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2.
基于考虑了氢同位素效应的DTO(1A1)分子的多体展式分析势能函数,用准经典的Monte-Carlo轨迹法研究了O+DT(0,0)体系的分子反应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碰撞能较低时(<209.20kJ/mol),可以生成长寿命DTO(1A1)络合物,并且该络合反应是有阈能反应,这一结论与用多体项展式理论计算的DTO分子势能曲线结果一致.随碰撞能增加,逐渐出现置换产物OT和OD,最终分子被完全碰散成D,T和O原子,而且反应O+DT(0,0)→OT+D,O+DT(0,0)→OD+T和O+DT(0,0)→D+T+O也是有阈能反应.由于D和T原子的同位素效应,置换产物OD与OT的反应特征存在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3.
量热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量热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高技术综合性学科.微量热技术和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等在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应用,为研究生命现象提供了定量的热化学信息,有助于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研究生命代谢过程,其研究的层次为: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生物个体→生物组织→细胞→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生物小分子.量热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符合当代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因此形成的生物量热学无论在学科的基础理论,还是在技术应用上都是很有生命力的方向.值得有关同行共同开拓. 相似文献
4.
沁水盆地地温场特征及其与煤层气分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口井的温度数据得到沁水盆地平均地温梯度为(28.2±1.03)℃/km.测试了39个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计算了20个大地热流值.沁水盆地现今热流变化于44.75~101.81 mW/m~2之间,平均为(62.69±15.20)mW/m~2.运用Thermodel for Windows 2004软件对沁水盆地的古地温史进行了模拟,并得到了沁水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最大埋深时的平均古热流,北部为158.41 mW/m~2,中部为119.57 mW/m~2,南部为169.43 mW/m~2.恢复了地层的埋藏史,揭示了地层沉积结束和剥蚀开始的年龄为108~156 Ma,地层的剥蚀厚度北部为2603 m,中部为2291 m,南部为2528.9 m.其古地温场的分布格局为“南北高,中部低”,这在时间和空间上和煤层气的含气量分布相一致,初步显示古地温场对沁水盆地煤层气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与脚下的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探索地球深处的奥秘已成为人类越来越迫切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磁场对水的浸湿性影响的量热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磁处理水及水系在工农业和医学等领域均程度不同地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愈来愈明显的效果。但为什么水及水系经磁场处理后会发生某些异常变化和特殊作用,至今尚不清楚。用已有的磁化学和水化学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时,碰到一些困难和矛盾。为此,长期以来人们对此看法不一。随着磁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愈来愈广泛地得到应用,完全否定的观点少见了。但如何揭示它固有的内在规律将是科技人员面临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大 相似文献
7.
相空间中运动微分方程的非Noether守恒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力学系统相空间运动微分方程的非Noether守恒量,建立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并给出Lie对称性的确定方程,得到非Noether守恒量的存在定理。举例说明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莱氏衣原体作为一类缺少细胞壁的简单的原核生物,常被用来作为生物膜研究的模型。菜氏衣原体膜的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曲线,是确认生物膜存在由晶态转变为液晶态的一个有力的证据。但对菜氏衣原体膜精细DSC图谱尚无人进行研究。近几年来高灵敏度的差示扫描量热仪法的出现,为研究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它能清晰地显示膜上主要蛋白的热转变峰,用这种方法得到了许多天然膜结构的精细DSC图谱。我们在过去对菜氏衣原体膜上ATPase研究的基础上,利用 相似文献
9.
10.
