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爱香  应俊  彭军 《科学通报》2011,56(12):923-927
在水热条件下(160 ℃ ), 通过十二硅钨酸(H4[SiW12O40]·14H2O) 、氯化铜(CuCl2·2H2O)和1,4-二(1H-1,2,4-三氮唑-亚甲基)苯反应, 合成了结构新颖的多酸基配合物[Cu2(bbtz)4(SiW12O40)] (1). X 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中的金属-有机框架是一个具有六边形孔道的三维网状结构, 而杂多阴离子[SiW12O40]4-作为四连接点以配位键连接到六边形孔道内, 形成一个基于多酸的高维、高连接网络.  相似文献   

2.
水热合成了一个新颖的三维孔状Gd-Cu异金属配聚物[Gd2Cu3(bpy)2(ip)6]•6H2O (1) (bpy = 2,2'-联吡啶, H2ip = 间苯二酸),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 , 具有非穿插α-Po拓扑结构及一维孔道, 且六核链状水簇横跨在一维孔道中. 此外, 对该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及顺磁光谱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两种混合多羧酸稀土配位聚合物[Ln(ox)0.5-(bta)0.5(H2O)2]n (Ln = Sm (1), Gd (2) ) (ox = 草酸, bta =1,2,4,5-均苯四甲酸), 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及X射线粉末衍射(PXRD)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构分析表明, 配合物1 和2属同构. 混合连接体1,2,4,5-均苯四甲酸和草酸连接相应的稀土金属离子, 形成复杂的三维网络结构. 此外, 还对配合物做了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水热条件下, 合成了2 个Ni(II)和Co(II)的配位聚合物: [M(bpp)(H2O)2V2O6]·0.4H2O(bpp = 1,3-二(4-吡啶)丙烷; M = Ni (1)和Co (2)). 单晶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 配合物1 和2 是同晶异质体, 是由无限的一维{VO3}nn- 和{M(bpp)(H2O)2}n2n+ 链构筑的三维结构,{M(bpp)(H2O)2}n2n+ 链沿着a 和b 轴方向伸展, 编织成互相穿插的三维结构, 而{VO3}nn- 螺旋链沿c轴方向穿插在{M(bpp)(H2O)2}n2n+ 链编织所形成的孔道中, 并与M(Ⅱ)形成配位键. 电化学测试表明, Li+能够可逆地在配合物1 和2 中进出.  相似文献   

5.
马景新  黄肖锋  魏瑞平  刘伟生 《科学通报》2009,54(17):2444-2448
在水热条件下(160℃), 通过稀土氧化物(Ln2O3)、氯化铜(CuCl2)与2,5-吡啶二甲酸(H2pydc)反应合成了两个新颖的3d-4f配位聚合物{[Ln2Cu(pydc)4(H2O)6]•2H2O}n [Ln = Eu(1)和Gd(2)]. X射线晶体学研究表明, 配位聚合物(1)和(2)是同晶异质体, 都具有开放的三维网状结构. 晶体结构和热重分析结果都表明在配位聚合物内存在较强的氢键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MnAc3 2H2O 在pH = 4.0 的HAc-NaAc 的缓冲水溶液中和2,2 -联吡啶(bipy)反应,制得了双核锰( )配合物[(bipy)2Mn2(μ-O)( μ-Ac)2 (H2O)2](ClO44)2. 该配位化合物的X 射线单晶衍射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 晶胞参数: a = 3.408 2(7) nm, b = 0.864 4(2) nm, c = 2.174 9 (4) nm,β =105.12°, Z = 8. 其紫外可见光谱在400 和600 nm 之间有两个非常强的峰, 这和一些从生物体中提取的含锰过氧化氢酶及含锰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电子光谱相似. 循环伏安实验说明,此配合物在乙腈溶液中经历了一个半可逆的一电子氧化和还原.  相似文献   

7.
