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罗艳雪 《科技信息》2013,(6):223-223,224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英诗歌中意象的异同,以及英诗在汉译时意象是如何再现的,本论文从中英文内在的本质差别论述了如何忠实的再现英诗中的意象。据笔者观察要做到全面再现英诗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诗歌即意象,任何翻译都不能以牺牲原作的意象为代价。意象的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本章首先对意象及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的内涵作了简单的探讨,进而在一些译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以更好地运用意象对等。  相似文献   

3.
反意境说与反意象说以反传统美学的意境和意象理论的面目,分别伴随着朦胧诗与新生代诗登场,前者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后者追问个体的意义。由意象、意境、反意境、反意象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到审美观念随时代变化,当代中国形成了以大众审美观念为主流,多元审美观念并存在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是形象思维即神思或想象的产物。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最能反映出诗人的创作风格,表现出诗歌艺术的境界。莎士比亚的明喻意象经历了从传统风格到与戏剧完美融合的历程,其隐喻意象由彼特拉克式隐喻发展到混合隐喻意象,其曲喻意象经历了承袭、发展和创新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5.
柴刚 《科技资讯》2009,(20):197-198
绘画艺术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艺术活动,画家作画时就不可避免地会把个体感受与情感思想放入到艺术情境中进行体验,从而创作出带有情感倾向性的国画作品。这种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往往是语意个性化的表征.离不开意象元素的参与和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聊斋志异》叙事模式的过程中,叙事意象应该引起应有的重视。《聊斋志异》中的叙事意象包括植物意象、动物意象、人文意象等。植物意象体现为各种花的意象,既带有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内涵,又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产生新的意味。动物意象选择一些拥有具体物性的动物表象,通过情节的展开,生发出丰富的意蕴和文化内涵。人文意象或贯通情节或深化意义,既具有审美特征又具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阮籍的《咏怀诗》呈现出巨大的模糊性与多义性,这和诗中众多的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阮籍诗中最为突出的是自然意象、路途意象、飞鸟意象和时空意象。正因为意象的大量使用,使《咏怀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共选取了汪国真的48首爱情诗,从意象图示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汪国真频繁使用的几种意象图示。并通过诗人惯用的意象来加深读者对意象图示的理解。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找到它们对应的相对固定的意象图示。我们借助这些意象可以发现意象图示是如何在我们的理解中起作用,探究意象和意象图示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现代诗歌鉴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意象”一词也许是中国诗学中最具特征性的术语之一。杜甫的意象思维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他的意象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都有不少他人难以比拟的地方。杜甫常常把前人诗中很少出现的日常生活题材入诗,塑造了许多日常生活意象。杜甫不仅在突破传统意象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而且在发展新的意象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诗歌鉴赏中意象分析的重要性,并以现代诗作鉴赏为例,探讨了意象分析的可能性与方法,指出意象分析的两个方面,即具体意象探究与意象群落的系统而整体的赏析,前者应注意意象构成的三种类型,后者要注重意象群落组合的关系与表现。  相似文献   

11.
译语语篇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格式塔心理美学的整体观和格式塔质对语篇翻译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它既能统观全局又能细致入微地指导翻译的整个过程。它着眼于译语语篇的整体形似和整体神似,能使语篇重建达到形神兼备、和谐统一的效果。格式塔心理美学观指导下的语篇翻译是个认知的动态的过程,是个重建源语语篇格式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诗词的语言,是感性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是充满形形色色的具象的语言。从语言认知的“词汇-语义”的角度,比较苏词的触觉类具象、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是一种非常新鲜而有趣的的探索,这种探索有助于推动和革新中国诗歌的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学鉴赏是实现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直觉性原则为我们从鉴赏角度理解文本意象的构成、走入作品设置的美的境地,提供了某种启示,并由此形成了文学鉴赏的“格式塔”效应。  相似文献   

14.
许多文化意象只有本国或本族人才能理解,这是文化的异性使然。翻译这样的文化意象时常会面临文化意象空缺的问题,而格式塔意象再造正是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格式塔意象再造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整体含义,使异域读者一看便能心领神悟。  相似文献   

15.
“始基本体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始基本体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形态,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事物都有某种共同的“始基”。东西方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恩培多克勒,中国的“五行”说,印度的“五大”,都把水、火、气、土、风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当成世界的“始基”,说明人类最早根据实践的需要而作出的哲学探索是唯物主义性质的。“始基本体论”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从人类的神话中解脱出来,用物质性的存在解释世界,标志着哲学的诞生;它把客观的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的朴素统一。“始基本体论”的历史局限性是时代造成的,对此不应苛求。  相似文献   

16.
才贝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3):101-105
在人类学仪式理论的框架中,藏文小说文本《肩胛骨之魂》可以看作一个“阈限”仪式,从文本的“深描”和来自这个社会的成员那里可以得到这种回应。这篇小说至少承载了一种人类学的想像,通过人类学仪式理论来理解和研究这部作品,便于区别“魔幻现实主义”这种对藏族文学作品较刻板化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尔雅·释鱼》中许多不属于鱼类的动物被古人归入鱼类阐释,是因为在古人的类比思维中,这些动物因某方面特征成为生命崇拜的象征体,体现初民“生生不已”、“变化无穷”的神话生命观。文章通过文化文本的N级编码理论·试图在文献、文物、图像的多重证据观照下,对《尔雅·释鱼》的可能性编码原则作出蠡测。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文化中有许多各自特有的词和形象,"龙"和dragon即是一例。中国"龙"常被翻译成英文的"dragon",然而中国的"龙"和英文的"dragon"是很不相同的。从中西方龙的起源、形象特征、龙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中英文中"龙"的差异,可知中国"龙"不能等同于"dragon"。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中外文化意象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四重证据法是叶舒宪先生提出的主要针对古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自提出以来,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文章认为四重证据法是在伴随古史研究从"信古"到"立体释古"之发展趋势上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厘清四重证据法之材料性质:即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人类学民族志材料或跨文化比较材料、实物及图像;并探究其方法论基础,即证据所构建出的事件与事实之间的同一与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中“有生于无”的命题,郭店竹简本作“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部分学者据此认为,老子只有有无平等的观念而不主张无先于有。对老子思想的整体把握,以及从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角度来论证,无先于有的观念并不能轻易地从老子那里剔除。“无”与“道”在形上层面同一,因而较“有”优先,有无的对等关系只在形下的经验世界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