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我们研究了龙胜县里骆林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生化活性以低海拔土壤较高。2.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及生化活性常绿阔叶林高于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高于针叶林。3.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分布以0~20cm土层最多,20~40cm次之,40~80cm最少。各剖层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季节变更有明显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长白山地不同干扰程度下的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阔叶林以及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白山地不同干扰程度下森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长白山地森林土壤动物的分布因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干扰程度的增强,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均呈现减少的趋势.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动物群落有重要的影响,多数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全钾、速效磷、锰和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小荚蛏消化酶活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荚蛏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在不同季节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三种消化酶的活力在不同季节差异极显著。纤维素酶的活力大小为:冬季>秋季>春季和夏季;蛋白酶的活力大小为:春季和秋季>冬季和夏季;淀粉酶的活力大小为:秋季>冬季和春季>夏季;三种消化酶的活力均为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4.
利用空气负离子测定仪对鸡公山不同生境、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空气负离子分布状况进行连续的定位观测,探讨鸡公山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瀑布>溪流>湖泊>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2)不同天气条件下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为:雨过天晴>晴天>阴天;(3)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呈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即早晨最高,中午降至最低,下午又逐渐升高;(4)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季节差异显著,夏季>秋季>春季>冬季;(5)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和空气湿度均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在洞庭湖环湖丘岗区选取茶林、竹林、阔叶林和真阅混交林4个样地每月固定时间对其大型、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分别取样.全部调查共获得的土壤动物31298只、30类分别隶属于4门13纲129目.按平均数量及其稳定性排序,等翅类、膜翅类、双翅目幼虫、鞘翅目幼虫类群最重要.4个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排序为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均匀度指标变化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Jaccard 系数(q)表明,4个土壤动物群落彼此间类群组成相似性极高;4个生境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并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以冬、春二季最丰富,夏季最少,季节波动性比较大.  相似文献   

6.
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土壤CO2排放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用吸收阱法研究了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土壤CO2排放量在不同季节的昼夜变化规律。得出茂兰喀斯特森林土壤中CO2排放量与气候变化有关,冬春季森林土壤CO2排放量较小,夏秋季土壤CO2排放量大。春季CO2的排放量日均为65.5277mg.m^-2.h^-1,夏季为281.7385mg.m^-2.h^-1,秋季为339.6792mg.m^-2.h^-1,冬季为206.5868mg.m^-2.h^-1。年均排放量为1.9568kg.m^-2.yr^-1。排放量的昼夜变化明显,春季14点至18点排放量最大,18点至22点最小;秋季则为19点至23点排放量最大,凌里3点至7点最小。春夏季白天的排放量大于夜间排放量,秋冬季则夜间排放量大于白天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两种主要演替群落(喀斯特原生乔木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室对其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喀斯特乔木林和次生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林内气温的日变化因演替群落和月份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两种演替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喀斯特乔木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39 ~ 4.65 μmol/(m2·s)之间,变异幅度达11.92,次生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93 ~4.56 μmol/(m2 ·s)之间,变异幅度为4.90;(3)两种演替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与林内气温和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4)喀斯特乔木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在3.82 ~ 4.07之间,次生林的Q10值在2.52 ~2.61之间,喀斯特乔木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指数要大于次生林,且土壤呼吸的Q10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采用稀释倒平板法对西藏拉鲁湿地不同季节、不同深度采集的土壤进行细菌数目测定,并观察记录了细菌的菌落特征和显微形态等,计算了土壤细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从拉鲁湿地土壤中共分离到26株细菌,其中春季土壤中分离出12株细菌,夏季土壤中分离出13株细菌,秋季土壤中分离出8株细菌,冬季土壤中分离出9株细菌;可培养的细菌数目显示,秋季土壤中的细菌数目最多,冬季最少;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显示,夏季及冬季多样性指数比较高,春季及秋季则较低。  相似文献   