地球内部生成3H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土耳其Van湖和Nemrut湖的氚和氦同位素含量垂直分布进行了新的研究, 实验数据取自Kipfer等人的工作. 当时测量Van湖和Nemrut湖的3He, 4He和3H主要目的是研究Van湖水的长期的垂直方向混合和深层水的更新. Van湖和Nemrut湖都是火山湖, Nemrut湖处于Van湖西部边界附近. 从Van湖和Nemrut湖底部输入湖中的3He和4He都是来自于地幔. 我们从Nemrut湖和Van湖的3H数据发现, Nemrut湖的3H垂直分布呈现“反常”, 湖底部的3H含量比表面的高约10%, 高出部分(约(3.7±1.2) TU)是从湖底部输入的. 对这部分剩余3H的来源进行了研究, 排除了它的常规来源, 例如早期核爆沉积物和已知的核反应. 基于剩余3H与3He和热流相关性, 推论出剩余3H与3He同是来源于地幔源, 可能来自地球深处富集水(氢)的高温和高压环境下产生的核聚变. 此外, 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了研究, 并发现德国火山口形成的Laacher湖底部存在来自地幔源的3He和3H. 探测地球内部的氚是研究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的关键证据. 我们提供的地球内部生成氚的结果是正面的, 这将有助于促进对“天然核聚变”物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适宜的注射用增溶辅料、减少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嗜热四膜虫BF5为模式生物,建立基于微量量热技术的注射用增溶辅料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恒温28℃时,监测不同注射用增溶辅料(泊洛沙姆188、吐温80、吐温20、聚乙二醇600、聚乙二醇400)干预嗜热四膜虫BF5生长代谢的热谱曲线,抽提生物热动力学特征参数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上述增溶辅料干预下,嗜热四膜虫BF5生长速率常数(k)、5%抑制浓度(IC5)、最大输出功率(P1,P2)、达峰时间(T1,T2)和发热量(Q)呈现规律性变化;且k与增溶辅料浓度间的线性关系良好(r0.9),IC5依次是泊洛沙姆188为2.18mg/mL,聚乙二醇600为1.35mg/mL,吐温80为1.07mg/mL,聚乙二醇400为0.58mg/mL,吐温20为0.045mg/mL.主成分分析表明,参数k,P1和Q能够较好体现热谱曲线整体信息,可用于增溶辅料生物安全性的量化评价.这也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的印证,即在相同浓度下,泊洛沙姆188对嗜热四膜虫BF5生长代谢毒性较小,而吐温20毒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正>寒冷的冬季刚刚过去,相信很多朋友都希望能泡一泡温泉来缓解疲乏。我们在享受温泉的同时,是否想过为何地下会冒出一口口如此温热的泉水呢?其实,温泉的能量就来源于今天本文将要叙述的主角——地热能。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不断进行着衰变反应并释放热量,同时产生高温,巨大的热量会透过厚厚的岩层,持续向太空释放,这种"大地热流"产生的能量 相似文献
13.
非增温背景下的热红外异常兼机制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判断一个地区是否存在热红外异常(或地表增温异常)仅靠几个地面台站的地表温度变化曲线是不全面的,而要根据面上温度梯度变化确定异常区。在异常区范围内,才有可能分析单站的地表温度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利用这种点面结合方法,对我国1989年发生在大陆的15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非开挖修复管道技术及其优点,并用DSC法研究了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时间及温度等条件,证明了此法具有用量少、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16.
17.
极低温量热法是研究物质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顺磁性物质在低温下常表现出特征热容异常。如与自旋组态相关的能级分裂通常引起Schottky异常,而铁磁或反铁磁取向则明显表现出尖锐的相变峰。现在各种极低温实验已可方便地用~3He/~4He稀释致冷机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正> 1 现代地球科学 地球内部流体行为研究涉及到5个方面的问题:即流体在地球内部不同层位的(1)存在形式;(2)分布;(3)来源;(4)迁移过程以及(5)迁移过程中与所附存的岩石间所发生的化学的和物理的作用。这5个方面代表了地球内部流体研究的最关键性问题。地球内部流体的动力过程(dynamic processes)则主要是指第(4)和第(5)个问题。由于进行地球内部流体研究所涉及问题的广泛性和特殊性,以及进行地球内部流体研究时必须以整个现代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非开挖修复管道技术及其优点,并用DSC法研究了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时间及温度等条件,证明了此法具有用量少、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外墙外保温在保护热桥方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热桥及其对结构的危害性,基于导热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外保温墙体和无保温墙体热桥的温度场和热流密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