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安宁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170-172
由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合著的《壮族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喜获三等奖,成为广西高校在本届评奖活动中唯一获奖的成果。《发展史》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构建文学史体例,从文艺学、民族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壮族文学展开批评,较好地把现当代作家文学融人民族文学史的撰写。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双向互动中来完成的,但目前的文学传播与教育却是单向流动的,由占主流地位的汉民族文学向各少数民族流动,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史课程,少数民族要一如继往地熟读汉民族经典,汉民族也应该全面系统地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汲取双方文学作品中所承载和蕴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从民族身份的认同升华到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应该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理应指称新时期以来二三十年间存在和活跃于我国文坛的一种文学现实。它有其特定的内涵:少数民族作家在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高扬着自己的民族性。它的兴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给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带来了不少变革,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是指生活在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的文学叙事,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呈现出对中心文化与异文化的吸纳与创造的民间自觉,具有多元内涵。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以“比较视域”和“文化间性”为理论指导,运用文学人类学和宏观比较文学等方法论,以求清晰把握中越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渊源与脉络i建构边境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会、广西民族学院中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民族文学比较与文化共生”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4月 8日至 9日在广西民族学院美丽的相思湖畔顺利召开。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正式代表 5 0人 ,列席代表 15人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高校、科研机构的不同民族 ,并有 2位日本学者也慕名前来参加 ,使得会议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共生”和“比较”色彩。这次研讨会采取了专家主题报告和学者交流发言相结合的方式 ,围绕“民族文学比较与文化共生”这个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在会上 ,…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民族文学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民族都在编写本民族的文学史,无疑,这是给本民族古老而又璀灿的文化作一个历史的全面的总结。但是,在编写民族文学史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便是历史的分期和作品的断代问题。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汉民族的不一样,少数民族在古代大都是上不了经典的,史书上极少记载。大多数少数民族本身又无文字,因而它那漫长的童年的景况便是一片空白。要判定一个口头创作的历史属性,证实它产生的大致年代,如果  相似文献   

7.
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综合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使中国文学研究得以拓展广度和深度。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总格局中进行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学不同于其它民族文学的特点与价值。在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的同时,立足本民族文化,坚持自身的学术传统将使中国文学的研究更有成效。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开放性的文学批评体系,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同时强调以文学性为研究的中心和归宿。  相似文献   

8.
收录到1980年止,主要是汉语刊行的单行本.记载的顺序:书名、编著者名〔出生年、民族名〕出版社、刊行年、类别.1——42收的是现代文学、43——70收的是民间文学.1、新生活的光辉(兄弟民族短篇合集)人民文学1960年2、少数民族短篇小说选中央民院《民族文学编选组》四川民族1979年3、我握着毛主席的手(兄弟民族作家诗歌合集)人民文学1960年4、颂歌声声飞北京——少数民族诗歌选中央民院人民文学1972年5、少数民族诗歌选中央民院人民文学1975年6、少数民族诗人作品选中央民院《民族文学编选组》四川民族1980年7、奴隶的新生中国青年 1964年8、草原集《内蒙古文艺》编辑部人民文学1977年蒙古短篇集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文化意义的形象载体,研究文学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向比较文学的本性逼近和复归;人格力量对文学有着重大影响,各民族人格及其相互交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特定视角;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对话、宽容、谅解,是减弱民族隔膜的唯一道路,但也决难完全弥合民族差异;一定的“隔膜”,反而增添了文艺鉴赏的韵味、魅力和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0.
景颇族是中国云南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尚正宏的《景颇族文学概论》是对景颇族文学史的基本概述。从编纂过程、历史观与哲学观、文学史的分期和分类、文学观和作品分析,以及编写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对该著作的编纂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挖掘出本书的特点并探究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叶梦得与苏轼》一书以历史上多有争议的叶梦得与宋代文学史上的冠冕人物苏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诸多领域的对比分析,较为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态,为宋代文学的比较研究作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的出现,把文学发展引入了新的格局。比较文学面临新的挑战;网络文学打破了地域和时空,或许意味着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世界文学侧重价值判断,比较文学注重求同辨异。网络文学能够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和世界文学的孕生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须突破传统的“文本中心”研究方法,向比较文化发展。这不仅是研究方法的转变问题,更是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化发展趋势下,对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思考也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课题之一。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我们应吸收种种思维方式的长处和优点,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的世纪,文学与文化的相因相成,将成为未来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科学性被提升了。也就是说,以跨文化文学研究为核心的比较文学,将以不同文化体系中文学研究的成果,为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激活比较文学教学新思维,因而成为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途径,而对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深入研究又必然为比较文学教学研究开创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将建国以来的“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评述,第一阶段是90年代之前的研究,研究重点是资料的挖掘和清理;90年代至今的研究作为第二阶段,有关研究从泰戈尔的文学、文化、思想三个层面进一步展开,此部分的评述首先对总体比较研究的成果进行考察,然后对分类比较研究的成果进行考察。今后,有关泰戈尔的比较研究领域尚有诸多学术的空白需要后学者们继续耕耘。  相似文献   

16.
以比较文学三个基本特征“跨越性”、“文学性”和“比较性”为出发点,强调在佛学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中需要坚持“文学性”,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比较文学三个基本特征“跨越性”、“文学性”和“比较性”为出发点,强调在佛学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中需要坚持“文学性”,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斯迭尔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女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在其理论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比较文学思想.她对欧洲文学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以及南北文学的对比划分等都是十分精到的.给后世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的形成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清末中外学比较的先驱之一,他对中西诗歌的艺术风格、东西方学的异同以及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等作了具有开创性的探索。他主要运用平行研究方法分析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的学现象,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表现出开阔的化视野。  相似文献   

20.
比较文学是文学学科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门学科,而人类学则是整个人文社会学科中真正能够全面体现出开放性特色的一个学科领域。文章通过对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梳理,说明了二者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表明二者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