9.
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10月对洞庭湖湿地的4种生态系统中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垂直结构及数量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全年调查共获得小型节肢土壤动物27641个,隶属节肢动物门的6纲、24目。4个土壤动物群落中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以针阔混交林〉茶林〉竹林〉阔叶林;4种群落的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均具有表聚性特征,土壤动物数量随着季节变化波动性很大,以冬、春季数量比较多,夏、秋季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典型城郊防护林土壤饱和导水率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土壤剖面饱和导水率的变化特征,了解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壤深度的运动规律,为改善防护林造林模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位于三峡库区尾端的针叶纯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典型人工林及荒地,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Ks),探讨库区典型人工林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土壤饱和导水率随土层加深呈现出负指数形式的递减规律,各林分土壤饱和导水率由高到低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针叶纯林>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平均饱和导水率逐渐增加,但增加速率逐渐降低,当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最大值(18.596 g/kg)以后其增加速率趋于平缓。土壤密度和孔隙度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最主要因素,机械组成为次要因素,其他物理因子的相关性较小。【结论】各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作用不同,土壤饱和导水率越大,对延缓地表径流的作用越强。在防护林建设过程中适合营造针阔复合型防护林,有利于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10月对洞庭湖湿地平原、丘岗、低山的4种生态系统中的小型节肢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全年调查共获得小型节肢土壤动物27641个,隶属节肢动物门的6纲、24目。4个土壤动物群落中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以针阔混交林>茶林>竹林>阔叶林;多样性指数(H')由大到小依次是针阔混交林>茶林>阔叶林>竹林,与群落均匀度的变化显著相关,而与群落的丰富度关系不密切;Jaccard系数、Gower系数和Pianka的α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4种群落中共有的类群数极为相似,但群落中各类群的最大个体数和最小个体数的差值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12.
经营方式对毛竹林土壤肥力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浙江省富阳市尖山林区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纯林和天然起源毛竹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为试验对象.设置马尾松枫香石栎为主要组成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和香樟苦槠常绿阔叶林作对比,2003年7月采集不同林分土壤样品并分析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状况.依据模糊数学原理,计算土壤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和肥力指数值.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层次Ⅰ(0~10 cm)肥力指数基本高于层次Ⅱ(10~30 cm)和层次Ⅲ(30~50 cm),毛竹木荷混交林土壤层次Ⅰ肥力指数高于毛竹纯林.虽然垦复毛竹纯林土壤层次Ⅰ肥力指数分别小于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但是层次Ⅱ和层次Ⅲ的肥力指数却高于其他林地,未垦复毛竹林各层次土壤肥力指教居各林分最小.毛竹木荷混交林与针阔混交林的土壤肥力指数相近.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互花米草(Sporobolus alterniflorus(Loisel.) P.M.PetersonSaarela)虽被列入外来入侵植物,但就其生态环境效应仍在学界颇有争议。以福建省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湿地的互花米草种群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7年6月(夏)、9月(秋)、12月(冬)和2018年3月(春)进行采样,测定互花米草在不同潮位的密度、株高、丛径、鲜重和干重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互花米草的密度、株高、丛径、鲜重与干重差异均有显著影响(P0.05)。三个潮区互花米草密度都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且不同潮区四个季节之间互花米草密度差异显著;株高在四个季度中呈现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秋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丛径随季节变化差异均显著,在夏季达到最大值;鲜重与干重在四个季度中均呈现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且鲜重随季节变化差异均显著,干重表现为秋季和夏季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  相似文献   