Rb(NTO)·H2O的制备、晶体结构和热分解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满成 《科学通报》2000,45(16):1727-1731
通过3-硝基-1,2,4 -三唑-5-酮(NTO)的水溶液与碳酸铷反应, 得到Rb(NTO)·H2O晶体,测定它的单晶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体结构参数为:a = 0.633 0(1) nm, b = 0.824 1(2) nm, c = 1.296 4(3) nm; β= 97.90(1)o; V = 0.669 9(2) nm3, Z = 4, Dc = 2.306 g/cm3, μ= 7.365 mm-1, F(000) = 448. 铷与氮和氧形成八配位的配合物, 该配合物通过配位键和氢键堆积为层状结构. 并对热行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α-Na7PW11O39·nH2O, LaCl3·7H2O 和(CH3)4NCl 为原料, 利用常规水溶液方法合成了 2:2 型二聚的单缺位Keggin 结构稀土衍生物[(CH3)4N]4[PW11O39H2La(H2O)4]2·3H2O (1). X 射线 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该晶体属三斜晶系, P-1 空间群, 晶胞参数: a = 1.35383(10) nm, b = 1.60687(12) nm, c = 1.86958(13) nm, α = 65.9630(10)°, β = 83.1650(10)°, γ = 83.6780(10)°, Z = 1, R1 = 0.0589, wR2 = 0.1447. 二聚阴离子{[(α-PW11O39H2)La(H2O)4]2}4-由2个[α-PW11O39]7-缺位阴 离子通过2 个[La(H2O)4]3+配离子连接形成, La3+离子占据[α-PW11O39]7-阴离子的缺位位置, 采 用九配位单加冠四方反棱柱构型, 相邻的2 个单取代阴离子[α-PW11LaO39]4-通过2个La –Ot –W 桥连成二聚物. 热重分析结果表明, 化合物1 在25~600℃范围内表现为两步失重; 循环伏安 行为表明, 化合物1 阴离子在pH 4.3 的水溶液中存在两步可逆的单电子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Cl与H2O共同吸附于Fe(100)晶面上的稳定几何结构与电子特性, 得出了Cl与H2O在Fe(100)晶面上的最稳定吸附位置、相应的能量关系及表面电子结构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 Cl与H2O在Fe(100)晶面上的最稳定吸附位置为Cl在桥位, H2O在顶位; Cl的存在使Fe(100)/(H2O+Cl)共吸附体系能量升高, 表面功函数减小, H2O与Fe(100)表面夹角增大, 基底表层Fe原子有明显的弛豫与再构现象发生, O 2p轨道在-5 eV附近有明显肩峰, Fe 3d轨道在费米能级附近电子态密度显著改变. 研究从几何结构和表面电子特性两方面说明了有Cl存在时表层Fe原子更趋于不稳定而易于失去电子.  相似文献   

10.
设计并成功合成了2 种新颖的以类蝎型吡唑衍生物为配体的超分子配合物[Co2(HL1)2-(seb)(H2O)]·2.5H2O (1)和[Cu(H2L2)(ox)]·H2Ox·MeOH (2) (H2L1=2,6-二(5-苯基-1H-吡唑-3-基)吡啶, H2seb=癸二酸, H2L2=2,6-二(5-甲基-1H-吡唑-3-基)吡啶, H2Ox=草酸), 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 射线粉末衍射(PXRD)和X 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对标题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构分析表明, 在配合物1 和2 中, 配体H2L1 和H2L2 的配位模式不同, 其中H2L1 以μ211- η11 模式与金属相连, 而H2L2以μ1111 的模式与金属相连; 癸二酸和草酸的配位模式也不同, 其中癸二酸作为单齿配体, 草酸作为二齿配体; 配合物1 通过C-H···O,O-H···O, N-H···O 氢键, 形成二维网络层状结构, 而配合物2 通过C-H···O, O-H···O, N-H···O氢键, 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此外还对标题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热技术合成了一种新的基于 Keggin 型多酸阴离子和非线性二唑衍生物的金 属有机配合物阳离子的超分子化合物[Cu2(HL)7(H2O)2(SiW12O40)3]·(H2L)0.5·20.5H2O (1) (L=2-(3-吡啶基)-5-(4-吡啶基)-1,3,4-噁二唑), 通过X 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热重等对其 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研究了其体修饰碳糊电极在1 mol/L H2SO4 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结果 表明, 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 C2/c 空间群, 其基本构筑单元是 Keggin 型SiW12O404-阴离 子、[Cu2(HL)7(H2O)2]11+金属有机配合物阳离子、游离的质子化的L 配体和水分子. 化合物 1 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质.  相似文献   

12.
马翔  马鹏涛  张超  王敬平  牛景杨 《科学通报》2011,56(12):928-933
以Na2MoO4·2H2O, Na3AsO3, NiCl2·6H2O, 乙二胺等为原料, 通过常温水溶液方法合成一例Anderson 结构衍生物(H2en)3[(NiO6)Mo6O18(As3O3)2]Cl2·6H2O (1, en = ethylenediamine),并对其进行了红外、紫外、热重、X 射线粉末衍射及X 射线单晶结构测定. 晶体结构测定表明, 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 P-1 空间群, 晶胞参数: a = 0.94190(6) nm, b = 1.08612(8) nm, c = 1.10976(8) nm, α = 95.6890(10)°, β = 92.6460(10)°, γ = 90.8800(10)°, V = 1.12828(14) nm3, Z = 1, R1 = 0.0441, wR2 = 0.1189. 化合物1 分子由一个[(NiO6)Mo6O18(As3O3)2]4-阴离子, 2 个Cl-离子, 3 个质子化的乙二胺和6 个结晶水组成. 杂多阴离子[(NiO6)Mo6O18(As3O3)2]4-借助氢键与质子化的乙二胺及Cl-离子相连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3.
