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在明代心学社会思想背景下产生,其主旨就是要努力破除心中之“贼”,并且通过“饥饿”叙事来加以寓言式的形象阐释。从生理学上说,“饥饿”是神经中枢的一种感觉,意味着肚子需要填饱;从精神层面上说,“饥饿”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的贫乏,一种对本身性命之道的渴求。小说揭示了“饥饿”与“魔难”的因果关系,并把“饥饿”与“修心”联系在一起,其所蕴含的意义言之不尽。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激发了人民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热情,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本文阐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并围绕学校“两个融入”、“三个结合”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实际,提出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发愤书”理论在清代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1.鲜明的时代性。清初,许多作家借“发愤”说发民族之义愤;鸦片战争以后,发仇恨帝国主义、振兴中华民族之感情。2.范围的拓宽。不少作从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把它应用于小说创作中。3.“发愤”之作冲破“中和”思想,表现出与世抗争的精神。清代发愤说,对“五四”以后的新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5.
从“两个结合”的新视角出发,探讨延安精神的形成基础、内涵意蕴、时代价值三个方面。就形成基础来看,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中形成的;就内涵意蕴来看,延安精神是对“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实践与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启示我们: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锻造,是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王岩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2):121-122
“团风”精神是教育、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志存高远、立志成才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资源优势,具有“爱国、敬业、奉献”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形势下,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团风”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发挥其在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资源优势,关键在于对深化学“团风”活动有效途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注入新的内涵。当代青年人要弘扬“五四”精神,勇担历史重任,做一个新时期优秀青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创造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南昌起义孕育的“八一精神”,其内涵是丰富的,而“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是“八一精神”最本质的内涵,也是其核心和精髓之所在.南昌起义培育滋养了一大批革命者,李文林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承继着“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精神,创建了为毛泽东所赞誉的“李文林式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南昌起义所蕴含的“八一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八一精神”要永葆青春,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道路上弘扬、践行。要繁荣发展“八一精神”,相关研究部门和研究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八一精神”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贯彻到“八一精神”各方面的具体研究中,在课题选择、史料搜集、“八一精神”内涵的分析等方面和环节,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八一精神”研究。  相似文献   

10.
“意”“象”在早期的古代文论中本是单独的概念,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丰富发展,二者也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内涵对文学现象进行品评,并最终形成“意象”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学批评理念,“象”、“意”、“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特征和美学现象,影响了整个古代文论。本文即对这三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念进行一个追本溯源的简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折光,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的“白日梦”观点的最佳诠解。  相似文献   

12.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春草》中,“麻头鬼”一词频频出现,令人印象深刻。本着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体察,笔者试由“鬼”入手,结合汉民族的原始精神信仰和逐渐转变的认知方式,解读“鬼”的双重民族文化内涵,继而分析词语“鬼”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与相关词语的对比,阐明汉语“麻头鬼”一词的意旨及其在剧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同时也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基于我国发展现状的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不仅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深刻理解“六个坚持”的理论内涵,对未来宏观微观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疯癫”作为一种叙述对象或是编码进文本效应写作意图的叙事策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长廊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知识谱系学,如“疯癫”的形象谱系、“疯癫叙事”所阐发的各种形式效应及其衍生的审美内涵等。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叙事学的意义之外,“疯癫”作为一种与理性相互映衬的精神姿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文本中也建构起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书写着自己的疯癫“精神史”。因而,探究嵌入于文本长河的“疯癫”精神链有助于明晰疯癫的文学书写所承载的文化内蕴与社会政治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风的“主观精神”说是七月派创作实践的理论支柱。作为七月派旗手的胡风,既是“主观精神”说创始人,又与七月诗派成员一道成为“主观精神”说的积极践行者。同时,七月派的创作实践又反哺了“主观精神”说,丰富了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着力点放在寻求“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上,努力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通过近年的研究实践,形成了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第二个结合”淬炼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风栉雨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二个结合”仍迸发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文化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复兴伟力、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指南的价值意蕴。要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之中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注重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揭示艺术进而是文学的本质与规律,“同感”说即是他对文艺创作主客体关系问题所作的探讨。本文把钱钟书的观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同感”与设想、比拟等的比较,同感的内涵得到确定,而且它是形象思维的最高境界;第二,达到“同感”的心理条件是“虚静”。如果有先人之见,同感就会沦为幻觉;第三,由诗与史、诗与禅、诗与画的比较,指出文学在传达同感上的独特优势,进而发现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魅力。钱钟书的“同感”说既吸收了中学与西学成果,又超越了它们,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大鹏”形象从《庄子·逍遥游》中诞生后,历代文人不断丰富它:李白建构的“大鹏”形象有两方面貌似对立的内涵,一是脱离世俗羁绊追求身心自由的精神,二是积极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的精神;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决定二方面内涵统一的可能性,盛唐时代精神决定了二方面内涵外在的一致性,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特质决定了二方面内涵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一个概念。梳理古人对欣赏之“兴”的论述,可以发现“兴”具有超越性、引发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作为贯穿欣赏过程始终的“兴”,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感知、感动、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