追寻文化之源 ,许多欧洲国家都执着于它自己的神话与传说。而现、当代意大利小说秉承、演绎、融合了它自己的神话和传说 ,并形成其独特的视野。受此影响 ,卡尔维诺在他的《我们的祖先》中 ,在主题、结构、情节等的安排上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童话元素。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为我国文学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米兰·昆德拉是世界文坛中举足轻重的大文豪,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共同之处是两人都写过关于遗忘和记忆论证关系的作品,作品表达的意思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思考。该文主要从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作品中探讨遗忘和记忆。  相似文献   

18.
"作家细读"是作家传记的着力点,甚至是其目的。传记作者通过"作家细读",对作家生平中有意义的但被历史叙述有意或无意遮蔽、擦除的"琐事"、"心事"的深度解读,从而揭示作家隐秘的心灵纹理以及情感脉络。注重作家细读的作家传记无疑构成了对文学史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论王小波     
王小波的小说无论是思想上的悲悯、批判、有趣,还是形式上的跨时空叙事,都呈现着中国人文传统的深刻印迹。他实在是一位颇具中国传统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在“一带一路”理念的影响下,中国与白俄罗斯之间的文学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事件进一步激发了白俄罗斯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兴趣。鉴于白俄罗斯学界主要借助俄语史料来研究中国文学,所以对中国文坛的关注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总体上看,白俄罗斯对莫言的接受和研究尚处于基础起步阶段,主要将莫言与阿列克谢耶维奇进行平行研究,探讨两位作家的创作异同,重点关注他们在所处的时代语境、生活背景、创作影响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白俄罗斯汉学界对莫言创作的认知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