宋宇飞  张洁  徐福建 《科学通报》2011,56(12):914-918
研究了一种水溶性聚合物poly(2-hydroxyl-3-(2-hydroxyethylamino) propyl methacrylate)(PGEA)与一种经典的Dawson 类多酸化合物K6[α-P2W18O62]·14H2O (P2W18)在pH 4.6的醋酸-醋酸钠(HAc/NaAc)缓冲溶液中的组装化学. 通过Zeta 电位仪、激光粒度散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表征手段研究了PGEA/P2W18杂化体系的组装过程, 以及PGEA/P2W18 体系在不同单位电荷浓度比的电势情况. 此外, 探讨了在溶液中表面净电荷接近零时PGEA 与P2W18 的组装过程中粒度大小的变化、平均粒径分布及其杂化体系的表面形貌特征. 结果表明, 由于静电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PGEA 和P2W18 在10 min 后形成了超分子结构.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 PGEA/P2W18 杂化组装的粒径主要分布在120~300 nm 范围内, 并在40 min 后组装趋于稳定, 形成了规整均一的具有类葡萄串状形貌的特征. 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组装化学为下一步开展PGEA/P2W18 杂化体系的跨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两个结构相近但具有不同氢键受体的取代苯甲酸盐作为辅助配体, 合成了3个叠氮铜配合物, [Cu(L1)(N3)(H2O)]n (1), [Cu(L1)(N3)(MeOH)]n (2)和 [CuL2HL2(N3)3(H2O)]n (3) (HL1 = 4-硝基苯甲酸; HL2 = 2-苯基-4-喹啉甲酸), 并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磁性. 配合物1是一个羧酸/EO-叠氮桥联的铜链, 并由氢键连成三维结构; 配合物2是同配合物1相似的链状结构, 但是由氢键连成了二维结构; 配合物3是一个具有三重氢键的三维超分子网络. 磁性研究表明在配合物1和3中存在铁磁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史忠丰  金晶  赵力民  陈朋  牛淑云 《科学通报》2009,54(16):2298-2304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了3种Fe(Ⅱ/Ⅲ)配合物: [Fe22-btec)(μ2-H2btec)(phen)2(H2O)2]n(1), [Fe2(btec)(phen)2(H2O)4](2), {[Fe(o-pha)(phen)(H2O)]•H2O}n (3), (phen=1, 10-phenanthroline, o-H2pha= o-phthalic acid, H4btec=1, 2, 4, 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配聚物(1)和配合物(2)都是以均苯四甲酸根做为桥, 分别形成了1D和双核结构; 配聚物(3)是以邻苯二甲酸根为桥形成了1D结构. 3种配合物中羧基配位模式各不相同, 在配合物(2)中, 采用了μ21η1η1η1配位模式; 配聚物(3)中, 邻苯二甲酸根的两个邻位的羧基采用了μ22η1模式; 而配聚物(1)中均苯四甲酸根存在两种不同的配位模式, 一种为μ21η1η1η1, 另一种为两个对位羧基参与配位的μ21η1模式. 此外, 分子间大量氢键的存在和π-π堆积作用又将3个配合物分别网成了3D和2D无限结构. 通过红外光谱(IR)、电子吸收光谱(UV-Vis-NIR)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重点分析了3种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光谱, 结果表明, 它们在300~600 nm范围内均有正的光伏响应, 呈现出一定的p型半导体行为特征. 而且由于3种配合物的结构、中心Fe离子的价态和Fe离子配位环境不同, 使得3种配合物的SPS响应带的强度、位置和峰数都出现明显不同. 此外, 将SPS结果与其电子吸收光谱进行关联, 发现它们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在室温下的乙醇体系中, 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的含有水杨醛氨基乙酸席夫碱的配合物(C9H7NO3)Cu(C14H12N2)·H2O(1)和(C9H7NO3)Ni(C3H4N2)3·H2O(2). 这两个配合物分别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进行了表征, 并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 对于配合物1, 中心金属铜处于四方锥构型环境, 分子间经由氢键O4―H2W…O3, O4―H2W…O3#1(#1: -x+1, y, -z+3/2)和弱的相互作用(π-π堆积)而连接成链结构; 对于配合物2, 中心金属镍处于八面体构型环境, 通过两种分子内氢键: O―H…O和N―H…O, 分子间氢键O8―HO14…O5#1, O8―HO7…O3#2和N3―H3A…O3#3(#1: x-1, y, z; #2: x-1, y, z-1; #3: -x-2, -y+1, -z+2)形成氢键簇(每4个分子经由氢键连接成为一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合成方法合成了1 个夹心型锑钨酸盐H4.8{Mn(H2O)4}2[{Mn(H2O)2}2{Mn2- (H2O)4}0.8{W2(H2O)2(OH)2}0.2(B-β-SbW9O33)2]·16H2O (1), 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和热重表征, 并测定了晶体结构. 