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刻,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我原是犹太人,两岁时随家来到中国,我今年80多岁了。除了抗日战争末期到1951年之间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外,一生绝大部分岁月是在中国度过的。从15岁起我便开始了新闻工作的生涯。当天津被日本侵占后,我的父母去了美国,我却愿意留在中国,因为我相信中国必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日子里,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总是问我:"你喜欢中国菜吗?"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说不清楚。可现在,我已经在中国住了三年,去过30多个  相似文献   

3.
吸烟,不好!     
Juha  Vahti  贝加 《世界博览》2008,(18):8-8
我来到中国已经快十个月了,中国给我留下很多美好的印象:好吃的食物、美丽的景致、可爱的人民还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是中国人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我有些伤脑筋。比如抽烟。太多的中国人喜欢抽烟,而对于我这样一个最不喜欢闻到烟草味道的人.这个矛盾让我在中国的生活,每天都充满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火红的奉献时代"我认为,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青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驱,正因为有了他们,今日中国才能够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震惊全世界。"我一生中曾有幸访问过80多个国家,其中,中国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5.
“chinglish”记录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上,有一个叫"Chinglish"的博客专门记录我们城市的各种中国式英语,博主纪韶融很乐意为我们讲讲他和中国式英语的故事。我与中国式英语的亲密接触2000年7月25日,从海德堡起航的飞机将我送往遥远的中国。当时我刚学了几个月汉语,也为我的中国之行做了不少准备,然而"中国"两个字在我脑海里还仅仅同课本上的那些黑白历史照片联系在一起。朋友为我预订好的出租车接我从虹桥机场驶向上海市区,一路上高楼大厦扑面而来,陌生,但是与大  相似文献   

6.
中脉启示录     
正2004年11月,距写这篇文章刚刚10年整,在成都西藏饭店,我第一次见到了如今的中脉道和掌门人周希俭先生——他刚刚在9月举行的如新香港年会上获得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户也是惟一一户超级销售精英(寰宇领袖)表彰。那一年,我们的杂志出于对直销行业未来的期待,启用了《中国直销》这个副刊名,这也让我们成为1998年禁传以来,中国直销行业的第一本专业杂志。对周希俭的跟踪采访让我对这个行业找到了感觉,做出了我在《中国直销》的第一篇封面报道,让我的工作由此上了路,也让我有机会亲历中国直销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发愁如何向我的中国女朋友介绍我的祖国时,"初识德国"展览帮了我的大忙。首先,要向大家通报一个好消息,生活在北京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交到了一位秀外慧中的中国女朋友,并且在国庆节期间跟她回了一趟位于江西省的老家。在她出生的小镇上度过安静悠闲的两周之后,我算是对她的故乡的风土人情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威廉和科妮莉亚是我的德国邻居,这辈子从来没来过中国,可脑子里早就被德国各种各样的中国报道灌满了。这次跟我来中国,对我唯一的要求是,带他们看看真实的中国。景点要看,老百姓的生活更要看。  相似文献   

9.
我谈世知     
我是一名高一学生,自从在学校阅览室偶然地发现了《世界知识》之后,便一期不落地看了下来,惊喜之情无以表达,我对贵刊喜爱至极!伴着对贵刊的阅读,我对时下之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我也更关心中国外交了。我从小就崇拜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超人的智慧常常令我惊叹不已,在外交方面,我崇拜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同时,我还希望中国多出几个沙祖康那样的外交家,让中国的外交挺起来。也许再过两年,我就在外交学院给您写信了!在此,我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美好,我们的《世界知识》越办越好!在逛书店时,我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外交…  相似文献   

10.
包建中 《科技潮》1999,(10):21-21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最落后的领域是农业领域。我是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我的喜怒哀乐自然也与农业有关。在我的生涯中,要说最激动、最难忘的事,莫过于1986年3月听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批准实施高科技"863计划"的消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初来乍到     
1997年9月,伴随着香港回归的脚步,我踏上了中国这片广阔、神圣的土地。伴随香港回归的脚步来到中国我是听着Radio Peking,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长大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对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好奇:中国到底有多远,中国人长得和我们到底有多大差别,中国到底是怎  相似文献   

12.
老外博客     
在中国的日子里,我跟着朋友一起度过了不少有趣的中国节日。我发现不少中国节日和美国节日的意义十分相像,可在风俗上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从2007年底担任北京大学中国直销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以来,我在大陆进行了一系列的拜码头之旅,在亲历了中国大陆直销的蓬勃发展之外,也发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接下来对我的发现做个简单的分享。  相似文献   

14.
旅途之忧     
Lena  贝加 《世界博览》2008,(18):7-7
一次跟几个朋友在聚会聊天,突然聊到厕所这个话题。我的这几个朋友都跟我一样是旅居中国的"老外",其中还有在中国呆了很多年的。然而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皱起了眉头。我相信对于大多数的外国人来说,在中国入厕是—件头疼的事情,同时也是有趣的经历。中国食物美名天下,而中国的厕所就臭名远扬了。说起中国的公共厕所,它的味道是让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国庆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到了北京。她下榻在她常住的北京饭店。我在饭店大厅的商品部柜台前遇见了她。她正在挑选瓷器,见到我,她高兴地说:“我非常喜爱中国的瓷器,你看这对瓷茶杯多么精美,我原有同样的一套茶具,但不小心打碎了两个,我四处寻找都没有买到,没有想到在这里配到了。北京饭店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商品部还是那么琳琅满目,就是太贵。”接着她又指着脚下的鞋说:“我就爱穿中国的这种布鞋,非常舒适。”寥寥几句家常话,流露出她对中国的感情。我难得地碰上了她,作为记者自然不愿放弃采访她的机会,就要求她抽出一点时间和我谈谈,她欣然允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喜欢在黄金周出国旅游已经在全世界出了名。对这位保加利亚旅游专家来说,中国人不但是好游客,还是热情好客的好主人。中国美在中国人3年前我第一次去中国,虽然启程前我进行了一番案头调研,也有一定心理准备,但呈现在我面前的中国还是让我异常震惊。无论从旅游学教授的职业视角,还是从一个普通旅行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上一篇《随比利时电视台在中国拍片往事》中我写到,在中国举办奥运的前一年即2007年,欧洲媒体扎堆关注中国,我受比利时电视二台之邀参加十集纪录片《聚焦中国》的拍摄工作。我除了做节目主持人以外,还要陪同比利时十个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访问中国,并协助他们与中国同行交流思想和磋商技艺。在近三个月的拍摄过程中,我就跟护航唐僧去西天取经似的,历经千难万险,甜酸苦辣,啥激流都淌了,啥滋味都尝了。  相似文献   

18.
陈涛 《世界知识》2010,(1):62-63
"作为画家,我追求的是日本美的源流,我的人生精神支柱则是玄奘三藏。然而,我不曾想到,在中国的敦煌,为我准备了非同寻常的人生画廊。"  相似文献   

19.
郎朗 《世界博览》2009,(22):49-52
"祖国是我妈,美国是我丈夫,你说我该向着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国籍,但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嫁出去的女儿",却还是一个难以作出的选择。"我刚看完60年国庆的阅兵式,温哥华华语电视台转播的,"加籍华人刘洋(化名)女士兴奋地对记者说,"太棒了!太震撼了!  相似文献   

20.
<正>过去三十年中,中国发生的变化非常引人注目。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改善而且还在继续趋向繁荣,我不知这样描述中国经济奇迹是否正确,但正如我说过的,中国经济的成功令人震惊,创造了纪录。中国经济的领导者们通过进行改革开放、把握经济机会,发现机会利用机会,进行投资,探索减少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