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浙中城市群的双核,"金华"和"义乌"两市的经济联系度直接影响着浙中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借助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金义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目前两市的经济联系方向、区域经济差异及地方分权对两市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浙中城市群范围内两市均不是彼此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城市;(2)两市的经济联系方向基本呈现"平行"态势;(3)两市的经济差异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越能加强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而地方分权度越高,则会弱化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漳州市各区县经济总量与三次产业产值的面板数据进行经济增长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测算了不同时段各区县各产业的产出弹性以及产业贡献度,并计算各区县的经济增长效率.实证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效率较高的区县呈现了区域性特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效率较高的区县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效率较低的区县则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跟不上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3.
30年来,中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增长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结构、消费结构方面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存在的差异,在实证分析中利用Panel-data(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FEM)模型,检验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对各地区经济总体规模及资本产出效率的影响,指出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推动经济持续与协调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升中原城市群产业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圈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中原城市群经济圈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和龙头,这一区域科技实力雄厚,经济基础强大,生产要素集中,区位优势显著。2001年中原城市群的GDP、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的46.4%、47%、71.9%、64%。因此,优化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对实现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提升和优化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应贯彻“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区域分工、加强集成、形成合力”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探究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强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有利于制定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通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实证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强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经济增...  相似文献   

6.
研究上海经济影响力以及对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构建经济影响力综合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曲线拟合等方法,运用SPSS,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求解.综合分析了2004—2013年上海市的经济影响力变化趋势,上海市对周边12个城市在外资引用方面的影响程度,以及经济辐射力对长三角经济圈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经济影响力逐年攀升,上海市外资利用存在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城市外资利用额的增长,长三角经济圈内产业结构日益趋同这一现状,将会制约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圈内各城市应当加强经济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创立各城市的品牌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经济研究框架内,获得和保持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区域科技实力,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使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获得更好、更快的增长。文章以此为基础,对技术创新视域下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基于1980—2011年统计数据,对山东省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并运用脉冲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序列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长期均衡影响效应分别为2.601 2和0.635 7.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也有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基础产业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十五”期间的科技成就,安排部署“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工作,确定适宜的自主创新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提供科技支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之际,选择8个城市作为整体来研究城市群的土地利用问题,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城市群的承载能力有一定指导意义.立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3+5"城市群8个城市土地承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3+5"城市群按照土地综合承载力测算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的承载力区域,即超载区、满载区和可承载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土地承载力的因素,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土地生态保护、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等提升土地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黄梅玲 《松辽学刊》2005,26(2):47-49
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漳州市1998年~2003年的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取了其在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劣势的信息,发现期间漳州市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竞争力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很小,并针对其特征提出了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深化企业改革,培养主导产业,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等促进漳州经济增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作为农业大省的传统农业区域,黄淮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其经济增长已不单单依靠农业支撑,伴随着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更多的依赖于工业、服务业.因此,借助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黄淮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黄淮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为加快黄淮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选择长沙市作为研究载体,在分析其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选择目前占据国民经济主要构成的产业——第三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规模指数、效率指数、增长指数、吸纳就业指数等一系列指标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长沙市产业结构中最具发展优势的行业部门.并结合长沙市在新时期面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长沙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4.
由于河南区域发展存在如下基本特征:各经济区域产业结构不够健全、区域经济的互动性较差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从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劳动力因素、资本因素和自然与区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优势发掘、选择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确定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主要研究东营市工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利用区位熵衡量其集聚发展水平,使其区位熵近几年保持在1.7左右的水平,并使用VAR模型分析了东营市工业产业集聚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区位熵变化1%,推动GDP增加23.3%.通过分析可知,东营市具有较高的工业产业集聚水平,并且东营市的工业产业集聚对东营市经济增长具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从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东营市工业产业集聚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面板数据分析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行业就业效应差异较大,进而导致了1990年以来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总体上的非一致性。现实条件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工业快速发展和工业进行适度的资本深化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优先选择节约资本型的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就业持续扩张双重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纵向和横向、静态和动态地分析黑龙江省经济密度、三产产业密度、农业产值密度、工业产值比重几个大层次上的经济指标,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明晰黑龙江省各地区、各经济、产业发展状况,依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社会环境状况,对于指导黑龙江省今后产业布局的调整,协调经济地域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计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对转型期的福建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得到极大的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日益缩小;产业升级与促进人口就业的联动性在增强,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日益均衡,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今后应继续关注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