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现有雉科鸟类特有种20种,约占我国现有雉科鸟类总种数56种的35.7%.通过对我国雉科鸟类特有种的地理分布情况及有关分布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了中国雉科鸟类特有种的多样性及其分布.我国雉科鸟类特有种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不均匀的特点,西南山地亚区、青海藏南亚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的雉科鸟类特有种丰富度明显高于其他亚区,其雉科鸟类特有种数量分别为9、6和6种,同时还有不少种类是局限性分布和间断性分布,  相似文献   

2.
据野外调查,本省雉科鸟类共计有8属8(?9)种,其中4种属东洋种,其余5种均属古北种。在5个生境类型中,对8种雉科鸟类进行数量统计结果,优势种和稀有种各2种,其余4种为普通种;这显示出雉类的生态分布与自然植被是密切相关的。雉类为杂食性鸟类,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取食植物的嫩叶、幼芽、果实和种子等,但也捕食动物性食物。繁殖期多在3—6月间,一般每年只繁殖一次;在地面上的灌丛和杂草丛中营巢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3.
湖南稚科鸟类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湖南雉科鸟类的一个新纪录种,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的初步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湖南雉科鸟类的一个新纪录种,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的初步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5.
昊至康  许维枢 《贵州科学》1991,9(3):215-219
白冠长尾雉(Syrmalicus reevesii)是中国的特有种、现今分布仅限于中国中部的山地,约当北纬26°~34°,东经104°~117°之间,是典型的东洋界物种。垂直分布的高度为海拔200~2,600m,海拔1,000m左右为最适宜的栖息范围。白冠长尾雉是典型的林栖鸟类,栖息的生境为亚热带常绿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典型栖息地的种群密度每平方公里为6只左右。  相似文献   

6.
雉科四种鸟类线粒体DNAR的分子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了4种雉科(Phasianidae)鸟类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基因(D-loop)415bp基因序列。4种鸟类遗传距离在5.90%--23.67%.变异位点数为116个,大石鸡和石鸡的遗传距离为5.90%,二者分歧时间大约是290万年.斑翅山鹑与环颈雉遗传距离为21.06%,分歧时间为1000万年,山鹑属与雉属的遗传距离为21.06%,与石鸡属的遗传距离为22.41%;雉属与石鸡属的遗传距离为22.85%.三者分歧时间在1000—1150万年间,与化石材料相符.在系统树中斑翅山鹑与环颈雉属同一枝,说明1)在雉科系统发生中,雉属与山鹑属是近缘属或2)环颈雉与斑翅山鹑的分化较晚,关系密切,也与Randi得出的斑翅山鹑称为小雉的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摘要:为了研究雉科4个族(鹑族Perdicini、雉族Phasianini、眼斑雉族Argusianin和孔雀族Pavocini)的系统发生,本研究分析了雉科4属7种鸟类线粒体DNAC01基因694bp序列,共发现210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80个。4个族之间,眼斑雉族和孔雀族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145;眼斑雉族和雉族间的最大为0.192。4个族在系统发生树上聚成两个明显的分支,其中鹑族和雉族聚成一支,眼斑雉族和孔雀族聚成另一支。形态和分子的证据均表明眼斑雉族和孔雀族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8.
鹭科鸟类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雉科基部类群分子钟的标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使用 10个细胞色素b蛋白质全序列对雉科基部类群的分子钟进行了顺序标定 .以鸡形目 /雁形目的分歧时间作为锚定点 ,估计雉科 /珠鸡科 林鹑科的分歧时间为 (46 .94± 7.2 7)× 10 6aBP ,Francolinus/Bambusicola Gallus,Bambusicola/Gallus和Gallusgallus/G .sonneratii的分歧时间为 (40 .36± 8.4 0 )× 10 6 ,(35 .5 3± 8.15 )× 10 6 和 (8.5 2± 3.89)× 10 6 aBP .基于生物地理格局 ,我们推测 :①雉科起源于同南美洲分离之后的非洲 ;②在Francolinus的分化过程中 ,该属的某些成员通过印度的漂移从非洲进入欧亚大陆 ;③侵入新的生境后 ,Bambusicola和Gallus的共同祖先迅速从地Francolinus分歧出来 ;④原始的Bambusicola被Gallus排挤到南中国地区 ;⑤Gallus的祖先种分裂为大陆型和岛屿型 2类 ,前者分化为Gallusgallus和G .sonneratii,后者则分化为G .lafayettei和G .varius.估计结果同前两点假设是一致的 .  相似文献   

