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用”一方面保持动词的特性,另一方面已在一定程度上虚化,被分析为介词,这样形成兼类现象;当其与虚词“来”、“去”和“以”分别搭配套用时,所形成的格式在语法性质上具有兼类性,在句法形态上具有弹性和递归性。  相似文献   

2.
在虚拟语气表示建议、命令、愿望等及物动词后的名词从句中,其谓语要用“should 动词原形”或“动词原形”.大学英语考试中涉及的这类及物动词很多.有些学生记不住或容易与其他词相混淆.笔者用这些动词每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了两个单词:maidcrops,“少女(收)庄稼”,既上口又容易记.  相似文献   

3.
介词with含义广泛,用法繁多、复杂,是英语中重现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它可以与众多动词形成固定搭配关系的短语动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意义。如abound with(充满)accord with(跟…相符)agree with(赞成)begin with(首先)break with(与…绝交)等,也可以与其他词搭配构成各种不同的短语;如:with a high opinionof尊敬,with an eye to着眼于;be with child怀孕;with regard to至于;inaccordance with按照;in correspon dence with和…相一致,与…有通讯联系,等。但本文所说的with结构主要是指(1)with n.结构(2)with n. o.c.(宾补)结构,现在分别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藏族格言作为输入语料,用藏文CRF自动分词系统将文本自动分词后,利用语料分析软件,统计和分析文本中的方位词词性和词频.在词汇语境共现中筛选方位词单独作语法成分的具体实例,进一步分析方位词的语义特点、句法功能及搭配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方位词在句法中,其语义包括定性和泛性两种,承担了普通名词(nn)、不及物动词(vi)、及物动词(vt)、时间名词(nt)等语法成分,在作名词时主要强调地点义,而方向义并不明显.在句法功能中,可作主语、宾语、地点状语等.从搭配情况来看,它与位格、属格和从格助词搭配构成方位短语表示处所和范围,与动词搭配表示一定的趋向性,也作修饰动词的地点状语.  相似文献   

5.
贵阳话里有一个动态助词“倒”,本字待考.这里暂用同音字“倒”代替。1.“倒”的性质和作用1.1贵阳话的动态助词“倒”读作[tau]①,同北京话的动态助词在读音上有明显不同,北京话中的动态助词都念轻声,而贵阳话不仅“倒”这个动态动词不念轻声,其他动态动词也不念轻声。1.2贵阳话的动态助词“倒”主要用在动词以及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的继续,动作正在进行。例如:(1)伞我拿倒嘞。(2)我正写倒嘞。(3)外面下倒起雨嘞。(4)外面黑,你慢倒点。例(1)“倒”放在动词之后,表示状态的持续;例(2)“倒”与时间副词“正”呼…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了国内关于“及物性”的分类标准及国外的有关论证后,采取了Halliday的“及物性”的观点,把“及物性”看成是句子的一个特征,不能只是单纯地考虑动词和名词的搭配问题。并用“配价”的观念来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可以说是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语用学”的角度,论述常见词“意思”作为动词和名词时在一些固定搭配中的用法和含义(语用义),进而说明“具体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把”的确是贵阳方言中较有特色的一个词,从使用情况来看,它与普通话的“把”相比较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王建设同志注意到这一点,于1995年贵州师大学报(社科版)第一期上发表《谈贵阳方言中的“把”字》。但笔者认为王建设同志的有些看法不太妥当,所以也就贵阳方言中的“把”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中的“把”有区别的地方,提出一些看法,兼与王建设同志商榷。一、贵阳方言的“把”与普通话的“把”的相同处在普通话里,“把”具有三种词性:动词、介词、量词。分别记作:把1、把2、把3。例:(1)战士用手紧紧把着枪柄。…  相似文献   

9.
“要”为“腰”本字。在汉代之前已衍生“重要”义项,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这个“要”是名词,从名词到能愿动词,词义和语法特征都应有较大变化,本文拟描写这一发展过程。“重要的”即是“不可缺少的”,由此义可能孳生出“须要,必定要”的义项,但这一发展过程是缓慢的、曲折的,首先必须经过动词这一阶段。“要”通“邀”,“邀”本义为“遮阻,迎候”:“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庄子·寓言》)“遮、迎”必有所求;“邀”又孳“求、取”义:“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左传·文公十二年》…  相似文献   

