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女性的自然存在是动物性存在,女性的社会存在是奴隶的奴隶,女性的精神存在,则几乎被窒息,她们的人生归宿是无"家"之根,这里是女性的悲惨世界。  相似文献   

2.
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她们受男性世界压抑的现实,一直是萧红在作品中所关注最多的。萧红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受男性世界压迫,从而只能生活在暗日下的女性形象。"王婆"是萧红代表作《生死场》中的人物,她也是萧红笔下女性形象中的异类。从王婆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个人生角色来分析这一形象,可以看到萧红所寄予这个人物的深刻的期望。王婆这个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萧红对改变女性命运的深深企盼。  相似文献   

3.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的小说语言经历了从“本色”到以多种技巧强化艺术表现力的转变。其中,与简洁“背道而驰”的繁复叙述,以内在含义扭转表层语义的“悖反叙述”,有意“越轨”的句子组合方式,以及巧借声韵的婉约传达意味与情趣等特点,构成了萧红后期小说文体的独特魅力,也显示了萧红在小说语言艺术上的探索与变化。  相似文献   

4.
东北女作家萧红,因其禀赋才情和特殊的人生经历,创作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优秀作品,再加上文坛巨擘鲁迅的支持,成为3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的重要女性作家之一。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她作品的一大特色,女性自我审视下的孤独情怀和倔强的抗争精神成为其创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5.
《生死场》中的女性人物在语言表达方面处于压抑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男权制下女性话语权的被剥夺,在于女性的第二性地位。这种女性语言是女性的身体经验和心灵历史的折射,作为小说的叙述策略具有否定男权制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勾勒林白从"巫女"到"民女"的转型,并总结其小说创作变化的内容和不变的内核。认为进入新世纪,林白的写作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从《一个人的战争》到《玻璃虫》、《说吧,房间》,再到《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林白的小说创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女性写作的立场和女性言说的姿态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多起教师虐童事件,受害人多为幼童,引发社会舆论的激烈讨论,其讨论焦点集中于我国是否应设立类似“虐童罪”之罪。从法律人的视角以温岭教师虐童案为基点,分析我国“虐童”这一特殊现象的立法现状和设定“虐童罪”相关问题的研究,呼吁刑法尽快增设虐童罪,以预防和打击此类伤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是一部内涵丰富深刻、笔力透纸背、风格别致明丽的作品,能把这部并不具备改编优势的小说成功地搬上话剧舞台,这体现了改编的胆识,才气和大气。本主要从契合和创造两个方面,探讨话剧《生死场》成功的原因,认为该剧不仅准确传神地契合了原作的精神内涵,而且又有话剧艺术全新的大胆创造,它使人们看到了戏剧表演艺术无限丰富多样的创造潜力和中国话剧令人欣喜的发展前景,它对新世纪中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和学名的改编必将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萧红带着浓烈的女性悲剧意识和对生命凝重的思考,在《呼兰河传》中塑造了受压迫、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团圆媳妇。这个脆弱的生命在强大的传统家庭婆媳矛盾冲突中,在愚昧、冷漠乡民的人性恶的"呵护"与审视下,绝望而凄惨地离开了这个到处充满阴霾的世界。婆婆的长者权威与意志以及"看客"们的本性恶是团圆媳妇生命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林白的小说《致命的飞翔》《瓶中之水》《说吧,房间》《一个人的战争》等的分析,说明她的小说具有对女性孤独与抗争、生命的悲剧感与生命的激情相交织的复杂的两重体验,即小说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2.
从对《最蓝的眼睛》的一系列叙事结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中借用了"百衲被"的叙事手法。"百衲被"的结构隐喻不但填补了小说各个章节之间的意义空白,也为黑人群体获取了多元的叙述空间,体现了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 ,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 :《生死场》 ;时间意识的觉醒 :《后花园》 ;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 :《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 ,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 ,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14.
从生存困境、精神奴役和生命悲歌三方面论述萧红小说的女性书写,分析萧红小说表现出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对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在今天仍有普遍意义,促动着我们对于女性人生价值的反思,对人间温暖和生命尊严的渴求。只有女性的真正解放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女性人物的塑造是福克纳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影子性"则是其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可分割的性质,并且深深根植于当时美国南方现实社会之中。现实社会把这些女性变成了生活中的"影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影子性恰恰反映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性。分析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两位女性人物的"影子性",探讨美国清教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可以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些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6.
《特区科技》1998,(3):26-27
虐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播性寄生虫病,在我国,虐疾流行以间日虐分布最广,部分地区间日虐与恶性虐并存,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频繁,输入性虐疾逐年增加。虐疾的发病率有所回升;虐原虫及蚊媒抗药性不断产生,低原虫密度感染无症状虐疾带虫者增多,采用镜检法,检出率低,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且对间日虐和恶性虐混合性感染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故难以适应当前虐疾发展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搜集2009-2019年间CNKI所刊辱虐管理高频词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我国辱虐管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工作绩效、离职倾向、情绪耗竭等方面,且目前对辱虐管理的研究多偏重其消极作用。由此提出建议:关注下属在遭受辱虐管理后的行为表现;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辱虐管理的发生;进一步加强探索辱虐管理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对美籍华裔作家汤婷婷的女权主义小说《女勇士》进行解读,探索了小说中描绘的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双重压力下女性的生存处境。通过剖析主要女性人物的"内在性"和"超越性",指出小说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办公室文化"是一个组成部分,其短篇小说《邻居》也不例外。该小说反映了"办公室文化"的荒谬,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与冷漠,以及不可避免地充斥于这种文化中的卡夫卡式的恐惧,从中体现了卡夫卡通过小说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担忧。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学对现当代作家有着莫名的吸引力,使其研读之余,还要改编改写。新时期,老作家汪曾祺改写《聊斋志异》,是为"聊斋新义",共十三篇,其中有的改自原著的名篇,如《蛐蛐》、《画壁》;有的改自原著较少人关注的短篇,如《双灯》、《牛飞》;也有从"异史氏曰"有感而发改写的《捕快张三》。这些篇章保留了若干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充分体现"京派"小说在文体上的开拓。另一方面,汪曾祺删去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铺叙小说人物的生活细节,保留了作家自己一贯的小说创作风格。在"聊斋新义"中,作家贯彻了其表彰人性美的创作宗旨,通过文白杂糅、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男女之间、人狐之间,甚至人与动物、死物之间的真挚情谊,从而建构了一个和谐温暖的人间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