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他的人格理论不仅奠定了儒家理论的基础,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讲"仁",要求君子要以"仁"为价值原点;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要内外兼修,不断学习,以"安天下"为己任。这些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舆论界提倡"人格救国"以疗治现实中人格堕落现象。在1931—1945年,纵向的宣传持续不断,横向的参与群体甚多。它们认为人格富含道德价值,是合格国民活力性符号。"人格救国"主要涵及人格与国格关系密切、人格为救国之精神后援、倡言人格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借人格战争赢得国际力量支持等。他们欲借注重国民道德修养,创造性转化传统理想人格精神,积极颂扬抗战所需一切理想人格,加强教育和宣传以形成舆论氛围,讲求知行合一积极投身抗战救国等方法,来提升国人政治道德,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在"人格救国"说中,中国共产党的人格思想彰显其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混沌"在东西方原始神话宇宙观中最初是以"人格神"的形象出现的。《老子》以"混沌"神话为具象原型,"混沌"在《老子》中衍化成一个带有哲学意义的概念。《老子》哲学中"混沌"概念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不仅关涉宇宙,用来描述宇宙起源的图景,而且也用来描述《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精神状态和风貌。从宇宙万物的理想状态和理想人格的精神状态和风貌的描述出发引导和规范人类个体及群体的生存方式,"混沌"概念同时也是作为一个范导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传统"孝子"人格有其先天的缺陷,"孝子"观念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困惑,要倡导做现代"孝子",更应倡导做合格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5.
成人思想是既古老又崭新的一个课题,先秦儒家学者孟子对成人思想作了很好地探讨。他提出了人禽相异之说,架构了成人"仁义礼智"的道德体系,主张"求放心"、养浩然正气的修养功夫,其成人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大义凛然、果敢英勇、不与世俗妥协的刚毅品格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6.
人格是文化理想的承担者。《礼记·淄衣》云:“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儒家的圣贤、道家的隐士、法家的英雄、墨家的侠义诸人格范型各有特色。然而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有着强烈的伦理色彩,是在儒家理想人格的基础上,融汇其他众多思想结晶而成。  相似文献   

7.
宋明理学流传久远,派系繁多。分系的意义在于揭示理学发展的内部机制、整体结构和发展规律。劳思光认为宋明儒之理论形态历史地展开为三个阶段:周、张的"天道观"和"宇宙论",程、朱的"本性论"和"形上学",陆、王的"心性论"。从其应对的基源问题"肯定世界"来反观各自的理论效力,可以视三者为"回归孔孟"的一场整体思想运动。"一系三阶段说"是从价值论角度来判别宋明儒解释世界的效力,这是主要的但并非唯一的维度。分系和理论效力问题本身都需要标准,而标准之设定必然因为理论所应对的问题与制定者个人识度之不同而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8.
从双性同体视角出发,集中分析了美国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女性人物莎格·艾弗里的形象特征,并指出莎格身上兼具了女性的积极特质和男性的优秀特质,是双性同体的典型代表。双性同体的莎格是真正自由完美的人,代表了人类健全自由的理想人格状态。她的双性同体特质更颠覆了西方父权制对女性性别身份的社会文化界定,是沃克笔下理想女性人物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是孔子文化精神上的两类人物。而“君子”,成为了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历经政治失败而转入学术关怀的孔子企图恢复周礼而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化身,担负着复周礼而治国的神圣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不能将“君子”与“小人”简单界定为一种人格力量,而应该看作是以庞大的周礼文化体系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将外在人文知识转化为内在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而传统孔孟正统儒学则极为重视人文精神的内在培育,其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孔孟正统儒学人文精神培育在其宗旨上,追求"安乐仁心";在培育途径上,注重"学以明心明道"、"忠恕以养心"、"敬以持心";在培育效果上,能够使我们增长仁爱之心、明白人生意义、积极认真生活、具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并使得人人都能够拥有人生的安宁、快乐与尊严。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开创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他从人格结构的"地形观"发展到"结构观",都强调了人格各层面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本文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切入点,剖析了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小说主人公渡边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并进一步解析三者之间的适度平衡,即弗洛伊德所谓的"和谐人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常言说,人不可貌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根据身材相貌、衣着服饰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贵贱。然而,阅读文章却要"以貌取人",透过人物的长相体态、穿着打扮、音容笑貌,去体察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风采和精神品质。阅读文章时怎样"以貌取人"呢?认识个性风采透过身材长相和音容笑貌,可以体察出人物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古代知识分子都面临理想人格与现实困境的两难抉择,其中人性恶的一面与其说是人格的堕落,不如说是社会的悲剧。李光地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之一,一生饱受争议,然观其一生,为清初时期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奠定清政府思想统治重心的"理学名臣",可谓大节彰显,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4.
女性人物的塑造是福克纳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影子性"则是其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可分割的性质,并且深深根植于当时美国南方现实社会之中。现实社会把这些女性变成了生活中的"影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影子性恰恰反映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性。分析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两位女性人物的"影子性",探讨美国清教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可以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些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5.
正实现"美国梦"是个巨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步赶不上,就会趟趟赶不上。所谓"美国梦",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无数美国人积极向上,勤奋工作。然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不久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一项对马里兰州最大城市巴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淡雅、质朴的诗风,飘逸、旷达的人格品质,一直为后世文人所追慕。人们津津乐道于他诗中所吟咏的"松""菊"等,却疏忽了他诗文中的"云"意象,而这正是他人生的写照。陶渊明诗文中"云"意象,其兴寄突出明显,内涵蕴藉丰富,与其生平的理想与忧虑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孟子"好辩"是历史所公认的,但对孟子"好辩",流行的看法蔽于孟子言语的机巧,或心思的诡诈,抑或生性的争强好胜,与孟子"好辩"意涵不相切合。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为何要这样说,其间的隐情是什么?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关涉到孔孟学派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牵连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三圣"之后的文化走向。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个探析。本文从客观的历史条件、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以及孟子对自己的期许进行分析,梳理出孟子不得不辩的内幕。  相似文献   

18.
山东宁阳县因地接曲阜,深受孔孟文化熏染。宁阳的"乡饮"乡,相传就是孔子率领弟子演习"乡饮酒礼"的地方,古老的"乡饮酒礼"虽经历代沿革,仍在宁阳顽强传承,其广泛流行的"四八宴席"即是生动范例。无论从宗旨和功能上,还是宴席的规制和程式上,"四八宴席"都较多地体现了"乡饮酒礼"的初始意蕴。这既为我们了解晦涩的古老礼仪提供了体验标本,也为深入挖掘传统饮食文化,开辟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9.
屈原是"骚怨"精神的伟大开创者,而柳宗元则是优秀的继承者。就情感意向,屈原主要指向受蒙蔽的国君、妒忌中伤忠良的奸佞小人以及在政治革新中的变质弟子;而柳宗元则在幽怨自怜中指斥落井投石的小人。两人人格均具强烈的孤独感、注重自身修养和坚持中正、美政的理想,但内涵有别。屈原是政治、精神的孤独,柳除此之外,还有生活的孤单。在中正、美政理想的追求中,两人目标坚定,但柳宗元缺乏屈原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精神。而人格修养,屈原表里澄澈;柳宗元则有时模糊其说。因此两人情感虽哀深怨重,但就人格境界,柳宗元却缺乏屈原的悲壮、崇高而显得凄美与悲凉。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作品里有不少自然人,他们都是他按照道家的人格模式创作的.道家主张主体"忘我"或"无我",做到与自然万物的合一,这种处在本真状态下的人就是自然人.从"商州系列"始,一直到近期的作品,这类人物屡屡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