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西宾阳县邹圩镇下窑村制陶技艺历史悠久,其制陶原料包括采自本地的黄白色和红色陶土、天然土釉红珠土以及白色化妆土;成型方法有拉坯成型和模制成型两种,使用的主要工具有陶轮、泥弓、抵手和陶拍等;烧制陶器的窑炉分为龙窑和阶梯窑两种,阶梯窑烧成温度超过1200℃,最高可达1300℃以上。调查认为,宾阳下窑村制陶技艺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和民族性等文化特性,应加强对其制陶历史、工艺和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助力非遗传承与保护,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WDXRF),分析了繁昌窑青白瓷胎、釉的化学组成,结合显微结构分析,并辅助以往的研究资料,与唐至五代时期北方邢窑、定窑、巩义窑白瓷和南方越窑青瓷胎、釉化学组成及配方工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对比,对繁昌窑青白瓷的制瓷工艺来源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研究显示,繁昌窑受北方定窑白瓷的影响较大,其最初的生产意图是白瓷;釉料配方工艺则延续了南方越窑系的高钙釉传统;繁昌窑青白瓷的生产体现了南北方制瓷工艺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失传已有800年之久,为了重新恢复这一技艺,该文以从古窑址搜集来的各种艺术效果的兔毫纹古瓷残片作为标本,用显微镜观察了各种兔毫艺术釉的结构,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呈色状况,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实验不断改进烧成工艺和配方,确定了窑内的烧成气氛,总结出了烧成规律,揭示了多种色彩兔毫纹是由于釉中的氧化铁在高温氧化还原中变价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铜着色颜色釉瓷器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宋元时期是铜红釉发展史研究中的关键一环。2010年广西宋代永福窑的科学发掘为铜着色釉的早期发展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本文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对24件永福窑出土的铜红、铜绿等铜着色釉瓷器的胎釉成分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永福窑中铜红、翠青(绿)、墨绿等釉色的形成应与釉料中铜含量以及烧成气氛等因素有关。研究认为,铜绿釉是永福窑主烧产品,铜红及其他含铜釉器的出现应是制作与烧成过程中工艺控制不当所致,非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5.
兔毫釉,亦称兔毫斑纹釉。兔毫斑纹釉是指在黑色釉或黑褐色釉层中呈现的一种均匀细密的状似兔毛的釉。"土釉"即以大自然中的黄土为主,配以草木灰风化岩石粉末而成的釉,亦即自然物配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配釉方法。土釉配制兔毫釉的方法及烧成,其过程本身就非常有价值,是了解我国古代制作瓷器的一种重要手段。恢复传统土釉烧造技艺,是当代美术工作者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X射线衍射(XRD)和热膨胀法等科技手段对广西宋代永福窑出土的瓷器、窑具和瓷土进行了测试分析,初步了解了永福窑的物理性能、胎釉的化学组成、瓷胎的原料成分和瓷器的烧成温度.研究认为,永福窑瓷器具有南方典型的胎釉成分特征,瓷器的部分物理性能较好、但烧成温度偏低.研究为确定永福窑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所测得的科学数据可供后续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福建德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为了解德化地区不同窑口青花瓷的原料来源、成分和分类关系,用质子激发Χ射线荧光分析(PIXE)技术,测量了20个后所窑和十排格窑青花瓷样品的胎、釉化学组成,将这些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窑青花瓷的胎、釉原料来源接近,并且都经历了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两窑不同时期青花瓷透明釉样品的釉料来源或配方曾有过明显的变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浙江龙泉大窑地区窑址群中出土的质量很高的南宋哥窑和弟窑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烧制工艺.在此基础上,采用龙泉市内紫金土和瓷土等原料,恢复龙泉哥窑和弟窑青瓷生产,并研究成功龙泉青瓷新产品.  相似文献   

9.
宋代龙泉青瓷工艺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浙江龙泉大窑地区窑址群中出土的质量很高的南宋哥窑和弟窑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烧制工艺。在此基础上,采用龙泉市内紫金土和瓷土等原料,恢复龙泉哥窑和弟窑青瓷生产,并研究成功龙泉青瓷新产品。  相似文献   