10.
一、名和实介词Prepeisition在英语中原称前置词(Pre-意为“前”,position意为“位置”、“置”),就是“放置在前面的一类词”。它们通常用在名词词组前面,表示该名词与介词前的另一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关系(所属关系、数量关系、内容关系、来源关系、主调关系、动宾关系、对象关系、还有时间、地点、方式、方面、原因、结果、目的、条件、让步、程度等关系)。介词前的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同介词之间往往有固定的搭配关系,如ananswrtoyourletter,carefor,beafraidof,besatisfiedwAn,farfr~here.介词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英语搭配分为语法搭配和词汇搭配。常用的语法搭配有8种,本通过对历年各级英语考试试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解答动词接动名词做宾语搭配试题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每一个常见搭配进行了释义和例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力求说明汉语动名兼类词和动词名用的区别,并根据双音节复合动词与数量词组(几)“个”的组合能力来划分两者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汉语介词绝大多数由动词衍生,唯“方”例外,古汉语介词“方”是从副词发展而来的。本文拟描述这一“副词——介词”的转化过程。《说文》方部云:“方,讲船也。”《诗·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郑笺:“方,附也。”《诗经通释》:“方本饼船之名,因而饼竹木,亦谓之方,凡船以及用船以渡通谓之方。”《国语·齐语》:“方舟设阶。”韦昭注:“方,并也。编木口哨。”由并船引申出用船或筏渡之义,又如《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以卜《诗经》两例之“方”均为动词。然而,介词“方”的意义显然不是源…  相似文献   

14.
也谈“从…到…”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到…”,有人认为是由两个介词结构组合的联合结构。邢福义同志在《关于“从…到…”结构》中说:“‘从…’和‘到…’意思并重。但是,‘从…’和‘到…’这两个部分之间不是横的联合关系,不是平面上的并列;而是纵的联合关系,具有时间上、空间上或某种逻辑关系上的系列性。”(《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余大光同志在《“从…到…”是介词结构吗》中说:“‘…从…到…’则分明是两个介词结构:‘…从’表示起点,‘到…’表示迄  相似文献   

15.
瓯语的“有”字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动词,一般把含有动词“有”及其否定形式“没(有)”的句号称作“有字句①”。现代汉语中“有字句”的语义关系主要体现为②:1、表示领有.具有。(1)我有一部《现代汉语词典》。(2)我有件事跟你商量。2、表示存在。句首限于用时间词语或处所同语,“有”后面为存在的主体.有时可提到“有”前。(3)树上有两只小鸟。(4)河面上有几条小船开过来了。(5)铜镜上刻有花纹。3、表示性质、数量达到某种程度。(a),有…〔那么〕+形容词,用于比较,表示相似。(6)这花开得有碗口那么大。门)这孩子…  相似文献   

16.
“动词 趋向动词”不能简单地一概分析作中补关系。从跟宾语的语义搭配关系上看,部分动词更多地是表动作的方式,趋向动词才是谓语中心,宜分析为状中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给我”加动词,用于祈使句,有两种意义:“为我”、“替我”;表示说话人意志,加强命令语气。其中,后一个意义上的“给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已虚化为语气副词;它只能在祈使句中出现。从句法、语义、功能的角度对后一个意义上的“给我”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着“殊途同归”这一原则,即采用不同的语言手段达到传播同一信息进行交际这样一个目的。譬如说,同样是表示被动意义,而采用的语言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即可以使用被动形式,也可采用暗含被动意义的主动形式,从而达到“同归”的目的,这便涉及到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矛盾现象,即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一、一些及物动词的不及物化形式,通常可以用其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Sweet将这类动词称为passivalverbs并指出:这类动词语法上的主语,从逻辑上讲是各自的直接宾语。1.通常带有必具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中动词和趋向补语的搭配数据,分析现代汉语动词和趋向补语的结合情况和结合方式等。研究发现: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均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具体使用情况不尽相同;能够带趋向补语的动词数量并不多,这些动词带趋向补语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X化”动词存在两种论旨结构:一元结构和二元结构。双音节“X化”动词是无标记动词,三音节以上的“X化”动词是有标记动词。此外,“X化”动词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在使用上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