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讨论了应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智能天线技术 ,分析了多径条件下信号传播的特点 ,在利用累积分布函数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多用户干扰及多径衰落条件下智能天线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提出用于CDMA系统上行信道的利用时间转换技术的空—时多用户检测算法,并给出了具有阵列天线的CDMA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基于DCMA编码和它们的空间信息,提供了结合阵列形式的WLS多用户检测算法,推导出干扰加噪声率(SINR)和误码率(BER)的计算公式.仿真结果表明,WLS多用户检测器是有效的.有阵列天线的CDMA系统比目前CDMA系统有更高的系统容量和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不少TD-SCDMA标准研究人员认为采用智能天线核心技术后可以克服TDD模式的步行移动通信系统特征.文中从智能天线的定向发射方向图出发证明了在CDMA(码分多址)系统中使用智能天线时,会引入不同方向用户产生的CDMA系统自干扰,使智能天线的有效定向发射增益近似为零,无法实现空分多址隔离多用户干扰的预想目标.此外还从TD-SCDMA的系统特征、智能天线同时形成多个发射方向波束的可能性、方向性线阵智能天线的合理性等方面讨论了智能天线在TD-SCDMA标准中的不可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直接序列码分多址(DS—CDMA)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设计了几种天线结构,提出利用空时分组码分别进行空时线性多用户检测和空时串行干扰对消多用户检测.通过分析误码率和算法的复杂性,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空时线性多用户检测方法优于空时串行干扰对消多用户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多波束智能天线 ,可以降低移动通信系统的同频干扰 ,增加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快衰落与慢衰落统计特性的基础上 ,建立了基于多波束智能天线的同频干扰的统计模型 ,考虑了中断概率、每小区信道数、射频保护比、同频干扰均值及方差等参数 ,对智能天线提高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多用户检测(MUD:Multi-User Detection)技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MAI: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的所有用户信号信息对单个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能.首先,给出了多用户检测性能界限;然后具体分析了两类多用户检测,给出了它们的实现框图,性能曲线,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一种在联合发送多用户下行链路中的半联合优化传输算法及其在时分双工(TDD)系统下的性能分 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小联合发送多用户下行链路中数据传输时产生的符号间干扰和小区内的多址干扰。根据 基站发射天线的离开方向(DOD)在全向均匀分布下的空间特性来优化总发射信号,从而减小干扰。并且在TDD 系统环境下做了仿真分析,结果说明了这一优化传输算法的误码率性能比传统的联合发送算法和联合检测算法要 好,在TDD环境下具有更加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在DS-CDMA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是抗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的有效方法,因此也成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通过仿真比较分析了传统检测器、最优检测器、解相关检测器、MMSE检测器、串行干扰抵消检测器、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和解相关判决反馈检测器等经典多用户检测器的误码率、渐近多用户有效性和抗远近能力,并从计算复杂度和所需的假定知识两个方面讨论了这些检测器的实现复杂度。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指出码分多址系统基站中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抑制多址干扰。在总结分析了目前各种波束形成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移动无线通信环境的阵列权值调整准则———最大接收信号准则。利用此准则和相应算法,提出了一种带智能天线的新型最小均方误差多用户检测器。理论分析证明了采用新型检测器后系统容量显著增加。仿真实验表明,新型检测器的误码性能大大优于改进前的检测器。  相似文献   

10.
