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流体决定了地壳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运动与交换,因而它在很大程序上又直接影响和控着地人部的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和成矿作用等重要地质作用过程及其化学地球动力学机制。流体地球化学研究意义在于:(1)发展板块的构造理论,建立地球动力学模式;(2)重新认识地壳中发生的各种作用过程,检验和发展当代地球化学理论;(3)为解决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亲的地球化学知识。流体地球化学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1)  相似文献   

2.
土壤有机质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土壤有机质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构成的重要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综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研究方法的历史、存在的问题及进展情况.森林凋落物、土壤生物及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土壤有机质又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密不可分.近年来,科研学者在沿用经典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同位素示踪等一些先进方法对土壤有机质性质进行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由于土壤有机质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对土壤有机质的结构、反应及其转化仍未能完全认识清楚。  相似文献   

3.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等的关注导致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飞速发展,使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成为了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本文阐述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及我们实验室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4.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壤质量是现代土壤学研究的核心,土壤质量评价是土壤质量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其与持续农业、持续环境的关系、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应用地理信息影像化方法,从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出发,在ERDAS软件支持下,建立长江上游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信息的专题数字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影像化图,并探讨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评价结果信息客观细致,适用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敏感性总体水平较高,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面积占总面积82.8%;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冲沟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冲沟侵蚀是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方式,它不但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过程,还是江河泥沙的一个主要来源,深入开展冲沟侵蚀研究对于江河生态安全、土地可持续利用意义深远。本文跟踪和报道了国内外冲沟侵蚀的监测方法、控制因素、模型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在深入分析当前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我国开展冲沟侵蚀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地球磁层中的超低频波(ultra low frequency wave,简称ULF波)的全球分布特性以及与能量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ULF波和粒子之间的共振调制、对能量粒子的加速等问题一直是空间物理研究中的热门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太阳风和磁层之间的能量传输,能量粒子加速等机制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有关ULF波的全球分布及其与能量粒子之间共振调制的最新观测研究进展,并对将来研究工作中的问题和方向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地球两极是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质的重要源、汇区,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极为敏感,是全球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本底区域。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极区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研究的历史现状,包括南、北极地区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极区冻土CO2、CH4、N2O的排放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展望了极区温室气体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生态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土壤生态过程是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重点。土壤生态过程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目前。有关土壤生态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生物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等方面。但迄今为止,有关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生态过程的研究还处于空白。因此,建议在开展川西针叶林生态过程研究时,应加强以下研究领域的工作: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重要性及其对土壤过程的影响、土壤与植被的互动、土壤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土壤生态过程中土壤酶系统分异以及土壤过程与针叶林生态系统地上过程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
土壤动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壤动物在农业生态系统腐屑食物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植物管养矿化及养分循环作用,国外许多试验表明,土壤运动及其多样性对全球变化,尤其是大气CO2浓度升高产生正向,中性和负向的响应,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壤动物的分类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其次论述了土壤动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我国近期将优先研究的几项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土壤疏水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疏水性是指水分不能或很难湿润土壤颗粒表面的物理现象。土壤疏水性研究不仅有助于合理评价疏水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能为当前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本文对国内外土壤疏水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着重阐述了土壤疏水性及产生机理、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水文效应,并结合存在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甲烷是一种仅次于二氧化碳的重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为25%。近年来大气中甲烷浓度显著增加,湿地甲烷释放量约占全球甲烷通量的20%,是大气甲烷的主要自然来源之一。甲烷主要通过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在氧化条件下,甲烷通过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氧化,并通过气泡、扩散和植物传输三种途径释放到大气。湿地甲烷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有较大的变化,这与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有关,同时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土壤质地、氧化还原电位、有机物、土壤酸碱度、植被条件、气候因素、农业管理措施等。文章还对湿地甲烷排放的观测方法和排放模型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Along with exploring some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chemistry of our world given what we know about quantum mechanics, I will also discuss a different reductionist challenge than is usually considered in deb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hemistry to physics.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classical physics does not have a reductive relationship to quantum mechanics and some of the reasons why reduction fails between classical and quantum physics are the same as for why reduction fails between chemistry and quantum physics. However, a neoreductionist can accept that classical physics has some amount of autonomy from quantum mechanics, but still try to maintain that classical+quantum physics taken as a whole reduces chemistry to physics. I will explore some of the obstacles lying in the neoreductionist's path with respect to quantum chemistry and thereby hope to shed more light on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the chemistry of our world.  相似文献   

