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在文学史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以文学作品在时间上的线性发展序列为中心目标,寻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进程。其文学史观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种:通过史料考辨来坐实作家、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具体联系的实证主义文学史观;从语言、文体、风格等角度透视文学内在形式变迁的形式主义文学史观;强调社会历史发展呈一元论模式的进化论文学史观;强调以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尖锐对立为基础的阶级论文学史观等等。上述文学史观虽然各有偏重,但无疑都可以看出时间性向度的述史线索。而笔者在本文引入的互文性视角的文学史观,以符号系统的共时结构去取代文学史的历时性进化模式;放弃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的编写以文学观念为逻辑前提,编写者应该运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思想,按照当时人所理解的文学观念去客观描写当时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此外,还要有对于文学发展的历史认识,各种文学史观念都有其合理成分,同时存在认识的局限,编写者应尽量使自己的文学史观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和文学史自身的逻辑。要想清晰地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应注意做到文学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土族文学史》的编写、分期及其文学观、文学史观等问题。《土族文学史》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土族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土族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述,特别是对土族民间文学的《格赛尔》以及史诗、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经典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体现出编者的整体文学观和文学史观,填补了土族文学历史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文学史研究在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其文学史方法论更是独树一帜。胡适进化论文学史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平民意识、平民精神,可以说是平民的文学观。与此相应,他选择了西方实证主义与传统考据方法相结合而成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论。胡适的文学史观及方法论既具时代风貌,又反映了他本人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文学史》对中国百年文学史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考察,作者眼光敏锐,在文学史观、文学史分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在筛选及评价作家作品时,坚持历史的、人性的、审美的价值标准,并对新世纪文学入史做了初次的尝试。与同时期的文学史著相比,本书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以纯文学观书写文学史曾是一些文学史家的执着追求,这以香港学者司马长风的文学史叙述最为典型。以纯文学观书写文学史有其合理根据,并在文学史建构中有重要意义,但现实语境并没给文学留下超然的纯洁空间。纯文学史观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一样,都会显示出它们的极端性与片面性而扭曲文学史面目。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写作从借鉴模仿到学科自觉用了近半个世纪,期间,有西学东渐的移植,有从课堂讲义到学术专著的提升,亦有文学史观从多元到一元的整合。20世纪30年代,文学史书写迎来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期,文学史家辈出,文学史著述大量出版,朱自清、周作人、赵家璧、李何林、周扬等人的写作实践在为新文学史确立体例范型和时空架构的同时,也在进化论、阶级论、革命论的映照下,彰显出不同的成色。  相似文献   

8.
李明金的《独龙族文学简史》简述了独龙族文学史的发展进程,记载了独龙族文学的起源及流传。从编写过程、编写原则、分期体例、内容取舍、文学史观、研究方法、文学特点以及编写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对《独龙族文学简史》的编撰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1月3~4日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由中国社科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具体承办。本次会议有来自海内外的90多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共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论题集中于中国文学史及文学史观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用"循环论"来概括周作人的文学史观是不准确和不全面的,周作人的文学史观具有多元、宽容、流变的鲜明特征。这种多元流变的文学史观对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直线前进的进化论文学史观起到了极好的校正作用。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相对论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过去把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仅仅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疑过分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我们应给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以充分的科学的认识,赋予它应有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应当给阶级斗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作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过去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提法及其造成的危害,应予相应纠正.  相似文献   

12.
维科与王船山同为欧洲和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家,也是中西历史上最早的历史哲学家之一。他们的历史思维中不但拥有历史进化论的观点,而且还有着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闪光。比较他们的历史进步观,可以更好地对中西史学史以及史学思想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以寻找中西史学发展的共同轨迹。  相似文献   

13.
对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进化与演变,从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考察,并详细地予以阐述。指出康德首先将历史观引入到对自然界进行研究的;尔后达尔文和克劳胥斯分别从生物系统与非生物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两种相矛盾的历史观,这就是进化的历史观与退化的历史观;普里高津建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初步解决了这一矛盾,他认为由大量子系统组织成的系统中的进化是由涨落的放大导致的,自组织系统中的断进化,本质上就是系统逐级突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过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中,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我们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各种思想偏向,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其特定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基础,没有把握"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张力。对两者"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实践把握与辩证理解,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由于近年来新的历史资料的发掘和利用,学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学术观点,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深入,也促进了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的解放。而由此.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史研究乃至整个史学研究领域的活跃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必须涉及几个前提性问题的解法,以确立一些研究的基本观念:一、在认识和评价意义上进行概念的史的构建;二确立理论的历史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三、树立以文学理论自身发展为主,社会历史因素为次的分期观念,依此划分文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历史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其主要包括阶级斗争史观、人民群众史观、社会矛盾理论等。他所确立的史学研究方法、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晚年的思想偏差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韩愈是中唐时期名的学家,然而其在史学理论方面亦频有见地。他关于天人关系、人性、圣人的论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他关于历史编纂之目的、史料、书史方法有实录编纂体例等方面的见解亦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左联"是为政治目的而成立的文学组织,其进行的文学活动完全服从于政治斗争.这种重政治斗争的特质,决定了其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非左即右的极象模式.革命或反革命、胜利或者死的双向极反,导致了其理论批评动辄上纲上线的基本态度.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中"左联"有较大成就,但其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不同的政治历史环境仍延续"左联"模式,必然有害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这是应该引起世人反思的.  相似文献   

20.
拉布里奥拉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集中体现在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阐述和分析方法的探究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