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中国左翼文学发生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体验”为中国文艺界带来了新的生命感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异域文化,同时,它激活了中国左翼作家的强国梦想、革命欲望和建构无产阶级文化的诉求,这对于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其百年沧桑的历史。小说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具有形而上的生命哲学内涵:“生”的存在意义,“死”的终极关怀,“爱”的生命哲学。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的品格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余华与现实的紧张关系渐趋缓和,他的民间情怀主宰了此期的叙事,对真实的生命过程的关注、思索成为此期小说的主题,对“无名”、“逃跑”、成熟幻觉等现代精神缺陷和疾患的反复描述,对剥除一切人生附丽之后的主存意义的重新寻求,则显示了作家的独创和深刻.  相似文献   

4.
生命观是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知,是人对其对生命过程、生命存在、生命关系及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本文关注的永宁纳人经由人、家和万物的生命“体认”,形成其生命观念。对生命的认知所形成的观念又“体现”、践行于日常生活,形成纳人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而在现代旅游的背景下,纳人以其身体策略来对抗“凝视”的权力,是其能动的生命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观照东西方美术,希求从中发现美术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对东西方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的本质精神的比较,找到东西方美术精神的相同之处——“气韵生动”。中国哲学中的“气”与“道”和西方哲学里的“理念”与“生命冲动”都是对艺术本质的不同的描述。“气韵生动”成为连接“气”与“道”、“理念”与“生命冲动”的艺术本质。艺术家正是发现和表现人类及世界万物之中的“气韵”这种艺术本质来达到和完成其使命的。艺术从而成就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自由沟通和表达。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叶以来,迅猛发展的交通、通讯和数字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地方意识构成了严重威胁,促生出强烈的失位感和漂泊感,引发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关注.“空间转向”运动通过强调空间的“物质性”而突显空间的社会生产品质,开拓出“活态空间”和“第三空间”的特殊领域,试图对“地方意识”进行呵护;文化地理学则区分出文化所标示出的空间(如洲际、国界)、文化所创造的“位置”或“景观”(如绿地、购物中心)以及充满文化意义的地方(如茶馆、咖啡屋)等不同空间,突显出主体间生活世界和“呵护之所”等“地方”的生命体验意义.这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探索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表征、空间与时间、地理与历史、地方意识与空间意识的关系问题“问题化”了,亟待生态美学作出会通和说明.本文旨在考察从“空间转向”、“活态空间”到“地方意识”的思想脉络,阐述“天气美学”作为生态审美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7.
异化、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是三个异常敏感且意义丰富的概念,蕴涵政治文化的现象学描述和价值论规范双重功能,直接关涉政治文化的实然和应然问题。通过对异化、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概念内涵及其主要功能的理性审视,力图从正反两面探究政治文化的应然和实然问题,指出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超越“实然”趋向“应然”的“适然”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生之惑”、“生之艰”、“生之悲”三个部分,从“侠客”的“缺父”特征、“侠客”血缘关系的不确定性、“侠客”行为的局限性、“侠客”生存的“进退两难”、“侠客”结局的悲剧性等五个方面详细考察了金庸小说人物的动态生命进程,认为由于独特的人生际遇,金庸产生了“远离中国文化母体中心”,“丧失自身文化根基”的危机感,同时,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思潮也对生活在香港的金庸形成强烈的文化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庸借助其小说,展现了独特的生命意识,即“生命的本质是荒诞的,人生充满无穷无尽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人是什么”是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封孝伦创构的“三重生命”学说是人本哲学研究的一次创新.它是一个以三重生命——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互相支撑来解说人类生命要素与意义的严整哲学体系,其辩证平实的生命观、论人的价值论立场皆可助学界对人的本质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其生命大书《无名书》中,无名氏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融合西方和印度文化的精华,构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以这样的文化建构,来阐释人类的“天命”,解决生命的终极追问。这种对超历史的生命永恒价值的追寻,使得无名氏作品的浪漫精神和20年代的崇尚激情的浪漫精神产生了质的区别,我称之为“神圣浪漫主义”。这样的神圣浪漫主义精神特质使得《无名书》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了广博而深远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的文学思想以“人的文学”为核心,而他的风物书写,也与此紧密相连.周氏的风物书写,可从“人的图腾”、“世相的描述”以及“国民文化的书写”三个方面出发加以解读,其中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而后两者则为前者的展开.在此基础上,周作人的风物书写具有文学与国民的双重意义,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周作人的兴趣、气质以及与文学事功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农业专家系统中知识表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描述框架+规则组”的两级知识表示方法,“描述框架”定义问题域涉及的因素,“规则组”描述问题域内求解的问题.基于这种知识表示技术,设计实现了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知识管理子系统,并给出知识管理子系统中因素分类、知识检测、知识求精和知识发现等构件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伯海先生致力于生命体验美学的当代建构.那么,生命体验美学能否建构、如何建构,其前景又如何呢?只要满足现实需要、历史传承和理论创新的三个条件,生命体验美学是可以建构起来的.建构的方法论基础就在于解构与重构的辩证统一;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体验美学的合理成分;面对“形而上学”终结,衍续“形上之思”;在生存-实践-起越的生命活动之链基础上建构生命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乐生安死、极度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儒家生死观的思想内涵,把握儒家生死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乐生”文化,营造生命氛围;开设生命课程,强化生命韧性;拓展生命意义,开阔生命胸怀;端正生命价值取向,树立生命理想。  相似文献   

15.
还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移动,同时也和还乡者的人生体验共同衍化为文学地景。台湾作家钟理和艰难地行走于文化原乡和生命故乡之间,在“离去”与“归来”的还乡路上,他深刻地感知到还乡的“无意义”。这种生命体验在他的文学世界中表现为强烈的绝望意识和悲剧色彩。充分认知还乡经验之于钟理和的意义,可以使我们对其创作有更本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到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是彝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彝族人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土地上,至今还保留着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先民们认为,火是太阳的延续,象征着勇敢、激情和光明。火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结。著名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里说,火是从天而降的。火的彝语是“木都”,“木”意为“雷”,而“都”为燃,表示燃烧的意思。史诗是这样描述的:“天上坠下一个火球,落在恩接间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  相似文献   

17.
在《长恨歌》丰富的叙述中,由“小历史”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民间社会”与个体的生命伦理、“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所构成的生命关学及其叙事伦理尤值得关注,它们使《长恨歌》成为汉语叙事的“典范”和文学史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孤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深刻分析了鲁迅《故事新编》之所谓“油滑”之处的内涵和意义,指出“油滑”的写法凝聚着作者作为先驱者的生命体悟和对中国现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并从形态学上对这种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期,学术界的“空间转向”使诸学科呈现交叉互渗的态势,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天然的依存关系,激发和塑铸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新文化地理学”把空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重视对地方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脉的研究,把地点感的研究转向“地点身份”的研究,注重空间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和象征学意义。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下,阿来的文学创作具有典型的空间化写作特征,他将地理、空间、文化与文学相结合,通过对嘉绒藏区民族文化空间背景、空间记忆及其文化表征的描述,展示了一种生动有机的地域文化身份。空间化写作构成阿来文学文本生产空间的多元性和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也给读者阅读和阐释民族文学提供了多重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古先民寻求人与外在世界、祖先的沟通联系,寻求自然和生命的永恒,它标志着价值意识、人文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祭祀文化、宇宙时空意识和礼乐合一确立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根源和维度,从而确立“天人合一”的“人文世界”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