10.
清凉寺汝官窑和钧台钧官窑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1个清凉寺窑汝官瓷,11个钧台窑钧官瓷的釉和胎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分析,测定每个样品的3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将这些测量数据进行指纹元素分析,分别得到它们的胎和釉指纹元素散布图,以确定它们的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清凉寺窑汝官瓷和钧台窑钧官瓷的胎、釉原料来源明显不同.汝官瓷和钧官瓷的胎釉料配方也是不同的,"钧汝不分"之说不适合于清凉寺汝官窑与钧台钧官窑.  相似文献   

11.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文化名牌,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终极体现。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研,发现全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着分散且规模小、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无法适应现代化工业化生产等问题。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转型的原因主要是自身经济效益低、社会认同感不足、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因此,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需要传承人组建联盟,加强新媒体宣传,同时政府应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2.
窑以地名,钧窑名称之由来与"古钧台"关系密切。钧瓷之源起,除与"唐花瓷"等渊源至深外,更离不开"柴窑"匠师的精工绝技。正是在"唐钧"乳光蓝斑工艺的基础上,借鉴柴窑"雨过天晴"釉等精湛的制瓷工艺,才烧出了宋初的钧蓝釉(天青、天蓝)等分相乳光釉,钧瓷创烧才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对中和窑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进行测试,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试图从器物的内在属性方面还原中和窑的制作工艺、发展演变规律、产地特征.结果表明,中和窑青白瓷坯料采用当地瓷土,为"一元配方",釉料为钙釉配方.早期中和窑胎料处理较精细,中期釉料配方发生了改变,且较早期稳定,制作工艺水平有所提升,晚期瓷土采集点可能发生了改变.胎中ZrO_2/Rb_2O值可以区分城关窑、中和窑、桂平窑,其均值分别为0.06、0.08、1.08.对比安徽繁昌窑、武昌青山窑、景德镇湖田窑、福建德化窑,城关窑、中和窑青白瓷胎具有高Rb、高Sr、低Zr的特点,广西桂平窑具有低Rb、高Sr、高Zr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酿酒历史悠久,酿酒技艺颇具特色。该文通过田野调查较完整地记录了广西都安三合毛南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共有十二道工序,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民族性和特色性。同时,该米酒广泛地参与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仪礼节庆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与文化事象。该文不仅对进一步挖掘毛南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价值内涵有所助益,也是研究毛南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浙江龙泉窑地区窑址群中出土的质量很高的南宋哥窑和弟窑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烧制工艺。  相似文献   

16.
焦作矿山窑是当阳峪窑系一座重要的窑场,也是低温釉瓷器和绞胎瓷器更为集中、装饰技术与装饰风格发展得更为全面和充分的窑场。其生产年代跨越宋、金两个时期,品种繁多、工艺精细、富于装饰,显示了民用瓷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吉州窑陶瓷装饰艺术集我国南北名窑之大成,又将民间艺术引入制瓷工艺,充分利用窑交技术,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它独创的釉下彩绘,开辟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崭新天地;它的剪纸贴花和木叶纹饰,首创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民间风格;它将传统人文图样注入瓷艺,强化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吉州窑陶瓷装饰艺术为中国瓷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8.
清凉寺汝官窑和钧台钧官窑起源关系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取11个清凉寺窑汝官瓷、11个钧台窑钧官瓷的釉和胎等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分析(NAA),测定每个样品的36种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将这些测量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分别得到胎和釉的动态模糊聚类分析图,以确定它们的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清凉寺窑汝官瓷胎和钧台窑钧官瓷胎的原料来源接近,但不相同;汝官瓷釉和钧官瓷釉的原料来源明显不同;汝官瓷和钧官瓷的胎、釉料配方是不同的,“钧汝不分”之说不适合于清凉寺汝官窑与钧台钧官窑.  相似文献   

19.
骆冲窑始烧于五代时期,是繁昌窑早期阶段的代表性窑口.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对骆冲窑青白瓷胎、釉样品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并比较了其与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五代时期的景德镇窑白瓷和青山窑白瓷的异同;同时对其白度值、显微结构、吸水率和烧成温度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显示,骆冲窑青白瓷与定窑白瓷有很高的相似度,白度值可以媲美白瓷;样品胎体结构致密,已达到较高的烧造温度.  相似文献   

20.
柯尔克孜族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草原文明的精髓之一。始于19世纪的中亚社会转型,深刻影响到其发展进程。在新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法则的影响下,柯尔克孜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日趋狭小,行业种类不断缩减,最具生命力的女红技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立足于草原游牧文明的文化创新,是柯尔克孜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