14.
岷江源头区水土流失模拟计算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卫星遥感图片的解译以及ArcGIS软件的应用,借助已有水文数据和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模拟计算了岷江源头区1974年、1994年以及2002年的年水土流失总量。同时,按照国家水利部公布的水土流失强度标准,将该区域分为无流失区、轻度流失区、中度流失区和强度流失区四个水土流失等级。结果表明:(1)该区域年水土流失总量从1974年到2002年呈下降趋势,1994年~2002年减少的速度远远大于前20年。(2)研究区域的水土流失强度有从流失严重的等级向流失轻微的等级转化的趋势,从转化面积来看,主要是由轻度流失区向无流失区转化以及中度流失区向轻度流失区转化。从转化比例来看,强度流失区减少得最多,大多转化为中度流失区。  相似文献   

15.
利用植被和地形信息进行水土流失风险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影响水土流失过程的众多因素中,选择植被和地形来进行水土流失的风险度评价.试验区域为密云水库上游.利用Landsat-7 ETM+的影像,在计算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的基础上估算密云水库上游的植被覆盖度;利用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计算地表坡度;根据水利部部颁标准,对植被覆盖度和坡度进行分级.植被覆盖和坡度要素的分级组合形成一个交叉表模型,从而对密云水库上游的水土流失风险情况进行评价并绘制水土流失风险分布图.采用这一方法可以相对快速地度量一个区域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deals with isotopes possessing a nuclear magnetic dipole moment. The nuclei are used as probes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magnetic fields in solids. Thus NMR has become a new tool in solid-state physics. Some typical exam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NMR to solid-state problems are discussed.The loc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water molecules in crystals are determined by NMR with relative ease. The second moment of an NMR line shape yields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as well as on the mobility of the atoms. The various types of resonance frequency shifts may be used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s and bonds in the solid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crystal lattice.Very important are nuclei possessing both a magnetic dipole and an electric quadrupole moment. They serve as very sensitive detectors of the internal electric fields prevailing in solids. Apart from further structural information, NMR spectra influenced by electric quadrupole interaction may be used for studying such topics as aluminium-silicon ordering in feldspars or phase transitions in ferroelectrics.The utility of NMR in treating problems of the bonding is exemplified by showing that the covalent effects in the alkali halides are very small.Some investigations of ferromagnetism, antiferromagnetism and superconductivity are mentioned.  相似文献   

17.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干旱河谷及其所在的横断山区是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单元,是我国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环境异质性以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西南经济最为落后、交通偏远、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干旱河谷以其较好的光热等条件成为整个横断山区人口和城镇分布集中的核心地带,但是由于干旱河谷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特殊的交错带分布格局,决定了干旱河谷具有低阈值生态安全和高风险生态退化的特点。近几十年来在干旱河谷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个别区域生态恢复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农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受到关注,经济资源植物引种和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基于地方特色的产业逐步得以兴起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从整个区域来看,干旱河谷研究方面还存在研究区域过分集中、人地关系研究缺乏、生态恢复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加上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干旱河谷治理和开发的选择有限,使整个干旱河谷区次生干旱化仍然在发展中,生态环境退化状况仍在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威胁本地和下游安全,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干旱河谷进一步的研究应立足发展的需要,着重从干旱河谷本身演变机制的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干旱河谷响应特征及规律、干旱河谷人地关系与上下游利益协同关系、干旱河谷景观结构和功能演变规律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区分干旱河谷的自然和人为过程,全面制定整个干旱河谷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战略,实现整个干旱河谷区域经济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植被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总结以及植被对水土流失影响机理的分析得出,植被对水土流失有抑制的作用.在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和评价的过程中,作为诸多影响因子之一的植被因子,不论是在小尺度的试验研究中还是借助“3S”技术的大尺度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大尺度研究所涉及的各种模型中,USLE模型及其各种修正形式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