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中国林蛙胚胎期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产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国林蛙南移至华南地区后胚胎发育期的性腺发育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并首次探讨了中国林蛙的性别分化模式.结果证明变迁后的环境对中国林蛙胚胎期的生殖腺发育没有造成不良结果.此结果不但丰富了发育生物学的内容,也为林蛙的南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首次对中国林蛙在华南地区的胚胎后期发育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的环境条件基本适合中国林蛙的胚胎后期发育,较高的温度加快了中国林蛙的胚胎发育进程,但对其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林蛙的全人工养殖已经在我国各地兴起,中国林蛙南移养殖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但性别比例失调问题严重,雌蛙和雄蛙的比例只有3:7,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制约养蛙业的发展.为调整林蛙性别比例,分别在实验室内和浙江省新昌县新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林蛙养殖中心采用控温及在蝌蚪饵料中添加性激素双重调控方法,诱导性腺分化,达到了调整林蛙性别的目的,并对激素诱导的合适浓度和最佳时期进行了研究,使中国林蛙雌雄比例达到7:3.为促进中国林蛙南移养殖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雌性诱变技术.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林蛙幼蛙性别诱导后的性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诱导后雌性幼蛙性腺的组织学特征与自然分化的雌蛙幼蛙性腺组织结构没有明显差异.这些结果为中国林蛙养殖和性别诱导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卫河水对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不同发育期的胚胎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浓度卫河水对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的毒性.结果表明:中国林蛙胚胎在卫河水原水中不能发育存活;56%浓度的卫河水可使胚胎畸形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低浓度(10%、18%、32%)的卫河水能明显抑制胚胎全长和体重的增加,对胚胎发育过程中畸形率和死亡率影响不大.在研究污染物尤其是低浓度的污染物对中国林蛙胚胎发育毒性时,生长抑制参数是比致死率和畸形率更为敏感的终点参数.卫河水污染严重,存在潜在的致畸变物质,应加速卫河治理.  相似文献   

6.
日本林蛙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日本林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早期胚胎发育情况,根据胚胎外形变化和主要生理特征的出现以及行为,从受精卵到左侧鳃孔封闭、出水孔形成的全过程,划分为24个时期,本文是对日本林蛙胚期划分和各期特征的记述,并同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等的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它们在胚胎特征上的区别可以作为鉴别种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首次报道了产于东北的中国林蛙在广东地区常温条件下的早期胚胎发育情况.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主要特征的出现以及行为的变化,将中国林蛙从受精卵开始至两侧鳃盖完成的早期胚胎发育划分为25个时期.在18~22℃条件下,早期胚胎发育全过程共历时131.1 h.  相似文献   

8.
史小林  曹金燕  许晴  路欣  翁静 《自然科学进展》2001,11(10):1081-1084
为探讨胚胎性腺(睾丸与卵巢)异体异位埋植后的生长发育和内分泌功能,将大鼠胚胎睾丸和卵巢分别移入摘除性腺的成年雄性和雌性大鼠颈部皮下和肾被膜下.埋植后分不同时间取出埋植物,常规染色观察埋植物在异体异位的生长发育.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埋植物的功能状态.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性激素浓度.结果显示埋植的胚胎性腺在异体可生长发育至成年状,3-β羟甾脱氢酶、性激素与性激素受体在睾丸与卵巢的内分泌细胞中呈阳性反应,血清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在埋植后均有明显增加.由此证明胚胎性腺埋植到异体成年大鼠体内后可正常发育并具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有中国林蛙和黑龙江林蛙的分布.根据“取输卵管后林蛙残体的营养成份”一文提供的数据,本文建立了这两种林蛙判别分类的数学模型,为中国林蛙和黑龙江林蛙的识别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日本林蛙早期胚胎的最适发育温度为22—24℃,最高限温30℃,4℃以下不能发育,耐受温度范围为4—28℃。在适宜的发育温度范围内,水温每升高2℃,发育总时程缩短12—20%。高温或低温对发育的影响,早期比晚期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林蛙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林蛙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已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基础和应用两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生长发育、林蛙油功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比例林蛙卵替代基础日粮饲喂雌性ICR幼鼠探究其对雌性幼鼠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林蛙卵可促进ICR幼鼠生长发育,饲喂林蛙卵替代30%基础日粮组小鼠生长较快,其小鼠体质量、体长高于其他组.研究结果可为林蛙卵营养价值评定及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花背蟾蜍(Buforaddei)的发声器官进行了初步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林蛙有独立的前杓状软骨和枕声带,而花背蟾蜍则没有上述结构。花背蟾蜍的声带侧部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并且前端有一对肉质化的纤维小球,喉室末端有一对后膜,而中国林蛙的声带侧部由无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肉质化纤维柱状结构,喉室的末端无后膜结构。前者的声带中部为一对厚度均匀的膜系结构。而后者声带中部在不同区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林蛙的声囊类型为咽侧内声囊,花背蟾蜍的声囊类型为咽下内声囊。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声带中部的相对长度和宽度分别存在显著性和极显著性的差异。最后,初步分析了喉部结构差异对声音产生的影响,为揭示蛙科与蟾蜍科叫声特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采集于青海西宁地区产中国林蛙的输卵管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豫北太行山区中国林蛙的生境、生活习性、繁殖生态和食性.繁殖季节为3月上旬至4月中下旬.种群性比因时而异,产卵期间雌雄性比较小(1/6.16~1/4.50),产卵后雌雄性比有一定的上升(1/3.33~1/2.08),即将开始冬眠时雌雄性比最高(1/1.53).室内和野外自然条件下产卵量有较大差异,室内平均为478粒,野外自然条件下平均为1 079粒.卵粒直径约为1.5~1.8 mm.捕食种类以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居多;有益系数以及食物种类在不同季节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临汾附近两种蛙类染色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对临汾附近两种蛙类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其中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4,包括12个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大于7.0)和12个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小于6,0).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2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的二部体染色体数目为2m=26,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3对,5对大型、8对小型染色体.与北京郊区同种蛙类染色体比较,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剖镜检分析了长白山地区中国林蛙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长白山林区中国林蛙寄生虫为线虫3种(Rhabdia bufonis、Cosmocercella sp、Oswaldocru sp)、吸虫3种(Rowsbiella tineri、Pelystoma integerimrn、Pelystoma ocellatrm),分别隶属5科5属;其主要感染肺线虫Rhabdia bufonis和肠道寄生虫Oswaldocru sp,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56.66%、4.87和67.33%、9.25;不同种类寄生虫在长白山林区林蛙体内分布有一定规律,不同种类寄生在适宜自身的生态环境中,表现出寄生部位及感染寄生虫的专一性;长白山林区林蛙寄生虫的感染率和强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不同地点中国林蛙的寄生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普遍较高,不同地点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感染率及强度存在差异;雌、雄林蛙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