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峰  郭聿华 《广东科技》2007,(11):119-120
西方古典时期哲学与建筑的高潮相差几百年,在中世纪两者方向不同,建筑发展超前,而文艺复兴时期则哲学超前,到近代,两者趋近.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了西方的哲学与建筑的趋同和背离,提出建筑只有从生活本身出发,才有它的生命力,才有艺术哲学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红晋 《太原科技》2003,(6):22-22,24
从分析工业建筑的个性与共性入手,论述了建筑专业应是工业建筑设计的主体专业,个性和共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必须并重。对工业建筑而言,既要把握工业建筑设计中工艺的特殊需要,又要把握工业建筑中人对空间的共性需求。  相似文献   

3.
传统四合院与中国封建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钢 《甘肃科技》2001,17(2):26-26
四合院式的建筑空间,是人类在建筑活动中较早出现的一种空间形式。在我国可以上溯西周奴隶社会时期,如陕西歧山风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在西方可远追古希腊罗马庞培城考古中即发现的四合院,而在社会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四合院的空间形式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和正统,而在西方则几经变异,变作当今西方建筑的共享中庭形式。起步于共同的起点沿着各自的路途,得到了相去甚远的结果,其中原固何在?本文试从社会结构内部的力动性分析中国四合院的空间形式的发展。 人对自己从大自然争取来的居住空间向来是善心经营的,在人类用围…  相似文献   

4.
刘国栋  马键 《科技信息》2010,(20):35-35
20世纪早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许多新建筑出现了,有外国人把本国的建筑原封不动的进来,也有中国本土建筑学习一些西方建筑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特色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更有一些赴远洋学习归采的中国建筑通过在国外学习对中国建筑未来的思考和探索.在这个时期,西方的一些建筑特征和装饰手法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这些内容在我们建筑中的运用,对我们保护、继承、发展中国本土建筑特色有着巨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纪念性建筑     
结合中外纪念性建筑实例,从建筑哲学的角度论述了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沿革、类型及特征等,指出了我国纪念性建筑设计上的主要问题;把握纪念性建筑环境的直觉、经验、先验及移情,是创作纪念性建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景观建筑的角度重审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并回顾了东西方的成功经验,同时阐述了创建生态化景观建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健 《科技信息》2009,(9):340-340
本文对西方建筑思潮中新古典主义的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且探讨了当代西方建筑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兴起后,新古典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用提要的方式阐述了作多年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建筑形态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建筑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中提到研究形态的意义,建筑“形”的审美价值和标准,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研究建筑形态的目的以及研究建筑本体的哲学思考,建筑艺术的研究,东西方建筑的比较,对现代建筑的思考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方“美在于形式”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性变化 ,揭示了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形式作为艺术本性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表明 ,在审美与任何艺术活动中 ,形式是流变的与多元的 ,这种关联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该文主要从形式美与艺术本性的关联出发 ,从哲学角度思索及增进对建筑形式与建筑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郝建国 《甘肃科技纵横》2003,32(1):64-64,16
建筑语言应该是存在的,否则建筑艺术就无法发展,在每个历史时期,建筑语言都呈现出变化和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四个层面向读者介绍了建筑语言的客现存在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中西方建筑理论的根源处解释了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建筑在情与理的处理方面的差别,再从建筑形式、建筑空间、建筑材料、建筑价值四个方面出发,分别阐述了东西方建筑的审美特征的不同。最后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出发,解释了外环境和中国传统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说明中国人最早而且最坚定、最始终如一地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互相照应,共同体会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岭南建筑中的绿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岭南传统建筑和园林中的绿化形态和把现代岭南公共建筑与庭院相结合的创新设计手法,揭示了岭南建筑绿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并从社会、哲学、生态、人文等角度,阐明它的深远意义。为21世纪建筑创作寻求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杨志明 《科技资讯》2011,(7):76-76,78
建筑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而不同民族,不同的国度,建筑的文化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大多具有一定时代的影子.但这些建筑也凝聚着不同的民族智慧,成为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分析其建筑文化,揭示建筑艺术对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黄跃昊 《甘肃科技》2009,25(14):150-152
对中西方文物建筑保护思路分别进行简洁阐述,对国际公约及国内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实际国情出发,以法律、法规为根据,阐述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存在各种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科学哲学经历了几十年的艰难发展过程后,目前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文章从积极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的角度,回顾了科学哲学的历史、它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关系等,总结了经验,指出中国科学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论述了建筑形式的袭旧与创新问题,指出建筑形式作为建筑进步的衡量标准之一,既要摆脱“传统手法”、”民族形式”的束缚,又不能一味的模仿西方风格,而应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的精华综合起来,适度地配置,构筑适合中国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7.
钟健慧 《科技资讯》2009,(21):62-62
岭南建筑这个词语,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没有人提出过,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兴起了对创造建筑新风格的讨论热潮,广东建筑界认为,创造我目建筑新风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要有各地方的建筑新风格,广东建筑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岭南地区,就要有岭南风格和特色,从那时候开始,广东就提出了岭南建筑这个名词。而岭南建筑在地域范围的界定,从广义来讲,是以五岭为界,五岭以南包括广东省.广西南部、福建南部为界;从狭义来讲,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讲广府话的地区为准。在南方,一般人不提广东建筑,而都用岭南建筑来代替,而且把新中国成立前称为岭南近代建筑,明清以前时期称为岭南古建筑,而中国成立后称为岭南新建筑,或称岭南建筑。  相似文献   

18.
本人从建筑和自然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建筑与自然的发展趋势,提出建筑与自然两者间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建筑与自然相结合中的任务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谈到建筑总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使之相协调,达到两者的统一,这也是建筑师们所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试从多个优秀建筑实例进行阐述,探讨功能与形式之间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4):234-234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也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碑,而中西方古代的建筑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中折射出中西方人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的差异。本文将对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加以比较,从而试分析出中西方人审美心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