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诗坛双星,陶谢虽并称,但其诗风却有显著的差异.其主要差异体现在:陶诗着力于写意,谢诗锐意于图貌;陶诗冲淡自然更着眼于整体,而谢诗富丽精工注重于字词上的精雕细琢;陶诗摆脱了名利束缚.作诗只为"自娱",而谢诗却带有较多的适俗成分,作诗多为"示人".由此看出,陶诗已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谢诗则并未达到物我泯一的高度境界.  相似文献   

4.
在谢朓诗风接受史上,李白、杜甫的审美接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李白称赞谢诗“清”的一面,对其“绮丽”的一面似不以为然,但他的诗作却实际上合理地接受了“绮丽”之美,为谢诗的更全面深入接受开启了大门;而杜甫,则既推许谢诗的“清”,又完全接纳谢诗的“丽”,从更客观全面的艺术价值角度审视关照谢诗,其诗作全面接受了谢朓的诗风,从而完成了谢诗诗风接受的转关。  相似文献   

5.
在谢朓诗风接受史上,李白、杜甫的审美接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李白称赞谢诗“清”的一面,对其“绮丽”的一面似不以为然,但他的诗作却实际上合理地接受了“绮丽”之美,为谢诗的更全面深入接受开启了大门;而杜甫,则既推许谢诗的“清”,又完全接纳谢诗的“丽”,从更客观全面的艺术价值角度审视关照谢诗,其诗作全面接受了谢朓的诗风,从而完成了谢诗诗风接受的转关。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所谓"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最初是我国哲人观物取象的方法,就是指主体充分利用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远近移位地对客观物象进行体察和把握的观照方法.它是哲人们为了认知神秘的自然和复杂社会而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积累起来的一整套观物方式和法则.尽管诗歌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诗人也在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审美和创作.但是只要我们全面审视诗人们尤其是晋唐山水诗人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诗歌译解研究,鲜见从"审美距离"思维方法论角度来展开.因诗译叙事常伴随创造,故而译文并非"零度写作"的结果,它与原文之间难以保持零距离,会产生审美心路及效果的差异,即审美距离.从刘华文《翻译诗学》来看,原诗与译诗之间审美距离被拉远的动因在于:原诗中的"眼前之物"与译诗中的"言下之物"之别;翻译选择中的"近取譬"与"远取...  相似文献   

8.
融入唯美主义与"精神分析学"是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重要的审美特质之一。唯美主义在题材、母题、艺术表现及语言形态方面与浪漫主义有着相近的审美特质,而浪漫派剧作家在表达唯美倾向之时,往往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建构作品,这与他们借此学说以达到扩展作品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段有关。  相似文献   

9.
鸥外鸥因其诗歌的"非诗"特质百年来沉潜于主流之外,成为文学史上的"失踪者",随着时代渐变和文学观念的更迭,鸥外鸥逐渐浮出历史地表,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从读者批评、文学史和选本三重向度去梳理鸥外鸥诗歌的传播接受史,发掘鸥外鸥被长期忽视的历史语境和局限,以此蠡测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审美嬗变与诗学轨迹.鸥外鸥从"失踪"到"浮现"的转变,是中国新诗在历经百年发展历程之后,走向更加开放、自信和包容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赠内诗是兴盛于李唐时期的一种新型爱情诗.李白的赠内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极具艺术价值与审美特质,是唐代赠内诗中的一座艺术高标.其中,又以写给夫人许氏、宗氏之赠内诗最为著名.李白在其赠内诗中,将他与许氏、宗氏夫妻间的殷深情谊,以及生死与共的患难经历等,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后人如元稹、自居易、李商隐、韦庄等人,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李白赠内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