根据GSM系统的实际应用 ,对多波束智能天线在现有GSM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性能改善及其融合方案进行了研究论证 ,建立了多波束智能天线GSM系统融合方案模型 ,为多波束智能天线与现有移动通信系统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MBER的空时分组码MIMO-OFDM系统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艳丽 《河南科学》2010,28(9):1122-1124
为了抑制空时分组码MIMO-OFDM系统的共信道干扰,采用基于最小误比特率(MBER)的多用户检测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最小化MSE的检测算法相比,直接最小化BER的MBER检测算法能够在保持复杂度相近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多速率码分多址系统多址干扰导致系统性能降低和使用低率检测算法使系统可用物理用户数下降的问题 ,提出了接收端使用天线阵列的同步上行双速率多载波码分多址系统的低速率盲空时多用户检测方法 .该方法在将不同速率物理用户等效到低速率虚拟用户后 ,构筑了虚拟用户的空时特征向量 ,通过子空间投影特性得到各个虚拟用户空时特征向量的盲估计值 ,进而利用该估计值实现了无需进行模糊复系数估计的软判决多速率盲多用户检测 .由于引入空间信息 ,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多址干扰 ,提高系统容量 .数值仿真结果表明 ,该方法与已知信道的最小均方误差方法性能相近 ,并且在误码率为 10 - 3时 ,使用 2根接收天线可以使系统信噪比改善约 8dB .虽然该方法只考虑了双速率系统 ,但其原理可以推广到任意的多速率系统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一种带预处理的检测器,利用预处理动态设定的门限值直接判决用户的比特数据信息,用以解决线性多用户检测器由于判决门限值固定而影响检测性能的问题;利用分支定界算法进行预处理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解,将原有的多用户检测问题转变成较小规模的检测问题,以达到减少多址干扰、增加正确判决的概率以及降低系统检测误码率的目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预处理后,系统检测正确判决的概率增大,误码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针对衰落信道,提出了一种新的MC-CDMA下行链路多用户检测方案。该方案基于最小误比特率(Minimum bit error rate,MBER)准则,并利用梯度下降法实现。通过采用内核密度估计的方法来估计误码率函数,可将该方案推广到自适应的最小误比特率(Least bit error rate,LBER)多用户检测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归一化自适应最小均方误差(Normalized least mean square,NLMS)算法相比,LBER具有更好的收敛性能和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的带均衡器的解扩重扩智能天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带均衡器的解扩重扩智能天线.通过采用参考信号均衡器和时域均衡器,使天线阵列主要用于消除多用户干扰,而时域均衡器主要用于消除多径干扰,训练天线阵列和各均衡器的期望用户信号则由解调出的用户数据重扩产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的性能优于传统的解扩重扩智能天线.  相似文献   

16.
研究和分析了多种子空间跟踪算法.直接特征值分解和奇异值分解复杂度高,不利于工程实现,针对低复杂度的PASTd算法由于估计的特征向量不正交,从而导致收敛速度极慢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PASTd子空间跟踪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基于子空间的半盲多用户检测.该算法保证了特征向量的正交性,因此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收敛速度快,输出信干噪比和误码率性能优于PASTd半盲检测算法和OPAST半盲检测算法,逼近SVD半盲检测算法,并保持了较低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智能天线技术及其在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对阵元接收信号加权处理,形成天线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可达到抑制干扰、提高接收灵敏度的目的.使用智能天线可以在不显著增加系统复杂程度的情况下扩充容量、加大覆盖范围、降低误码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处理不等式,分析了采用软干扰消除技术的最小均方误差(MMSE)迭代多用户检测器的输出与发端输入的互信息,以及多用户检测器在已编码CDMA系统中的误比特率(BER)性能,从互信息和渐近效率的角度得出:基于MMSE的迭代多用户检测器为渐进最优。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处理不等式,分析了采用软干扰消除技术的最小均方误差(MMSE)迭代多用户检测器的输出与发端输入的互信息。以及多用户检测器在已编码CDMA系统中的误比特率(BER)性能,从互信息和渐近效率的角度得出;基于MMSE的迭代多用户检测器为渐进最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有效地将时间反转技术应用到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推导了多天线频域时间反转预编码多用户系统的平均信干噪比和误比特率的表达式。通过推导信号功率均值的表达式和用户间干扰信号功率均值的近似表达式,得到用户的平均接收信干噪比的近似表达式,进而得到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下的平均误比特率的一个下界和近似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推导的平均信干噪比的近似值与仿真结果很接近,近似BER值与仿真得到的平均BER值较为接近;通过增大速率回退因子和天线数,可明显提高平均信干噪比,降低误比特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