14.
采伐林地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吉林省东部林区长白山系张广才岭南段西坡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十几a来采伐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定位及不定位和室内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伐林地土壤养分有明显的差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高于皆伐林地,针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高于阔叶混交林;速效钾质量分数:皆伐林地高于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速效磷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变化无规律,阔叶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择伐林地高于皆伐林地;pH:针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皆伐林地比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高,水解酸低,阔叶混交林则相反;枯落层厚度:保留带、择伐林地高于皆伐林地.同一林分,随着采伐后时间推移,速效磷、速效钾逐渐降低;有机质质量分数:择伐林地和皆伐林地逐年降低,皆伐林地比择伐林地降低快些,当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又逐年增加;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pH逐渐升高,水解酸逐渐降低,落叶松人工林水解酸逐渐升高,pH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于2008年夏季和2009年春季,对河南省民权林场不同林地类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有大型土壤动物3门7纲17目51科,其中优势类群2类,常见类群3类.由于5种林型利用方式不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个体数密度从多到少依次是纯杨树林>杨槐混交林>宽行农林间作林>纯槐树林>窄行农林间作林,物种丰富度从多到少依次是纯杨树林>宽行农林间作林>纯槐树林>杨槐混交林>窄行农林间作林.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密度的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呈现表聚现象.不同林地类型大型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密度随季节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夏季物种丰富度、个体密度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站2006年5月至2009年12月5~80 cm的土壤体积含水量间隔半小时的数据,分析了半干旱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40 cm土壤湿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出三高三低的变化特征,80 cm土壤湿度季节变化不明显;土壤湿度浅层比深层波动大,5~80 cm各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日较差依次为1.08%,0.57%,0.25%,0.11%,0.04%,相比于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5.71%的方差,80 cm的方差只有2.69%;土壤湿度大小因土壤深度、季节和天气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夏、秋季土壤湿度随深度加深呈降低型,冬季呈现增长型;随着深度的加深,上下层土壤湿度的相关性逐渐减弱,滞后时间在增加,滞后时间最短为3.5h,最长为35 h.  相似文献   

17.
以1年生桉树广林9号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MDA及SOD四季的变化情况,分析季节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桉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顺序是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游离脯氨酸含量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可溶性糖含量顺序是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活性氧失衡主要体现在冬季,表现为SOD活性水平较低;MDA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该三类指标的季节变化为:MDA含量在冬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春秋无显著差异,夏季最低;SOD活性最高是夏季,其他3个季节较低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AMA 254测汞仪分析了淮南市大气颗粒物中的汞含量,分析其分布的季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气PM10和PM2.5颗粒物中汞的质量浓度季节变化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体积浓度变化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相关性分析中表明,大气中颗粒态汞主要富集在PM2.5中。  相似文献   

19.
了解流域植被的时空变化,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流域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趋 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对 2001—2019 年汾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气温、降水量的时空格局和变化趋势以及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1)2001—2019年汾河流域植被NDVI表现为盆地地区低、流域东西两侧山地地区高的 特征,增长幅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汾河流域植被NDVI高-高聚集型和低-低聚集型 的区域面积分别占汾河流域总面积的36.13%和21.87%,低-高聚集型与高-低聚集型在全年与各 季节分布均较少;(3)汾河流域2001—2019年升温幅度为0.038 ℃/a,4个季节的升温幅度大小次序 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3.084 mm/a),4个季节的降水量增加幅度大小次序为 夏季>春季>冬季>秋季;(4)汾河流域植被NDVI对气温与降水量的响应较弱,仅春季与夏季的年际 降水量变化对植被NDVI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汾河流域植被动态变化管理及生态环境恢 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闽江河口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混合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闽江河口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混合行为,于2014年8月、11月及2015年1月、5月采集了河口水域13个站位的表层水样,测定了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活性磷酸盐及活性硅酸盐5项营养盐指标.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硝酸氮均为溶解无机氮(DIN)的主要存在形态,其质量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亚硝酸氮冬季较低,氨氮夏季较低,DIN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浮游生物生长消亡、氮循环及流量控制;活性磷酸盐春季及夏季低于秋季和冬季,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流量、悬浮物质量浓度及浮游生物的生长消亡;活性硅酸盐秋季远低于其他3个季节,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地表输入量及生物消耗和分解.河口混合行为方面,硝酸氮不同季节均呈现保守行为,亚硝酸氮较为复杂,特别是11月表现为质量浓度随盐度的增大而增大,氨氮夏季淡水端有去除现象,DIN与硝酸氮相似;活性磷酸盐夏季呈现保守行为,秋季受河口缓冲效应、人类活动及化学生物过程共同作用而表现为质量浓度随盐度增大而增大,冬季与秋季相似,春季大致呈保守行为;活性硅酸盐夏季、冬季和春季呈现保守行为,秋季随盐度变化不大.除此之外,河口营养盐结构有失调现象,大部分站位N/P(摩尔比)值超过22,Si/P(摩尔比)值超过22,总体表现为磷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