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科技》2008,(5):49-51
什么是地震 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构造地震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孤立型地震:没有前震,余震小而少,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地震能量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性释放的。  相似文献   

2.
1.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球表面附近的震动,是一种活的地质现象。一次强烈的地震,其破坏力是相当大的。所以,人们很早就对地震进行研究,研究影响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因素。本文根据现代对地震研究的统计资料,从天文学方面分析了影响地震发生的天文因素,并提出地震研究应置于“天地大系统”的思想观。2从天地大系统去分析地震灾害成因天然地震,特别是破坏性较为强烈的地震,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屡见不鲜的地方性地质事件。无论是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还是重力陷落等多成因的地震活动,都将导致地壳岩石变位和变形,释放地应力…  相似文献   

3.
地震知识     
《遵义科技》2008,36(3)
1一般地震知识 1.1什么是地震 答: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1.2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答: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相似文献   

4.
正地震,俗称地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之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发生18次;8级  相似文献   

5.
对光照水库库区地质构造环境和水库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光照水库的水库地震特征和成因类型。认为光照水库诱发地震特征包括:地震集中、成群分布于特定的构造部位、地震震级小、烈度大、地震与水位有较强的相关性。地震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岩溶地震、重力地震及水库诱发构造地震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构造地震的形成要素、成因机理、孕震机制、孕育发生的基本规律及地震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对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从根本上揭示了构造地震孕育发生时空演化的机制与图像链是:从地壳差异构造运动牵制受阻-发生隆起-凹陷-剪切应变-形成"三向应变结构"孕震体-失稳破裂-发震-直到差异构造运动恢复正常的自然演化,对地震难题的破解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重要进展。其"三向应变结构"是地震孕育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应用"三向应变结构"理论观测研究地震,将直接促进地震物理预报的早日突破。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而其中以构造地震的破坏性最强.发生于2003年11月25日的洪洞甘亭地震,虽然只有5级,也造成了不少建筑物破坏.根据震后对破坏现场的调查,初步认为旋转,垂直和错断现象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8.
山东地区地震波衰减特点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东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构造地震与塌陷地震所激发的地震波横波(S波)波列中的最大振幅随距离的衰减进行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计算,得出S波最大振幅随距离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9.
地壳的变形     
《青年科学》2008,(Z2):8-9
非永久性变形—地震构造地震是地壳深处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即:一旦积聚的弹性应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极限。岩石突然破裂,产生一个冲击力。在地震波及的广大区域内(常以万平方公里为数量级),岩层只是传递应力  相似文献   

10.
构造地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地震灾害。山东省是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集中的地区,尤其是渤海、黄海沿海地震带,郯城—莒州(今山东莒县)地震带,是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区。研究古代山东的地震灾害,有利于我们掌握地震规律,增强防患意识,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11.
该论文主要说明利用现代技术测量地壳局部变形以及地壳变形的变化规律,再利用现代网络传输和数据管理及计算机技术由专家预测地震。它所预测的主要是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12.
地震小百科     
《少儿科技》2008,(7):39-40
地震发生的原因这要根据地震的类型来分析。构造地震: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地壳各部分岩层产生巨大的力,这种力叫做地应力。在地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褶皱。岩石的褶皱变形一旦超过岩层的强度,岩层就会突然发生断裂,内部积聚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地壳在大于一定速率的差异构造运中又遇到地壳整体性较好的"僵硬块体"发生牵制与矛盾时,所形成的"三向应变结构"是构造地震孕育、发生的共同物理机制.目前这一理论已得到了多方面地震实践的证实.如果能进一步证实地震孕育、发生的这一规律性,将会大大促进地震物理预报这一世界难题的早日突破.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地震烈度特征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贵州构造地震具有震源浅、建筑物抗震性能普遍低和具备高烈度的地质地貌特征及矿山、水库、塌陷地震等进行分析,认为我省地震烈度值大于国内经验值,且笔者研究得到的贵州烈度衰减关系适用于贵州及临区的工程建设及抗震规划。  相似文献   

15.
以地震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审视汶川大地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附近(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8.0级地震。地震发生的地方是平原和高山交汇处(图1,见本期第2页,下同),山体呈北东走向,而余震的排列顺序就沿着这个走向(图2),说明这极有可能是一次和构造相关的构造地震,是因为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地震和火山爆发的成因理论,指出地壳下部熔岩层所析出气体引发的熔洞形成与垮塌,是地震和火山爆发的根本原因。文中首先对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各种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与解释,指出传统地震成因的"断层说"对解释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无能为力。文中通过大量理论计算和对实际观察分析,证明火山与构造地震都是地壳内熔岩层中气体熔洞的存在有关。地壳内熔岩的运动使气体熔洞上升,熔洞顶层的垮塌会引发地震。大型熔洞顶层的垮塌会导致高温高压气体的喷发,则引起火山爆发。这种理论能够对地震和火山的成因给出统一合理的解释,为深入研究地震和火山活动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4月20日,多名地震专家认为,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机制一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本刚认为,芦山地震、汶川地震都是逆冲型地震。周本刚解释,地层断裂处分成相对上下两盘,根据上下盘的不同运动分成3种:第1种是断层两盘水平交错,称为"走滑型";第2种是断层上盘往下运动,称为"正断型";第3  相似文献   

18.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是继"5.12"汶川地震之后相隔约5年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作者在收集了遥感、DEM、地面地质及芦山震区人工地震剖面基础上,对网上公布的芦山地震震中数据、地震机制解、余震分布数据和地震的地表破裂情况进行了分析,初步推断引发芦山地震的断裂是盆地内西南侧地腹隐伏断裂或新生断裂。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进行了综合对比,认为2次地震均属构造地震,从构造动力学角度分析均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碰撞有关;但2次地震发震断裂和发震构造单元特征是不同的,应属2次独立地震。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1969年以前的地震数据为数据源,进行点密度分析,描绘全国地震发生的密度特性;并基于距离利用最近邻分析法和Ripley's K函数法进行统计分析,定量刻画全中国(包含台湾岛及南海)、仅大陆部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三个不同区域的地震灾害空间分布格局;此外,单独对6.5级以上地震进行点格局分析,为地震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参考。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数据点的分布,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分布位置以及震级做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震多为构造地震,分布范围广且具有地区差异性,地震点有显著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克菊 《科学观察》2009,4(5):14-19
地震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是指发生在地壳中的构造地震。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积累了巨大的能量,一旦断裂,能量便急剧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形成地震。强度较大的地震被公认是自然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敌人。因此,对地震的研究是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社会需求,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地震预报方面,包括地震预测理论及方法、地震过程的观测、模拟等。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过,随着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地震成因的研究有望取得重大进展,从而使前兆监测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实验探测基础之上,最终实现对地震的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