10.
广西的角雉属,长尾雉属鸟类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1.
中国鸟类特有属物种分化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有的鸟类特有属包括朱鹮属(Nipponia)、雉鹑属(Tetraophasis)、锦鸡属 (Chrysolophus)、马鸡属(Crossoptilon)、血雉属(Ithaginis)、拟地鸦属(Pseudopodoces)、山鹛属 (Rhopohpilus)、藏雀属(Kozlowia)、朱鹀属(Urocynchramus)、蓝鹀属(Latoucheornis),共10属,其 中朱鹮属、血雉属、拟地鸦属、山鹛属、藏雀属、朱鹀属和蓝鹀属为单型属,雉鹑属、锦鸡属和马鸡属 皆为多型属.首先建立了这些特有属的地理分布数据库和生境分布数据库,并利用GIS(ArcView 3.1)软件进行水平和空间格局上的叠加分析,进一步对特有属的时空分布以及属内物种的分化予 以探究,确定了这些特有属的分布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不同级别的物种特有性优先保护区域. 这些都为研究该地区鸟类的特有性、动物区系形成历史和物种分化,以及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提供了 参考依据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贵州特有植物小黄花茶的物种起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意义上的性状极性比较分析和生物地理学方法探讨了贵州特有植物小黄花茶(CamellialuteofloraY .K .Li)的物种起源与狭限分布问题。小黄花茶喜温喜湿 ,苞被未起分化且数目较多 ,是山茶属中一个较原始的类群 ,它与短柱茶组 (Sect .ParacamelliaChang)和金花茶组 (Sect .ChrysanthaChang)植物具有某些相似表征性状 ,但进化发育的形态结构却有较大差异 ,隶属于山茶亚属下一较原始的独立组—小黄花茶组 (Subgen .Camellia ,Sect .LuteofloraChang)是比较恰当的。根据物种形成原理结合小黄花茶生境与狭限分布的生物地理学特征分析 ,可以推测小黄花茶的物种起源于异域物种形成中的分替 (vicariance ,allopatriespe ciation)型式 ,即来源于地理物种形成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的特有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系统地列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特有植物名单,并对它们的生态地理分布特征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贵州20种特有植物迁地栽培及扩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梵净山冷杉 (Abiesfanjingshanensis)、小黄花茶 (Camellialuteoflora)等 2 0种贵州特有植物进行了迁地栽培及扩繁技术的研究。试验结果为 :1)原产地海拔在 10 0 0m左右的物种植株迁地栽培存活率和采种播种出苗率都较高 (75 %~ 95 % ) ;2 )植株迁地栽培存活率和采种播种出苗的数学期望值的坐标曲线相似程度很高 ,即这些植物物种不同发育阶段生长发育的生理活动对环境的要求和作用具有一致性 ;3)供试植物的扩繁系数为 0 6 1~ 1,种苗产品周期 2~ 3年 ;4)道真润楠 (Machilusdaozhenensis)和山茶属 (Camellia) 8种、石笔木属 (Tutcheria) 2种、槭树属 (Acer) 4种以及杜鹃花科的臭越橘 (Vacciniumfoetidissimum)的扩繁系数分别达到 0 93和 1,产品周期 2~ 3年 ,按新产品筛选与原型测试方法评价市场产品指标等级为较适合 ,产品态势为“中良”或“中优” ,可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1999~2004年,对全国27个省市的果蝇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国黑腹果蝇种组由10个种亚组组成,共67种.其中包括6个新种(D.sp.likeelegans,D.sp.likeauraria,D.sp.liketrapezifrons1,D.sp.liketrapezifrons2,D.sp.liketakahashii,D.chayusp nov);4个新记录种(D.giriensis,D.ogumai,D.ohnishii,D.pseudobaimaii);6个广布种(D.auraria,D.kikkawai,D.melanogaster,D.simulans,D.suzukii和D.takahashii).分布于全国33个省市,垂直分布的海拔高度在3 000 m以下.  相似文献   

16.
藏茵陈类民族药是青藏高原特有民族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与开发利用价值.应用药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滇西北龙胆科藏茵陈药用原植物的来源和地区分布进行整理,总结出滇西北藏茵陈的品种共5属14种2变种,并对这些原植物的植物学特征和药用价值进行了描述,建立其分类检索表.根据各个种现代科学研究的情况(包括化学成分分析和引种驯化),提出今后规范藏茵陈药材的使用及开发更多替代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基于N,P,N+P耦合营养元素添加的控制实验,研究了群落内全部物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以及物种丰富度对N,P,N+P耦合营养元素添加的响应规律,并选取对数正态模型、幂分割模型、几何级数模型、Zipf模型以及中性模型对物种多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P添加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显著,全部物种、常见种与稀有种的物种多度分布曲线的陡缓程度基本相同.随N,N+P耦合添加量的增大,全部物种与常见种的物种多度分布曲线都越来越陡峭,物种丰富度也都显著下降,表明在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N,N+P耦合添加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降低.2)比较CK,N15,P15,N15P15的物种多度分布曲线发现N+P耦合处理的物种多度分布曲线的陡峭度较CK,N15,P15处理的要陡,表明N+P耦合对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影响效应要强于单独的N,P的.3)分析施肥对物种多度分布模式的影响发现,全部物种的多度分布符合统计模型的对数正态模型以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幂分割模型、几何级数模型与Zipf模型.常见种的多度分布符合几何级数模型与Zipf模型,而稀有种在同时符合这两种基于生态位分化的模型外,呈现出符合中性模型的趋势.说明多种不同模型可以拟合同一生境的物种多度分布,常见种和稀有种通过不同的响应方式共同维持着亚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牟村  彭春良  张帆 《广西科学》2019,26(1):141-145
通过对中国湖南省苦苣苔科植物野外调查以及文献资料整理,从苦苣苔科植物的属种组成、区系成分及地理分布特征等方面,阐述湖南省苦苣苔植物多样性现状。湖南省内共有苦苣苔科植物17属8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无特有属;特有种23种,占总种数28.40%。省内苦苣苔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和湘西南地区。种数排前五的属为广义报春苣苔属(24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7种)、半蒴苣苔属(9种)、石山苣苔属(6种)、长蒴苣苔属(5种)及吊石苣苔属(5种)。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在种的分类水平上,特有成分所含种数32种,占总种数的45.07%,表明湖南省苦苣苔科植物特有性较高。针对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特性以及湖南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现状,本文给出了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省内野生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