晶体衍射数据显示, 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 P-1 空间群, a = 13.3636(17) Å, b = 14.1137(18) Å, c = 14.1369(18) Å, α= 95.989(2)°, β= 106.839(2)°, γ= 103.708(2)°, V = 2436.1(5) Å3, Z = 1, Rl = 0.0652, wR2 = 0.1564. 晶体解析表明, 化合物1 中夹心型锑钨酸盐多阴 离子通过过渡金属Mn2+离子共价连接成2-D 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刘菁  侯丽霞  刘国华  刘新  王学臣 《科学通报》2011,56(30):2515-2522
以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野生型和突变体为材料,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实时定量PCR 和分光光度法, 结合药理学实验, 探讨两种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 (hydrogensulfide, H2S) 和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在乙烯 (ethylene, Eth) 调控气孔运动中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H2S 合成抑制剂能明显抑制乙烯诱导的拟南芥气孔关闭; 乙烯能够显著增加拟南芥叶片的H2S 含量, 提高L-/D-半胱氨酸脱巯基酶 (磷酸吡哆盐依赖性酶) (L-/D-cysteinedesulfhydrase, L-/D-CDes) 活性及AtL-CDes 和AtD-CDes 的转录水平; 清除NO 可减弱乙烯的诱导效应; 乙烯亦可明显诱导Atnoa1 突变体叶片H2S 的积累, 但对Atnia1,nia2 突变体没有明显作用; H2S 合成抑制剂对乙烯诱导气孔保卫细胞和叶片的NO 水平升高以及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 活性增强没有明显影响, 同样乙烯可以诱导Atl-cdes 和Atd-cdes 突变体保卫细胞NO 水平升高, 说明H2S 和NO 均参与乙烯诱导的拟南芥叶片气孔关闭, 且NO 可能位于H2S 上游参与调控这一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9.
二茂铁间苯甲酸锌配合物中心金属离子交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鹏  侯红卫 《科学通报》2009,54(17):2449-2453
为了进一步研究有机-无机杂化晶体材料的中心金属离子的交换反应, 以间二茂铁基苯甲酸的钠盐作为配体, 与Zn(OAc)2和辅助配体对二(三氮唑甲基)苯(btx)在常温下反应,得到一个新的双核配合物{[Zn(η2-OOCH4C6Fc)(OOCH4C6Fc)(btx)]2-(CH3OH)(H2O)2} (1). 通过配合物1与Pb(Ⅱ)离子的中心金属离子交换反应, 得到了它的反应产品{[Zn0.83- Pb0.172-OOCH4C6Fc)(OOCH4C6Fc)(btx)]2(H2O)1.5} (2), 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原子吸收以及金属元素分析(ICP)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的测定. 结果证明, 配合物1到2是通过单晶到单晶的转换产生的, 该结果为金属配合物在有效去除有毒金属离子的应用上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显示了二聚二茂铁基羧酸锌配合物能被用来作为一个有效的阳离子交换材料去除铅离子, 同时为利用类似的金属羧酸配合物选择性地交换阳离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活化H2O2和分子氧的光催化氧化反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马万红  籍宏伟  李静  赵进才 《科学通报》2004,49(18):1821-1829
利用环境友好的氧化剂(H2O2或分子氧)的光催化氧化反应为有毒有机污染物消除和有机合成提供了温和及绿色的氧化途径, 该领域的研究涉及到亟待解决而又十分棘手的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消除及绿色化学过程. 光催化剂活化H2O2或分子氧, 发生光诱导的氧向底物转移的机理和热化学过程不同, 以C/O为中心的自由基和Fe=O高价金属中间物的反应机理还在争论之中.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